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3 10:0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美国
经济霸主,高速发展
经济持续繁荣,成立欧共体
调整并逐渐好转
“新经济”时代
成立欧盟
80年代后期成为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飞速发展,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走向联合,政治经济一体化
1950
1960
1970
1974
1975
1980
1985
1990
西欧
日本
经济危机
1993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温故知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英国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列宁
斯大林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根据地图,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1)东欧: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2)亚洲: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3)拉美:
古巴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成为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
1.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苏联模式的推广——经互会
(1)背景: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两极格局
美国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社会主义阵营
提出杜鲁门主义
实施马歇尔计划
成立北约
(2)目的: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3)成立:
A.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济措施——应对马歇尔计划)
1947年
1947年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经互会旗帜
(4)评价:
a.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b.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c.加强控制各国共产党,按苏联模式改造各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苏联模式的推广——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相关史事P83
1947年,苏联坚持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代表日丹诺夫提出世界已经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B.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政治措施——应对杜鲁门主义)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关系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苏建交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6年
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关系—破裂
①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③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促使中国走上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②20世纪60年代末,从1964年开始,苏联向中苏边界地区陆续增兵,并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1969年3月,苏联侵入珍宝岛,双方在边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中苏两国关系完全破裂。
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斯大林逝世
参加斯大林追悼会的人们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质量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斯大林逝世
材料:(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苏联国民经济》
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及存在什么问题?
重工业发达
农业、轻工业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根源
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苏联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把苏联改垮
把苏联改乱
把苏联改僵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改革重点:农业
材料1: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但是,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时期的体制出现的各种弊端时,把一切全都归罪与斯大林的个人性格,这就导致无法针对过分集权的体制缺陷,采取根本性改革措施。
(1)措施: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a.发动垦荒运动;
b.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材料2:赫鲁晓夫为改变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
1961年其水晶棺被移出列宁墓
1954年苏联建成世
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1957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乘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1957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乘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飞行。“斯普特尼克1号”(俄语:Спутник-1,又称“卫星一号”,俄语名原意“旅行者”)“斯普特尼克1号”的成功发射从此宣告人类航天时代的到来。
1961年4月12日东方一号(俄语:Восток-1)发射升空,首次执行载人的太空飞行任务。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的人类,亦是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也是第一个从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所以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掘墓人:
守墓人: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赫鲁晓夫迈着笨拙的步子急急忙忙地去追赶美国,结果以出丑告终。”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出丑告终”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
D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改革重点:重工业
(1)措施:
勃列日涅夫
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跛脚的巨人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是当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重工业规模超过美国名列世界第一。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美国的75%。
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拥有4.5万枚核弹,而同期的美国仅有3.3万枚,足够摧毁地球数遍。这也是全球最畏惧苏联的地方,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达到峰值。
结果: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改革重点: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时期,分两个阶段。
A.1964-70年代初"新经济体制出台",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
B.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评价:
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3.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
(2)措施:
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1976到1980平均速度为4.2%,1981到1985为3.6%。
(1)背景: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A.前期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总体效果不佳。
B.后期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重点:前期-经济
后期-政治体制
指导思想多元化。戈尔巴乔夫自称,他早就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企图用“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思想”来改造苏共。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想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影响:使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强。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苏联人民排队购物
评价: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脱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背景: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
②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和平演变”战略。
④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的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
2.东欧剧变的表现: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政治:
经济:
东欧各国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3.东欧剧变的原因: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实际上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首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
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权力移交叶利钦,苏联解体。
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
知识拓展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一个时代戛然而止!
苏联解体含义:
苏联解体实质:
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社会制度的变化。
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
原因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③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④直接原因:八一九事件。
思考: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但它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从中苏改革的结果,谈谈有何启示?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3.坚持改革开放,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
课堂小结
苏联改革的背景:苏联模式弊端展现
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冲击苏联模式,未根本解决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使苏联局势加剧恶化
苏联解体: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东欧、亚洲、拉美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增强社会主义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欧的推广:强制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俄国社会性质变化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俄国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1861年
1917年
1991年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沙俄
苏俄
1924年苏联
俄罗斯
课后延伸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理论创立
尝试
现实
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
巴黎公社
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
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挫折
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
曲折中发展
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 (苏联国旗)与“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国旗)等相关资料,对这一历史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A.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B.剖析冷战形成的原因
C.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加强 D.了解苏联的发展演变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改革总体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社会发展
B.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终止新经济政策
C.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缓慢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A】
【D】
课后习题
3.导致表中变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A.美苏争锋的影响 B.集权模式的制约 C.历次改革的失败 D.华约组织的瓦解
【B】
年代 增长率 年代 增长率 年代 增长率
1951—1960年 10.25% 1961—1970年 6.45% 1971—1980年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