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3 09: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1、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了解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能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
3、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
4、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目标
2、社会主义国家增多由一国到多国
(1)东欧:
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
(2)亚洲:
中国、朝鲜、越南等
(3)美洲:
古巴
1.背景: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范围;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冷战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经互会” 的成立
①背景:
冷战,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②目的:
③时间:
④国家:
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国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⑤影响:
C.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
A.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B.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为了适应冷战,应对马歇尔计划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经互会徽标
4.中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苏建交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6年
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①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②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中苏建交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6.中苏关系破裂
①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②20世纪60年代末,双方在边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中苏两国关系完全破裂。
③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促使中国走上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斯大林
(1878-1953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1961年其水晶棺被移出列宁墓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对过去某些案
件的复查和平反工作。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3
1964“被退休”
赫鲁晓夫执政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留下了世界一流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1.改革的背景:
(1)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1)背景:
(2)措施:
①政治: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有什么影响?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
推到斯大林像
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
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措施:
(3)评价:
A.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同美国军备竞赛,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C.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②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改革重点: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
苏联人民排队购物
①、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苏联的国民经济从1989年起开始负增长,1990年比1989年下降4%,1991年比1990年又下降5%。
但没有取得成果。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 和“政治多元化”
(2)结果: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3、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背景: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归纳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请记录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时间:
80年代
(2)原因:
[1]内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经济发展缓慢;③民主法治不完善。
(3)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2]外因:①西方推行“和平演变”;②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4)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1)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
(2)表现:
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注解:“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东欧剧变①波兰②民主德国③罗马尼亚④匈牙利⑤捷克斯洛伐克⑥保加利亚⑦阿尔巴尼亚⑧南斯拉夫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方式:(1)和平(波兰、德国等); (2)暴力(罗马尼亚)。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
(2)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遭到失败。
3.东欧剧变表现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东欧剧变:波兰
柏林墙被拆除
推倒柏林墙
1989年布拉格街头爆发的大规模群众游行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发生暴动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1)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2)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3)时间:1991年年底.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4.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宣告失败;
1991年,苏联解体(1922—1991)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
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加快;
标志着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1991年12月25日,印有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黯然下降,继而俄罗斯国旗冉冉升起。苏联,这个曾在国际舞台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则把苏联改死了!”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权力移交叶利钦
(4)、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含义:
解体实质:
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加快;
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苏联(社)
俄罗斯(资)
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对世界: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对美国: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实质: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家由一个国家主宰他国命运和左右世界形式的局面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多极化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一种趋势动态发展过程没有定型成新格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称霸单极一超多强局面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欧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922年,苏联成立
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
1991年,苏联解体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理论
实践
实现
挫折
启示:
①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④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⑤警惕西方“和平演变”阴谋……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东欧剧变
① 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②1949年, 成立。
③1950年,中苏缔结 。
课堂小结
经互会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社会主义国家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课堂练习
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先提出改革的苏共领导人是( )
A.列宁 B.普京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2.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D.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
C
A
课堂练习
3.在苏联历史上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是( )
A.叶利钦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苏联解体说明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