专题二 句子(学案)——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病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句子(学案)——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病句)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2 19:4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句子
知识点讲解
1、 病句辨析与修改
(一)语序不当
1.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的一般顺序规律是:属、数、动,形、名,即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定语;表示数量的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性短语;表示“什么样“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例句:他是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羽毛球教练。
解析:正确的顺序应该为:他是国家队(领属性)的一位(数量词)有20年教学经验(动词短语)的优秀(形容词)的羽毛球名词)教练。
2.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多重状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表目的或原因的短语;表示时间或处所的短语;表范围、程度的短语;表示状态、情态的词;表对象的短语,如:今天早上(表时间)许多教师都(副词,表范围)热情地(表情态)同他(表对象)交谈。
例句: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解析:正确的顺序应该为: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3.修饰语与中心语错位
根据语感,分析修饰语(形容词、副词)与中心语(名词、动词等)是否搭配不当。
例句:走出门,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冷战,头脑顿时清醒多了。
解析:“使我”应放在“不禁”前。
4.关联词位置不当
看到关联词不放过。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前。
例句:小玉不但会唱歌,而且小李也会唱歌。
解析:因为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所以“不但”应移到句首。
5.否定词位置不当
看到“把”“被”不放过。“把”字句的否定形式一般是“否定词+把”。
例句:与作家不同的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解析:“把”字句的否定形式一般是“否定词+把”,应该把“没有”放在“把”前。
6.逻辑顺序不当
在多重复句的表达中,分句之间往往有相对固定的逻辑(或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更不能乱排列,否则,就易出现语序不当的问题。
看到多个动词不放过;看到顿号或“和”“并”等连接的词语不放过。如:“干预、发现和制止”“开展、筹备、策划”“讨论并听取”“整治和宣传”“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等都存在语序问题。
例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业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句中“发展和重视”不符合客观事理,语序颠倒了,应为“重视和发展”。
7.主客颠倒
例句: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解析: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因为“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
(二)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看到介词不放过。看到如“由于”“通过”“在”“从”“为了”“经过”“根据”“对”等介词时,就要考虑是否因为介词导致主语缺失了。
例句: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
解析:删去句中的“使”字,让“我”作句子的主语;或者把介词“通过”及逗号删去,让“学习”作句子的主语。
2.谓语残缺
辨析此类病句,可提取句子主干,看是否有谓语成分,或介宾短语误用为谓语。
例句: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解析:句中的主语是“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一个介词结构,它只能作状语,所以句子缺少谓语,可以在“强国”后面补上“而努力奋斗”,这样句子就有谓语了。
3.宾语残缺
看到动词不放过。及物动词作谓语时,要看是否有与之对应的宾语。
例句: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
解析:句中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在“生产厂”后补上“的大型企业”。
4.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例句:我国鸟类工作者经过十余年的考察,已查明先后在贵州高原鸟类多达417种。
解析:句中的第二个“鸟类”前缺少修饰限制它的定语,可以在其前面补上“栖息的”,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更完整明确了。
5.介词缺失
例句:昨天,李苗同她关系最“铁”的朋友吵起来了。
解析:句中“同”后面应加上“与”或“跟”。
6.关联词语缺失
例句:这次学术会,时间并不长,收获很大。
解析:因为两个分句间很明显是转折关系,所以应加上“虽然……,但是……”这一对关联词语,改为“虽然这次学术会时间不长,但收获很大”。
(三)成分赘余
1.主语多余。
例句:全国劳模巡讲报告会上,全场座位座无虚席,时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解析:“座位”与“座无虚席”的“座”重复,删掉“座位”。
2.谓语多余。
例句:在胶东红色文化基地影视展厅里,同学们都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心中充满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解析:“停下脚步”与“驻足”重复。
3.宾语多余。
例句:语文老师们去香山开月会,一天之内走了30公里路的距离。解析:“30公里路”已经是完整的宾语,“的距离”属赘余,去掉即可。
4.定语多余。
例句:玲玲用不干净的、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伤口发炎了。
解析:句中的定语“不干净”和“没有消毒”意思上有重复的地方,可以把“不干净的”及顿号删去。
5.状语多余。
例句:他们一起收拾一番,就各自分道扬镳了。
解析:句中的“分道扬镶”指“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与“各自”意思上有重复的地方,可以把“各自”删去。
6.补语多余。
例句:从那以后,这个原本平静的家里,不时发生使人不安的怪事出来。
解析:句中的“发生”就含有“出现”的意思,再加“出来”就多余了,可以删去“出来”。
【注】
辨析成分赘余要注意习惯性的语意重复,如涉及(到)、可以(堪)、付诸(于)、实属(是)、并非(是)、凯旋(归来)、(非常)悬殊、(您的)令爱、(再次)复发、(第一部)处女作、(独自)孑然一身、(更加)弥足珍贵、(人为地)蓄意破坏、(被人)贻笑大方、(各自)分道扬鑣、破天荒(第一次)、(年轻的)小伙子、(正)方兴未艾等,以上说法中,括号里属于累赘成分。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句子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造成句子的混杂。
方法:提取句子主干或分句主干,看整个句子结构是否一致。
例句: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解析:句中“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另一种是“拟以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两种句式应只保留一种。
【注】
常见句式杂糅类型(括号内为正确用法):
①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或是由造成的);
②因为……的原因(因为……或是……原因);
③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或在……问题上);
④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或是靠……取得的);
⑤大多以……为主(大多是……或以……为主);
⑥经过……下(经过……或在……下);
⑦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或是…的结果);
8 本着……为原则(本着……的原则或以……为原则)。
2.藕断丝连。
将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句的开头。
办法:在通读整个句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不同分句的结尾和开头,看两个不同结构的句子是否杂糅在一起。
例句:当学校宣布把照顾孤寡老人李奶奶的任务交给我们组时,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解析:句中的“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前一句的结尾,又是后一句的开头,牵连在一起,造成了杂糅,可以在“感觉”后面加一个逗号,再加上“这种感觉”四个字。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突然另起炉灶,重新说起。
办法:采用紧缩法,提取句子主干,看前后句子是否保持一致。
例句: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解析: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暗中转换了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5) 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辨析此类病句,可提取句子主干,看主语是否和谓语搭配。
例句:狂风和暴雨哗哗地下。
解析:句中主语是“狂风和暴雨”,谓语是“下”,可以说下雨,但不能说下风,可以改为“狂风呼呼地刮,暴雨哗哗地下”。
2.动宾搭配不当
看谓语和宾语是否搭配(括号内为正确用法):
如:增强……方式(意识)、改进……态度(方法)、提供……资源(平台)、培养……水平(能力)、看到……声音(景象)、听到……容貌(声音)、创造(推进)……进程、提高……范围(效率)、召开活动(会议)、举办……典礼(活动)、提高(加深)……合作。
例句:几声鸟叫从幽谷中传来,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解析:句中的谓语“打破”与宾语“环境”不搭配,可以改为“打破了环境的沉寂”。
3.主宾搭配不当。
可提取句子主干,看主语和宾语是否搭配。特别要关注包含“是”“不是”的语句,看主语和宾语是否搭配。
例句: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解析:“北京”是“季节”,主宾不搭配,可以改为“北京的秋天”。
4.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看到副词不放过。看副词与对应的修饰对象是否搭配。
例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非常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解析:“非常”修饰“证明”不恰当,可以改为“有力”。
5.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看到形容词不放过。看形容词与对应的修饰对象是否搭配。
例句:最近,自治区内外30多家新闻界对我校进行了连续报道。
解析:“30多家”与“新闻界”不搭配,将“新闻界”改为“新闻媒体”。
6.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
看到两面词不放过。如果句子中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是不是”“好坏”“成败”“优劣”等词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问题。
例句: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解析:句子中“提高”是一面性的,“是否”是两面性的,两者不一致,搭配不当。
7.关联词搭配不当。
看到关联词不放过。常见关联词如下:
①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然而……/虽然……却……
②假设关系:如果……就……/要是……那么……/即使……也……/要是……就……
③并列关系:一边……一边……/既……又……/一面……一面……
④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
⑤选择关系:是……还是……/要么……要么……/或者……或者……/与其……不如……
⑥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由于……因此……
⑦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
⑧承接关系:一……就……/首先……然后……/……于是……/……才……
例句:只有恪守学术道德,就会消除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界。
解析:句子中“只有”与“就”不搭配,可以把“就会”改为才能”。
(六)不合逻辑
1.概念混乱。
概念之间有六种关系,即同一关系、种属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运用概念时,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关系,否则就要违背逻辑。
方法:注意有关种属关系的句子,要考虑是否是同一种类,是否有从属混乱、交叉等现象。
例句:农场决定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解析:“棉花”属于“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2.否定不当。
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此类语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误用了否定副词,二是不理解反问句本身就表示一重否定。
方法:看到否定词不放过;看到反问句不放过。句子中出现否定词,一定要看清楚要否定的内容和句子的本意,是否双重否定不当,是否与本意相反等。常见否定意义的词有“禁止”“杜绝”“切忌”“避免”“防止”“以防”“缺乏”“以免”等。
例句: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解析:该句否定不当,应去掉“不”字。
3.强加关系
在一些病句中,作者没有弄清分句中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却强加于句子;或者是没有弄明白分句间的关系而错用关联词。
办法:看到关联词不放过。由关联词连接构成的句子,需要看前后分句是否构成因果、递进、条件等关系。
例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解析:“缺乏”与“勇气不足”“谋略不当”前后矛盾,应删去“不足”“不当”。
4.不合事理(自相矛盾)。
指语句陈述的事实或表述的观点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们普遍认同的公理。或语意逻辑前后不一致。
办法:根据语感,可以从事理、情理上分析,看句子表述的逻辑是否正确,句意关系是否合理。
例句: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存的一个。
解析:既然是“幸存”,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5.数量词误用。
看到数量词不放过。“缩小”“减少降低”“下滑”等表示降低的词语,不能与倍数相搭配,只能与百分数或分数结合;“最多、最大、至少、不少于、不到、约、左右、上下”等表示约数或概数的词语,与它相邻的必须是确数,不能再与其他表示约数的词相邻或连用,如不能说“大约30人左右”“最高8848米上下”;“第一”“第二”等不能与“首先”“其次”等词混用。
例句: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解析:“约”与“左右”重复,去掉一个即可。
6.关联词语滥用。
例句:有的学生因为对语文不感兴趣,所以对数学很喜欢。
解析:句中的“因为……,所以……”表因果关系,而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应去掉。
(七)表意不明
辨别表意,一要看多音、多义词,这些词往往容易造成歧义;二要看代词,如“这、这个、这些、其”等指代的内容是否明确;三要看数量短语,数量短语与“的”同时出现,往往会产生歧义;四要根据语感判断句子是否有可以不同停顿的地方。
1.指代不明。
例句:王新和李强赛跑,经过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解析:“他”是指王新还是李强,不明确。
2.有歧义。
例句:我要热汤。
解析:句中的“热汤”可理解为一种行为,也可理解为一种东西。
3.修饰不明。
句子中的定语,因其修饰限制的对象不确定,也会引起歧义。
例句:局长吩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解析:是“几个”修饰“学校的领导”,还是“几个学校”修饰“领导”,表意不明。
4.停顿不明。
句子中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造成歧义。句子中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加了标点符号),也可能使句子产生歧义。
例句: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解析:本句停顿时可理解为“本月15日前,去汇报”和“本月15日,前去汇报”两种意思,造成表意不明。
5.意思混杂,不知所云。
例如:这些年,写文章的人特别喜欢“该”和“其”这两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该”和“其”当然可以用,因为今天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很多时候,用“这”“那”“他”之类,文章更流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
解析:前面说“该”和“其”当然可以用,中间又讲现代汉语中的“这”“那”“他”使文章更流畅,最后又说“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无法明白用“该”和“其”好,还是用“这”“那”“他”好。
(八)用词不当
1.词义不当。
例句:他把节俭下来的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解析:“节俭”为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应改用动词“节省”。
2.感彩不当。
例句:他提出展开学习竞赛的建议,大家纷纷附和。
解析:“附和”是贬义词,应改用“赞成”。
3.虚词不当。
例句:各级财政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
解析:“对”与“上”不搭配,可把“对”改为“在”,或删去“上”。
病句辨析诀窍
方法一:看关联词
语病题有的是复句形式,关联词应该是最先关注的。关联词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搭配不当、位置不当、不合逻辑、滥用词语等。如“专家说,亲子鉴定不仅‘鉴’出了社会世相,也“鉴’出了血肉亲情”。(“不仅……也……”是表递进的关联词,该句两个分句内容不合逻辑,应先说“血肉亲情”,后说“社会世相”。)
方法二:看句子主干
紧缩句子主干是解题的第二步。句子主干上易出现的病点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是否成分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如“夏日的安顺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主干是“安顺是季节”,显然主宾搭配不当。
方法三:看修饰成分
解答语病题的第三步是看修饰成分。修饰成分方面易出现的病点是多层定语或状语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多余。如“毕业后,李水妹留校成了该校最年轻的生物系教师”,该句定语“最年轻的”和“生物系”语序不当,“生物系”应该在前。
方法四:看并列短语
句子中并列短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如“党的指示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坚定”只能和宾语中的“信心”搭配,和“勇气”搭配不当。
方法五:看否定词
在否定词方面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多重否定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和反问句连用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和带有否定意义的动词连用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位置不当。含有否定意义的一类词常见的有“防止”“禁止”“反对”“切忌”“拒绝”杜绝”“避免”“阻挡”等,在病句审查时要特别注意。另外“否则”后面不能接“如果(若)不这样”的句子,不然就犯了重复的毛病。如“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含有否定意义,再出现否定词,造成否定混乱,应去掉三个“不可”。
方法六:看两面词
两面词指的是句子中出现的诸如“能否”“是否”“成败”“好坏”之类的词语。在两面词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两面对一面或一面对两面的不照应。如“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能不能”表两面,后面陈述的只表一面,不能照应,该句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
方法七:抓动词
读到一个句子,就应有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语能否搭配。
中考常见动词搭配
改变……态度;培养……兴趣;引起……重视;降低……成本;召开……会议;举办……活动;发扬……精神;加快……速度;缩小……差距;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素质;激发……积极性;关注……效果;增强/弱化……意识;搭建……平台,提供……资源。
方法八:抓数词
当句中出现序数词、倍数、分数、约数等时,要注意看与之相连接的词语搭配是否得当。凡是“降低、减少”等词都不能和倍数相搭配,只能与百分数或分数搭配,而倍数只能和“增加、提高”之类的词搭配。
中考常见数词
1、序数:第一、第二、第三……这些词不能与“首先”“其次”“最后”等词混用;
2、倍数:一倍、二倍、三倍……这些词不能与“下降”“减少”等词连用;
3、分数:格式为“儿分之几”,如三分之二、四分之一……,可与“下降”“减少”等词搭配;
4、约数:约数后不可接“左右”“上下”等词。
方法九:抓介词
介词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误用介词短语,会造成句子主语的残缺、主客体颠倒等语病;少用、滥用介词也会影响语意的表达。
中考常见介词
1、经过、通过、根据、按照、以、凭;
2、从、于、到、往、在、当、朝、向、自从、顺着、沿着、随着;
3、对于、关于、把、跟、与、同、和;
4、因为、由于;
5、被、叫、让;
6、除、除去、除非。
方法十、抓赘余词
前面用了一个词语,后面又用了一个意思与之相重复的词语,造成句子成分多余。
方法十一:抓时态词
“已经、立刻、正在、刚刚、将要”等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着、了、过”等助词常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状态,混用这些副词、助词,就会造成自相矛盾的语病。
方法十二:抓多义词
字典中的多义词,用在了句子里,其意义就是单一的;但如果缺乏足够的语境,其多义性仍会保留,从而造成歧义。抓多义词可检查表意不明中的歧义语病。
方法十三:抓代词
句中出现了代词,就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防止表意不明中的指代不明。
方法十四:抓褒义词与贬义词
如果句中出现了表感彩的词语,则要看该词的感彩与句意的感彩是否吻合。如果是这类病句,则要把这个误用感彩的词语换成与句意感彩相吻合的词语。
病句修改方法
1、搭配不当
①换——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从不搭配的AB两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换成另外的词与其搭配;
②删或补——不搭配的A或B删除一个;或者为另一个补上搭配的成分,使得AB均完整呈现。
例句:①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
解析:“感受”不能和谓语“拓展”搭配,须更换为“视野”
例句:②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解析:删“感受和”或补为“会加深我们的人生感受,拓展我们的视野”
2、语序不当
调——把不合理的句子顺序进行前后移动
例句: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预防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解析:改为“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
3、成分残缺或赘余
①残缺的成分补上——缺少主语补主语,缺少宾语补宾语;
②赘余的成分删去——从多余的两个或以上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删去,切忌胡乱删除
例句:①我市计划三年建设大约600余座公园。
解析:“大约”和“余”重复,删其一。
例句:②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对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解析:缺少主语,后一个分句句首应加“我”。
4、句式杂糅
先拆后删——先将两个句子分别拆解出来,看看哪个句子合适。两个句子都会有一个关键词语,保留一个,删除另一个
例句:恐龙灭绝事件被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引起所导致的。
解析:“被认为是由……引起”和“是由导致的”分别引领两个句子,杂株在一起应删去“被认为”“引起”或者删去“所导致”
5、表意不明
换或调——哪个词语造成了歧义,就调整哪个词语的顺序或更换句中的其他关键词语
例句:两个师范大学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解析:是“两个大学”还是“两个学生”,表意不明;应调序为“师范大学的两个学生”或将“个”改为“所”
6、不合逻辑
①调——违反逻辑或事理的部分,按照由小到大、由个人到集体的顺序调整;
②删——矛盾的部分删去其一
例句: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
解析:典型的一面对两面,即第一个分句“能减轻负担”“不能减轻负担”对应“顺利进行”,应删去“能否”。
典例剖析
【2022·天津】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科普活动如约举行。②神舟十三号的3名航天员向全球观众演示了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③“天宫课堂”激发了全球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④此次活动让中国科普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逐句分析句子结构可知,第③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上“的热情”。答案选C。
二、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知识点讲解
句子衔接
(一)句子衔接三原则:
1.注意保持话题的一致性
记叙类语段,陈述对象不可轻易更换,要保持统一;议论类语段,前后观点要一致,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说明类语段,说明对象的特征要与具体解说内容对应。
2.注意句子间的过渡与照应
如:指代的前后照应,句式的前后照应,关联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内容要合乎事理逻辑,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3.注意语意和语气的一致性要充分考虑原文语境,做到在情感基调、感彩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原文协调。
(二)语句衔接“五看”
1.看语意是否相连
语意的连贯,是指上下文在语意上密切相关,相互呼应。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把握句子整体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把握关键词、关键句来解答衔接题,如话题的统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等。
2.看语境是否相符
对于写景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分析景物、色彩、气氛、视角等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的差别。
3.看事理是否相承
句子衔接首先要保证意思符合客观规律,合乎逻辑,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就会出现裂痕”,衔接不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有:转折、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总分等。
句子排序
(一)句子排序四步走
第一步:把握基本内容
通读所有语句,初步把握语段的基本内容,判断是哪类语段。叙述语段常用时间顺序,议论语段常用逻辑顺序,描写语段则时间、空间顺序都有,说明语段三种顺序都能用。
第二步:初步分层归类
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以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第三步:连缀排列顺序
找出关联词、代词、时间词、地点词等关键词语和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等关键语句,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一般先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分析层次间的衔接。
第四步:检查调整确定
在上面排序的基础上,逐句理清先后顺序,再通读语段,检查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明确,句间层次关系是否完整。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应立即调整。
(二)句子排序五注意
解答句子排序题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连贯性。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读材料,寻找中心句、起始句、总括句等关键句
2.分析所给语句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首句,排除干扰项
4.利用好句中的关联词语
5.最后通读语段,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三)句子排序的方法
1.找排列规律
主要有三种规律:一是按时间顺序组合;二是按空间顺序组合;三是按逻辑顺序组合。逻辑顺序又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顺序,如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等;二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逻辑关系,如由原因到结果、由轻到重等。
2.抓语言标志
解题时,还要敏锐地发现关键字眼、关键句子、上下句的关联词语、指示代词、序数词以及“又、再、也”等语言标志,帮助正确排序。考生也可以通过找重点来确定句序,如找总领句、总结句。此外相同句式、排比句、对偶句等,也可以帮助排序。
3.理写作思路
一是要注意瞻前顾后,上下衔接,使前后句意通顺;二是要围绕主语或固定的陈述对象排列,注意语意连贯。
4.分文体排列
记叙文段可按其线索排列,如时间变化、地点转换、事件发展、人物变换等说明文段可按其说明顺序排列,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议论文段可按其论证结构、规律排列,如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等。
典例剖析
【2022·河南】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它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
①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又称“量天尺”,圭面上刻有水槽和刻度
②它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
③由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体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组成
④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向中心内倾
⑤台体呈方形覆斗状
A.②③①⑤④ B.②③⑤①④ C.③⑤④①② D.③④①⑤②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排序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阅读可知,这是一段介绍登封观星台的说明性文字,在排列句子时,既要关注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要关注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仔细观察供排句,联系语段内容可知,②句中的“它”指代“登封观星台”,横线后的内容的主语也为“登封观星台”,两句共同点明了登封观星台的价值。故最后一空应填②句。③句介绍了观星台由“台体”和“石圭”组成。⑤④句按照先总体介绍概貌,再具体介绍细节的逻辑顺序介绍了“台体”;①句介绍了“石圭”。根据前四空后的标点可知,第一空应填一个总领句,即③句;由第三空后的分号可知,第二、三空应填⑤④句,第四空应填①句。故正确的排序是③⑤④①②。答案选C。
三、标点符号
知识点讲解
标点符号是表示说话的停顿、间歇语气和语调的符号。它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能使读者分清句子结构、辨明语气正确地理解文意,使人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意。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常用的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常用的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
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及作用,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些特殊用法。如完整地引用别人的话,最后的标点符号要在引号内;表示并列关系的短句之间用逗号,而词语或短语之间则用顿号。
在具体的语境中,不必拘泥于书中的理论要求,要结合句意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
(一)标点符号的位置:
1.点号要放在语句的右下角,占一个字的位置。点号可以放在行的末尾,但不能放在行的开头。
2.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部分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
3.省略号和破折号各占两个字的位置,不应把它分作两截分别放在上行的末尾和下行的开头。
(二)初中语文常用标点符号记忆口诀
1.问号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膈开来。
(三)方法总结
1.弄清功用
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功用,了解它们的区别,正确判断和使用标点。如:顿号表示并列的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问号用于疑问句或反间句末尾;叹号用于感叹句末尾或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分号用于分条列举的各项之间;冒号表示提起或引起下文,引出解释或说明,总结上文;引号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着重论述的对象和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等。
2.分析结构
解答标点题时要分析句子的结构,不能让标点影响句子的结构进而造成语病,或因层次不清而影响句意的表达。如单句内部不能用句号、问号,复句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
3.理解文意
标点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意。我们在判断标点使用是否恰当时,要考虑标点对文意的表达是否有妨碍,要注意分析文意对标点使用的限制,也就是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正确使用标点。
4.揣摩语气
注意揣摩整个句子的语气,选择恰当的标点符号。判断句子的语气要从整个句子去考虑,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如有的句中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应用句号。
【注意】
1.“说”后标点不可忽视
“说”后的标点取决于其所在位置。
(1)“说”前是直接引用的人物原话时,在说”字后面加句号;
(2)“说”后是直接引用的人物原话时,“说”字后用冒号;
(3)直接引用的话被分成了前后两部分,“说”在中间时,“说”后用逗号。
2.省略号使用常见错误
(1)省略号滥用;
(2)省略号与“等"或“等等”连用;
(3)省略号前后相关的标点使用错误。
典例剖析
【2022·天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主要是来自博物馆丰富多彩的藏品□自然标本、考古遗物、艺术珍品、革命文物……不同类型的藏品记录着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多元信息,蕴含着提升审美水平、厚植家国情怀、促进文明交流等多种力量。
A.”。 ? :
B.。” 。 :
C.”。 。 、
D.。” ?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第一处,引文“博物馆的力量”完整,但不独立,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第二处,根据“哪里呢”及后文“主要是来自博物馆丰富多彩的藏品”的回答可知,这里是设问句,应用问号。第三处,“藏品”是对下文“自然标本、考古遗物、艺术珍品、革命文物……”的总说,故应用冒号。答案选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