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3 17:5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历史学案 主备课人: 编 号: 1 备课时间: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上)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
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人类化石点遗址
(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与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生产与生活特点: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址代表
文化遗址 时间 活动区域 基本特征
仰韶文化 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龙山文化 距今约5 000年 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距今约5 000年 北方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距今约5 000年 长江下游
【特别说明】 促使从猿到人转变的因素
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在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原始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分段: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1)权力机构: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2)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3)文明的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概念区分】 母权制与父权制
(1)母权制是指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初期,妇女在经济上和社会关系上占支配地位的制度。此种制度下,经营农业、饲养家畜和管理家务,都以妇女为主。世系也以母系计算。
(2)父权制是指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后期形成的男子在经济及社会关系上占支配地位的制度。一是由于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导致造成氏族内男子地位的上升;二是由于对偶制婚姻的出现,子女的血统关系由确认生母转为确认生父等导致的。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一)炎黄联盟
1.三皇传说: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人文始祖: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时期: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2.“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三)夏朝的国家治理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
(1)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2)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夏朝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1.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了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新石器时代,图片反映了用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的石斧、骨耜,故选B项。
2.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D。题干中的“主要舞台”是解题关键。④显示的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和融合地,故选D项。
3.下列哪个地方的远古先民最有可能率先品尝到香喷喷的大米饭(  )
A.黑龙江流域原始居民 B.淮河流域原始居民
C.黄河流域原始居民 D.长江流域原始居民
解析:选D。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 000年的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的居民开始种植水稻,故选D项。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12分)
①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确立王位世袭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下)
知识点三 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国家治理
1.商朝的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迁都于殷: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3.殷墟文化
(1)甲骨文: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2)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4.政治统治
(1)中央机构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管理: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概念阐释】 内外服制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二)西周的国家治理体系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奴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在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统治
(1)政治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土—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构图解史】 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3.西周衰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3.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微点拓展】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1)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2)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3)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坏,奴隶制文明逐步为封建制文明所取代。
夏商周时期国家形态的总体特征
(1)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呈现出较为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华文明起源主要分布在大河、大江流域,具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
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古老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中国早期国家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结成氏族,然后氏族间成立联盟,通过禅让制推荐有威望的人担当领袖,设置一系列的办事机构,早期国家形成。
青铜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早期国家突出标志。
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确立起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早期社会等级结构。
1.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解析:选B。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
2.下图是牧野之战想象图。要想复原牧野之战的真正情形,专家可资凭借的价值最高的材料是(  )
A.周初青铜器“利簋”铭文
B.《史记·周本纪》
C.小说《封神演义》
D.电视剧《封神榜》
解析:选A。考古文化遗址为实证的第一手材料,价值最高,周初青铜器“利簋”铭文记载了周武王灭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故选A项。
3.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甲骨卜辞中对农业生产的记载,不是巫师是农业的组织者,故A项错误;农业收成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与祭祀活动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甲骨卜辞的内容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已经是重要的经济活动,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自然环境的恶化,故D项错误。
4.古代某制度“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下列阐释这一制度最恰当的关键词是(  )
A.大宗小宗 B.拱卫王室
C.禅让帝位 D.中央集权
解析:选B。“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候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体现的是分封制的作用,故选B项;大宗小宗是宗法制的特点,排除A项;禅让帝位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排除C项;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
(2017.4浙江选考,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咸,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6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答案: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分)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