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 案
学习目标
1. 唯物史观:掌握文艺复兴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人文主义精神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 时空观念:知道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的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重大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产生的。
3. 历史解释:归纳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分析宗教改革的重要影响。
4. 史料实证:在对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的探究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规范地引用史料。通过史料知道科学革命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5. 家国情怀:认识到人文主义思想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通过比较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树立包容开放的文明观与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影响;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点,宗教改革的影响;近代科学的成就和影响;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认识西欧思想解放运动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理解思想解放与科学革命的关系,对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理解,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探学新知
一、文艺复兴
1.含义: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2.背景
(1)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3)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
(4)中坚力量: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3.实质: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4.精神内核: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5.代表人物及成就
时间 人物 作品特点
14世纪 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言任性的自由
15世纪 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15世纪后期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2、宗教改革
1. 德意志宗教改革
背景 思想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政治 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
开始 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主张 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结果 德意志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
2.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进行宗教改革,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3.影响
(1)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
(3)政治: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4)文化: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1.背景: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2.主要成就
(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2)英国科学家牛顿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在光学、热学、磁学、解剖学等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3.特点
(1)思维方式:重视经验和事实。
(2)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
4.意义: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四、启蒙运动
1.背景
(1)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2)科学:近代科学的发展。
(3)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2.含义:启蒙运动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
3.发展: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4.精神内核:“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5.代表人物
思想家 主张
孟德斯鸠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都反对君主专制
伏尔泰 建立君主立宪制
卢梭 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亚当·斯密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康德 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洛克、休谟 ——
6.影响
(1)思想上: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政治上: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希腊人认为,一切都应该经过考察、经过质疑,对于思想,不能规定界限。他们还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不是由鬼神支配的,人不仅是感觉的存在物,而且是有理智的,他不但能感觉到个别的自然现象,也能理解自然规律,这就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理性”思想关系。
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另一表现就是对个体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对命运的反抗。即使在城邦瓦解之后,古希腊人仍坚守自由。自由观念的深入人心,也使尊重和发展个体成为人们心中神圣不可动摇的一种信念,于是民主确立了。
—— 摘编自孙开香《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之解析》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在交锋与消融中渐渐蜕变。中世纪的西欧,人们所有的理想是基督徒式的清规戒律和清心寡欲,在很大程度上鄙薄尘世烦恼;而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那种强烈地珍惜尘世幸福和快乐生活的兴趣逐步显现。中世纪的那种在枯燥的基督教义上盛行的禁欲主义,藐视财富和甘于清贫的观念受到挑战;而正当合理享受则备受推崇,对拥有财富的褒扬不绝于耳。以前,人们尊重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式的孤独生活,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却大力推动抛头露面、广泛交际的上流社会生活,倾向拥抱文明开化、现世开放的乐观主义生活情趣。种种进步的社会观念说明:西欧社会已经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社会迈进。
—— 摘编自肖杰《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人生观变化》
材料三:马丁 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 摘编自马克盎《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迈进”在人生观方面的主要表现。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 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答案:
(1)特点:重视个体的理性思考;强调个体的自由。
成因:奴隶制工商业发展的推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促进;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
(2)表现:主张“人性”,反对“神性”主张 “人权”,反对“神权”;反对教会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反对愚昧、迷信,崇尚理性和科学。
(3)“印记”:其主张明显带有一种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深化”:主张由各国政府管理教会。
随堂训练
1.15世纪,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可以摘卸、独立剪裁、独立制作的袖子。意大利人的这一服饰风格( )
A.成为挑战神学世界观的关键 B.借鉴了科学革命的研究成果
C.反映出新教倡导节俭的观念 D.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2.学者陈乐民把“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比喻为一团线的线头,抓住线头牵拉开去,把线团打开的整个过程,就是十四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描述的“革命链条”( )
A.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B.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 D.起源于自然科学的进步
3.美籍著名东方学专家希提在他的巨著《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在八世纪中叶到十三世纪初这一时期,说阿拉伯语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主要举起者。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重新发现、修订增补、承先启后,这些工作都要归功于他们,有了他们的努力,西欧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据此可知,该学者强调文艺复兴( )
A.发源于伊斯兰文明 B.主要内容为科学和哲学
C.延续古代文化传统 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贡献
4.16世纪初,罗马教皇热衷于保护罗马帝国的遗迹,喜欢用壮丽的教堂和美轮美奂的宫殿来装点罗马城。他们向世俗的爱好让步,向那些不敬神的艺术家敞开大门,聘请他们设计建造大教堂和宫殿。这一现象( )
A.动摇了大主教会的统治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C.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D.宣告了理性主义的胜利
5.15世纪,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的《新约》或《圣经》全书先后面世,这些译本奏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曲。马丁·路德所译德文《圣经》被称为德国近代语言文字的最佳范本。到1525年,已经有22个经过路德授权的版本和110种翻印本问世,几乎1/3能识会读的德意志人都人手一份。这一历史现象( )
A.摧毁了教会的信仰基础 B.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助推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D.导致了欧洲的四分五裂
6.在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主张:“没有政府或政府不受尊重的地方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人能保障生命或任何东西……将世俗事务连同宗教事务一起置放在世俗权力之下,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作法……”。这个主张在当时( )
A.使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民族国家 B.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C.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D.表明罗马教皇已不再有昔日权威
7.在中世纪,学者们关注“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个天使”之类的烦琐争论,对自然界进行认真研究却不被允许。但在人文主义者看来,既然自然界是上帝的作品,那研究自然的奥秘同样可以达到赞美上帝的目的。这一转向( )
A.决定了文艺复兴的发生 B.助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
C.有利于宗教改革的发展 D.高扬了独立思考的价值
8.在引力定律的支配下,人类可以准确地预言行星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这给当时的知识界以深刻的印象。人们相信,不仅在物质世界有如此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知识界积极探寻自然界的规律 B.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相同规律
C.人在物质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 D.近代科学发展改变人的世界观
9.1538年,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运用数学原理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地图投影方法——墨卡托投影。它对船舰在航行中定位、确定航向具有重要意义,给航海者带来很大方便。墨卡托投影法地图问世后不久,大批地图集开始出版。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海上探险活动( )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植根于近代数学的不断进步
C.得益于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新飞跃 D.为荷兰垄断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
10.孟德斯鸠认为,专制政体是根本违反人性的,应予摒弃。共和政体虽然建立了平等关系,但是君主政体比它更具优点,因为事务由一个人指挥,执行起来就更迅速。在君主政体下,君主应该温和、明智,法律要轻刑宽和,经济上不横征暴敛,尽力发展工商业。启蒙运动期间,提出与这一主张相类似的思想家是( )
A.卢梭 B.康德 C.伏尔泰 D.亚当·斯密
11.17世纪末,法兰西院士佩罗尔说:“翻开一本书,我们不能判断是用拉丁语、希腊语,还是用法语写的。”面对这一现状,1719年8月,《特雷乌报》刊行《拼写构想》,制定了印刷字体大写的规范,法语的统一化方案在印刷领域中得到了有效实践。这一现象( )
A.制约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B.推动了法国民族国家形成
C.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D.打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12.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经高度评价牛顿等一批自然科学家,他说∶“多亏这些伟大人物的工作,世界才不再是一个神,而是一架机器,有它的齿轮、缆索、滑车、弹簧和悬摆。”这说明( )
A.启蒙思想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B.机械制造成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C.工业革命推动了神学的破产 D.科学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可知意大利人有意使服装适合人体,追求穿着的美感,这一服饰风格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D项正确;“关键”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学革命此时尚未发生,排除B项;新教涉及的是宗教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十四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革命主要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它们为资产阶级反对教会和君主专制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进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得益于这些思想革命的推动,排除A项;思想革命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说法片面,排除C项;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重新发现、修订增补、承先启后,这些工作都要归功于他们,有了他们的努力,西欧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在科学和哲学上的贡献为文艺复兴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文艺复兴的发源,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阿拉伯文化在科学和哲学的贡献以及其对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不能得出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的推动和影响,不能看出其延续古代文化传统,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向世俗的爱好让步,向那些不敬神的艺术家敞开大门,聘请他们设计建造大教堂和宫殿”分析可知,罗马教皇对于艺术的保护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教皇向世俗进行一定的妥协,不能看出天主教会的统治动摇,排除A项;宗教改革的成果是出现新教,与罗马教皇保护艺术无关,排除B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出现在17、18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中《圣经》被翻译为欧洲各国民族国家的语言,这些《圣经》成了凝聚西欧各国民族国家意识的重要工具,C项正确;《圣经》翻译并没有摧毁教会的信仰基础,排除A项;近代科学的兴起也并没有因为宗教改革而停滞,排除B项;宗教改革助推民族国家意识增强,并不会导致欧洲四分五裂,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政府或政府不受尊重的地方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人能保障生命或任何东西……将世俗事务连同宗教事务一起置放在世俗权力之下,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作法……”可知,马丁·路德认为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权力应当高于教会并支配教权,这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民族国家,排除A项;马丁·路德的主张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罗马教皇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研究自然奥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因此,这一转向助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文艺复兴发生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的转变助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引力定律的支配下……不仅在物质世界有如此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可知,近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这说明近代科学发展改变了人的世界观,D项正确;材料强调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此项材料无法看出,且“相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在物质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538年”“墨卡托运用数学原理设计了”“墨卡托投影法地图问世后不久,大批地图集开始出版”,再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知,海上探险活动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A项正确;海上探险活动植根于资本主义萌芽而非数学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探险活动推动了数学和地图作业的发展,并没有强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海上探险活动的关系,排除C项;荷兰垄断海上贸易主要是因为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在君主政体下,君主应该温和、明智,法律要轻刑宽和,经济上不横征暴敛,尽力发展工商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伏尔泰同样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C项正确;卢梭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康德主张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排除B项;亚当·斯密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翻开一本书,我们不能判断是用拉丁语、希腊语,还是用法语写的”可知,制定法语的统一化方案有助于统一文字和思想,从而更好的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法语统一化方案的实施有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此之前,排除B项;这一现象有助于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打击罗马天主教的统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18世纪启蒙思想家高度评价牛顿等自然科学家,声称其使世界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使得世界的运转有规可循,这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科学对思想文化的影响,A项逻辑顺序颠倒,排除A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是数学与实验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谈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