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
8.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19 乐山)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C.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D.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以采用蒸发结晶得到KNO3晶体
2.(2021秋 上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都是20%
B.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C.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 a的饱和溶液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3.(2020 高青县一模)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20g乙溶解于5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
C.将t1℃时乙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30g晶体
4.(2020 徐州三模)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
C.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5.(2020 赣榆区三模)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20g甲物质加入到80g水中,可以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C.t3℃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晶体
6.(2021秋 利津县期中)MgSO4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欲使其60℃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7.(2020 利辛县一模)如图是CO和N2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的溶解度大于N2的溶解度
B.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5℃时,N2的溶解度约是0.015
D.冬天在生煤炉的屋里放一盆清水可以防止CO中毒
8.(2020 平谷区一模)向2只盛有100g60℃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40g的NaCl和KCl固体,充分溶解。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B.①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0g
C.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8.6%
D.②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9.(2019秋 东城区期末)依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20℃时,向下列5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固体,充分溶解。
④中溶液的质量为( )
A.80g B.100g C.180g D.190g
10.(2019 昌平区二模)依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题。
下列4只盛有100 g水的烧杯,t1℃时,向①②中分别加入20g、30g固体X;t2℃时,向③④中分别加入50g、60g固体Y,充分溶解
上述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 )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1.(2021 成都模拟)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2℃时,在等质量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12.(2021 海淀区校级模拟)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2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0℃,无晶体析出
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
13.(2020 丰城市一模)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时b物质的溶解度比a物质的溶解度大
C.M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升高温度可以将a、b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14.(2020 松北区一模)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c物质会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
C.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
D.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15.(2019 海淀区一模)依据下列实验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① ② ③ ④
温度 10℃ 10℃ 30℃ 30℃
固体种类 KNO3 NaCl KNO3 NaCl
固体质量 30g 30g 40g 40g
水的质量 100g 100g 100g 100g
①~④所得的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16.(2019 昌平区二模)依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题。
下列4只盛有100 g水的烧杯,t1℃时,向①②中分别加入20g、30g固体X;t2℃时,向③④中分别加入50g、60g固体Y,充分溶解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
B.0~t1℃,X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Y
C.将t2℃时Y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减少
D.四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7.(2021 长沙)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可以获得很多信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2)两种物质中,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3)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一种即可)。
18.(2021春 遂宁月考)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 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19.(2021 日照二模)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1)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A”或“B”)。
(2)6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当60℃的该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g。
(3)若要除去硝酸钾中含有的少量氯化钠,应采用加水溶解、加热浓缩、 。
(4)某实验小组用15%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偏大的是 。
A.量取15%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
B.向烧杯内加入液体时有液体溅出
C.混匀过程中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0.(2020 花都区模拟)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以备使用。
(1)配制100gNaOH的饱和溶液。测量得到室温约为20℃,查阅溶解度曲线图。
①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约为 g(不保留小数),需蒸馏水的体积为 mL.(密度约为1g/mL)。
②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天平调平前在托盘上分别放质量相等的纸
B.称量时,天平指针偏左,移动游码至天平恰好平衡
C.准确称量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2)将上述配制好的溶液进行稀释至10%,放置数日后,进行探究实验。实验小组同学取上述氢氧化钠溶液10mL于试管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实验过程中,他们惊奇的发现有气泡产生。实验小组推测,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气泡的原因是 。
21.(2021 钟祥市校级模拟)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5g、30g、30g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图二中能表示氯化钾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3)要使B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22.(2020 湘潭一模)硝酸钾、氯化钠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20℃时,将硝酸钾、氯化钠固体各35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3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
(1)图1中P点含义是 。
(2)烧杯甲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图2烧杯甲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图2烧杯乙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C.图3烧杯甲中溶液质量比烧杯乙中溶液质量大
(4)图3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为使该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将溶液恒温蒸发50g水,是否可行 (填“是”或”否”)。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3.(2021 本溪模拟)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A中混有少量的B,若要提纯A,可采取的结晶方法是 。
(2)t2℃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析出固体质量最多的是 。
(3)t1℃时,取A、B、C固体各10g,分别加入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倒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将三个烧杯中的物质均升温至t3℃,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
24.(2021 秀英区校级一模)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1)由上表可推出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是 ;
(2)在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 NH4Cl,形成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60℃时,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一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19 乐山)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C.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D.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以采用蒸发结晶得到KNO3晶体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钠大;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错误;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浓度大正确;C、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错误;D、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以采用蒸发结晶得到KNO3晶体错误;
【解答】解: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浓度大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故选项正确;
C、40℃时,163.9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100克错误,故选项错误;
D、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以采用降温结晶得到KNO3晶体,蒸发结晶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结晶的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021秋 上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都是20%
B.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C.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 a的饱和溶液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形成溶液的质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解答】解:A、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该温度下,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6.7%,故A错误;
B、c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B错误;
C、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30g物质a放入50g水中,只能溶解25g的固体,得到溶液的质量为75g,故C错误;
D、将t2℃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都是饱和溶液,b的溶解度大于a,因此b的质量分数大于a,由于a在1℃时的溶解度大于c在t2℃时的溶解度,因此a的质量分数大于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0 高青县一模)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20g乙溶解于5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
C.将t1℃时乙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30g晶体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形成溶液的状态;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
【解答】解:A、t1℃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A错误;
B、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20g乙溶解于5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故B正确;
C、将t1℃时乙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溶解度增大,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误;
D、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0 徐州三模)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
C.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故A错误;
B、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
C、t3℃时,N点是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M点是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所以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故C正确;
D、t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升温至t3℃,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溶质和溶剂质量都不变,所以所得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0 赣榆区三模)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20g甲物质加入到80g水中,可以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C.t3℃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晶体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20g甲物质加入到80g水中,可以得到80g+×80g=96g甲溶液,故A错误;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能确定,故B错误;
C、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C正确;
D、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晶体,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1秋 利津县期中)MgSO4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欲使其60℃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增加溶质,能使其60℃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②蒸发溶剂,能使其60℃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③60℃时,升高温度,硫酸镁的溶解度减小,能使其60℃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④60℃时,降低温度,硫酸镁的溶解度减小,能使其60℃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要具体分析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7.(2020 利辛县一模)如图是CO和N2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的溶解度大于N2的溶解度
B.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5℃时,N2的溶解度约是0.015
D.冬天在生煤炉的屋里放一盆清水可以防止CO中毒
【考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CO和N2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CO和N2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解度曲线,查出30℃时,N2的溶解度即可。
D、根据溶解度曲线,一氧化碳的溶解度很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CO和N2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由于没有指明温度,CO的溶解度不一定大于N2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CO和N2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25℃时,N2的溶解度约是0.015,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一氧化碳的溶解度很小,冬天在生煤炉的屋里放一盆清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2020 平谷区一模)向2只盛有100g60℃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40g的NaCl和KCl固体,充分溶解。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B.①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0g
C.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8.6%
D.②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的状态。
【解答】解:A、在比较物质的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温度不确定,溶解度的大小也不能确定,故A说法错误;
B、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g,所以盛有100g60℃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40g的NaCl不能全部溶解,故B说法错误;
C、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40g,所以盛有100g60℃水的烧杯中,加入40g的硝酸钾全部溶解,所以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8.6%,故C说法正确;
D、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40g,所以盛有100g60℃水的烧杯中,加入40g的硝酸钾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19秋 东城区期末)依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20℃时,向下列5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固体,充分溶解。
④中溶液的质量为( )
A.80g B.100g C.180g D.190g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8g,结合溶解度的含义确定20℃时,100g水中能溶解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8g,20℃时,向④中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80g硝酸钠,能全部溶解,溶液的质量为80g+100g=180g。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解度的含义、饱和溶液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19 昌平区二模)依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题。
下列4只盛有100 g水的烧杯,t1℃时,向①②中分别加入20g、30g固体X;t2℃时,向③④中分别加入50g、60g固体Y,充分溶解
上述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 )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题意,t1℃时,X的溶解度为25g,t2℃时,Y的溶解度为50g,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t1℃时,X的溶解度为25g,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X25g;盛有100 g水的烧杯,t1℃时,向①②中分别加入20g、30g固体X,②中有剩余,为饱和溶液。
t2℃时,Y的溶解度为50g,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Y50g;t2℃时,盛有100 g水的烧杯,向③④中分别加入50g、60g固体Y,③恰好饱和,④中有剩余,为饱和溶液。
故②③④为饱和溶液。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解度的含义、饱和溶液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2021 成都模拟)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2℃时,在等质量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t2℃时,在等质量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正确,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有交点;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正确,因为甲有晶体析出;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
【解答】解:A、t2℃时,在等质量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正确,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有交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正确,因为甲有晶体析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结晶的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2021 海淀区校级模拟)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2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0℃,无晶体析出
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选项说法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选项说法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将2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0℃,有晶体析出,选项说法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会析出少量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0 丰城市一模)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时b物质的溶解度比a物质的溶解度大
C.M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升高温度可以将a、b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
B、t2℃时,b物质的溶解度比a物质的溶解度小,故B错误;
C、M点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所以M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C正确;
D、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可以将a、b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0 松北区一模)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c物质会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
C.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
D.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通过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确定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解答】解: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需要在一定温度下比较,错误;
B、降低温度c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错误;
C、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能溶解10g,故不能形成80g溶液,错误;
D、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ab的溶解度增大,溶液组成不变,而c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而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15.(2019 海淀区一模)依据下列实验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① ② ③ ④
温度 10℃ 10℃ 30℃ 30℃
固体种类 KNO3 NaCl KNO3 NaCl
固体质量 30g 30g 40g 40g
水的质量 100g 100g 100g 100g
①~④所得的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10℃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和30℃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1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①溶液中放了30g,所以①是饱和溶液;
10℃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0g多,所以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多,②溶液中放了30g,所以②不饱和;
3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0g多,所以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多,③溶液中放了40g,所以③不饱和;
30℃氯化钠的溶解度约为35g,所以100g水中最多溶解35g;④溶液放了40g,所以④溶液是饱和溶液。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
16.(2019 昌平区二模)依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题。
下列4只盛有100 g水的烧杯,t1℃时,向①②中分别加入20g、30g固体X;t2℃时,向③④中分别加入50g、60g固体Y,充分溶解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
B.0~t1℃,X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Y
C.将t2℃时Y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减少
D.四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图、溶解度的含义、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X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故A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0~t1℃,X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Y,故B错误;
C.Y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将t2℃时Y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Y的溶解度减少会析出晶体使溶质质量减少,故C正确;
D.t1℃时,向①②中分别加入20g、30g固体X,由于t1℃时X的溶解度是25g,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X,溶质的质量分数②>g①;t2℃时,Y的溶解度是50g,③、④两溶液都达到饱和,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③=④,所以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7.(2021 长沙)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可以获得很多信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相等 (填“相等”或“不相等”)
(2)两种物质中, 甲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3)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或加入固体乙或恒温蒸发溶剂等 (写一种即可)。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故填:相等。
(2)两种物质中,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故填:甲。
(3)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加入固体乙、恒温蒸发溶剂等。
故填:降低温度或加入固体乙或恒温蒸发溶剂等。
【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8.(2021春 遂宁月考)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 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解:A、不知道溶液质量,不能比较溶质质量大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够溶解25g,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25g+50g)=1:3,该选项说法正确;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仍然是饱和溶液,b的溶解度大于a,因此b的质量分数大于a,由于a在t1℃时的溶解度大于c在t2℃时的溶解度,因此a的质量分数大于c,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不可采用升温的方法,是因为升高温度,c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9.(2021 日照二模)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1)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是 A (填“A”或“B”)。
(2)6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当60℃的该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69.1 g。
(3)若要除去硝酸钾中含有的少量氯化钠,应采用加水溶解、加热浓缩、 降温结晶 。
(4)某实验小组用15%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偏大的是 A 。
A.量取15%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
B.向烧杯内加入液体时有液体溅出
C.混匀过程中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此题;
(2)根据硝酸钾溶解度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氯化钠溶解度变化趋势分析回答此题;
(4)根据选项内容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1)根据题目数据可以看出氯化钠溶解度变化不大,所以曲线A符合此要求;
故答案为:A。
(2)根据题目数据,可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而此时给出的硝酸钾为90g,所以会全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降温到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所以此时析出的固体=90g﹣20.9g=69.1g;
故答案为:不饱和;69.1。
(3)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所以通过降温结晶得到硝酸钾固体,氯化钠溶解在溶液去除;
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4)A、仰视读数实际量取液体体积增大,溶液质量变大,氯化钠质量增大,所以配制溶液质量分数增大,选项A符合题意;
B、液体溅出,说明加入溶剂质量减少,溶液质量分数减少,选项B不符合题意;
C、不使用玻璃棒,只是减慢溶解速度,不影响溶液质量分数,选项C不符合题意;
D、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溶剂质量增大,溶液质量分数减小,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0.(2020 花都区模拟)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以备使用。
(1)配制100gNaOH的饱和溶液。测量得到室温约为20℃,查阅溶解度曲线图。
①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约为 52 g(不保留小数),需蒸馏水的体积为 48 mL.(密度约为1g/mL)。
②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BC 。
A.天平调平前在托盘上分别放质量相等的纸
B.称量时,天平指针偏左,移动游码至天平恰好平衡
C.准确称量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2)将上述配制好的溶液进行稀释至10%,放置数日后,进行探究实验。实验小组同学取上述氢氧化钠溶液10mL于试管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实验过程中,他们惊奇的发现有气泡产生。实验小组推测,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气泡的原因是 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的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20℃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计算其质量分数,得出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可知需要水的质量;
根据称量前天平的使用规则分析;
根据量筒不能用于配制溶液分析;
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2)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易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可产生气体,据此分析。
【解答】解:(1)配制100gNaOH的饱和溶液。测量得到室温约为20℃,NaOH溶解度为109g,溶质质量分数为≈52%;①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约为100g×52%=52g;需蒸馏水的质量为100g﹣52g=48g,则需要水的体积为48mL;故填:52;48;
②A、称取氯化钠前,要在天平两端的托盘上分别放质量相同的纸片,不能直接在托盘上称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称量时托盘天平指针偏左,说明药品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药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解操作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应在烧杯中进行,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C;
(2)将上述配制好的溶液进行稀释至10%,放置数日后,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的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1.(2021 钟祥市校级模拟)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5g、30g、30g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B (填序号);
(2)图二中能表示氯化钾溶解度曲线的是 甲 (填“甲”或“乙”);
(3)要使B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升高温度 ;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BD (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进行分析解答。
(2)由烧杯中不同温度下溶解的硝酸钠的质量可知,硝酸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通常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4)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的溶解度减小,乙的溶解度增大,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5g、30g、30g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由于在三个烧杯中只有B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因此B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A、C烧杯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不能确定能否再溶解氯化钾。所以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
(2)由题意可知,在等量的30℃的水中全部溶解了30g氯化钾,而20℃的水没有全部溶解30g氯化钾,说明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能表示氯化钾溶解度曲线的是甲;
(3)由1可知:要使烧杯B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还可以采取加水的方法;
故答案为:升高温度;
(4)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的溶解度减小,乙的溶解度增大,甲的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乙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乙。
A、甲的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为饱和溶液;乙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乙,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剂的质量不变,从t2℃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则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甲<乙,故选项说法正确。
C、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乙的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甲<乙,故选项说法错误。
D、t1℃,尽管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从t2℃降温到t1℃,乙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未发生变化,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为t2℃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t2℃乙的溶解度小于t1℃甲的溶解度,即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B;(2)甲;(3)升高温度;(4)BD。
【点评】本题难度表示很大,本题综合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020 湘潭一模)硝酸钾、氯化钠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20℃时,将硝酸钾、氯化钠固体各35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3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
(1)图1中P点含义是 t℃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
(2)烧杯甲中溶液的溶质是 KNO3 (填化学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填标号)。
A.图2烧杯甲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图2烧杯乙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C.图3烧杯甲中溶液质量比烧杯乙中溶液质量大
(4)图3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5.9%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为使该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将溶液恒温蒸发50g水,是否可行 是 (填“是”或”否”)。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图1中P点含义是:t℃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将硝酸钾、氯化钠固体各35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乙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甲烧杯中的固体还有部分没有溶解,所以烧杯甲中溶液的溶质是KNO3;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甲烧杯中是硝酸钾,乙烧杯中是氯化钠,
A、图2烧杯甲中的溶液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
B、图2烧杯乙中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该溶液不能说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图3中的两种固体完全溶解,溶剂质量相等,溶质质量相等,所以烧杯甲中溶液质量等于烧杯乙中溶液质量,故错误;
故选:A;
(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甲烧杯中是硝酸钾,乙烧杯中是氯化钠,图3烧杯乙中的固体全部溶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25.9%,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约是37g,则50g的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5g,将烧杯乙恒温蒸发50g水,水剩余50g,氯化钠是35g,因此可以变成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1)t℃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2)KNO3;
(3)A;
(4)25.9%,是。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3.(2021 本溪模拟)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A中混有少量的B,若要提纯A,可采取的结晶方法是 降温结晶 。
(2)t2℃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析出固体质量最多的是 B 。
(3)t1℃时,取A、B、C固体各10g,分别加入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倒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AC ;将三个烧杯中的物质均升温至t3℃,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A=B>C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解答】解:(1)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A中混有少量的B,若要提纯A,可采取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
(2)t2℃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所以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析出固体质量最多的是B;
(3)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是10g,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10g,所以取A、B、C固体各10g,分别加入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倒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AC;将三个烧杯中的物质均升温至t3℃,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所以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B>C。
故答案为:(1)降温结晶;
(2)B;
(3)AC;A=B>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021 秀英区校级一模)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1)由上表可推出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是 随温度的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
(2)在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 NH4Cl,形成的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60℃时,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1:2 。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表中的溶解度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2)根据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根据60℃时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温度逐渐的升高,溶解度的数值也在逐渐的增大,故答案为:随温度的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2)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g,100g水中加入50gNH4Cl,固体物质有剩余,故答案为:饱和,
60℃时,氯化铵溶解度为55.2g,氯化铵固体全部溶解,溶质质量为:50g,溶剂质量为100g,故答案为:1: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注意识记饱和溶液的判断标准和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等知识的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