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 )号参评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列强对中国加剧了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理解《马关条约》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就是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堂,创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这节课我采用了“了解——感受——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运用电教媒体,能过“看——说——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能力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二、教材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导入课题解释课题“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接着简介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背景,再投影《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观察朝鲜与中国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的关系,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整体把握战争经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把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在听、说中感受这段历史。具体做法:
1、从每个小组中各选一名学生利用《战争示意图》向大家讲述战争的主要经过,看谁讲得具体、生动,同时放《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让学生目睹邓世昌为车捐躯的悲壮一幕。
2、组织学生把课前预习时收集的有关甲午中日战争中我国民族英雄的故事和日本的残酷暴行的资料进行交流,揭露日本的的罪行,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为国家献身的情感。
(三).引导探究,突破难点。
1、关于《马关条约》的影响,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将《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一一作比整体感受,然后再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探讨:
(1)割三地给日本,会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2)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到九千万两,这2亿两白银怎么还?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
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半殖民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2、中国失败的原因。我是这样做的:投影教材“动脑筋”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再与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作比较,揭露慈禧太后与李鸿章之流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从对比中找到答案。
四.巩固与拓展延伸。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1、快速记忆。学生根据投影的板书设计形成本课的知识网络。记忆知识要点,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检查。
2、共同探讨。投影打出问题,“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我们国家招商引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因势利导,最后由教师总结,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了解、感受、探究历史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使学生走进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