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3 09: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康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 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展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秘”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 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据《汉书 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社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
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
(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
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
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秋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
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
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算方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
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C.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都形成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但两者是出于不同的观念。
D.古希腊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遵循几何规律来运行的,所以他们用“几何建模”的方法研究行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表现在企图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规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分支。
B.“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
C.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
3.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星照运,运气不好”,体现了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C.民间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D.《诗经 小雅》中“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说明了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且研究它的规律。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两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鲍团长
汪曾祺
鲍团长是保卫团的团长。
保卫团是由商会出钱养着的一支小队伍。保卫什么人?保卫大商家和有钱有势的绅士大户人家,防备土匪进城抢劫。
鲍团长名崇岳,山东掖县人,行伍出身。十几岁就投了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被打垮了,他在孙传芳的“联军”里干了几年。孙传芳下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这一带人称之为“党军”,屡升为营长。
鲍崇岳怎么会到这个小县城来当一个保卫团长呢?他所在的那个团驻扎到这个县,在地方党政绅商的接风宴会上,意外地见到小时候一同读私塾的一个老同学,在县政府当秘书,他乡遇故,酒后畅谈。鲍崇岳表示,他对军队生活已经厌倦,希望找个地方清清静静地住下来,写写字。老同学说:“这好办,你来当保卫团长。”老同学找商会会长王蕴之一说,王蕴之欣然同意,说:“薪金按团长待遇。只是对鲍营长来说,太屈尊了。”老同学说:“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
鲍团长在这个县待了十多年,和县里的绅士都有人情来往,如马家、王家、杨家……每逢这几家有喜丧寿庆,他是必到的。事前也必送一个幛子或一副对子,幛子、对联上是他自己写的“石门铭”体的大字。一个武人,能写这样的字,使人惊奇。杨宜之说:“据我看,全县写‘石门铭’的,除了王荫之,要数你,什么时候王大太爷回来,你把你的字送给他看看。”
杨家是世家大族。杨宜之的父亲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做过两任知府。杨家所住的巷子就叫杨家巷。杨家巷北头高,南头低,坡度很大,拉黄包本从北头来,得直冲下来。杨家北面地势高,叫做“高台子”。由平地上高台子要过三十级石阶。高台上有一座大厅,很敞亮,是杨宜之宴客的地方。每回宴客,杨宜之都给鲍团长送去知单。鲍团长早早就到了。鲍团长是杨宜之的棋友。开席前后,大厅里有两桌麻将。别人打麻将,杨宜之和鲍崇岳在大厅西边一间小书房里下围棋。有时牌局三缺一,杨宜之只好去凑一角,鲍崇岳就一个人摆《桃花谱》,或是翻看杨宜之所藏的碑帖。
鲍团长家住在咸宁庵。从团部到咸宁庵,杨家巷是必经之路。有时离团部早,就顺脚跨进杨家的高门槛——杨家的门槛特别高,过去杨家有大事,就把门槛拆掉,好进轿子,找杨宜之闲谈一会。
近三个月来,鲍崇岳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
鲍崇岳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鲍亚璜,女儿叫鲍亚琮。鲍亚璜、鲍亚琮和杨宜之的女儿杨淑媛从小同学,鲍亚璜比她们高一班。鲍亚琮常到杨淑媛家去,一同做功课,玩。杨淑媛也常到鲍亚琮家去。她们有什么算术题不会做,就问鲍亚璜。鲍亚璜考取了外地的高中,就要离开这个县了。一天,他给杨淑媛写了一封情书。这件事鲍崇岳不知道。他到杨宜之家去,杨宜之拿出这封信说:“写这样的信,他们都太早了一点。”鲍崇岳看了信,很生气,说:“这小子,我回去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杨宜之说:“小孩子的事,不必认真。”杨宜之话说得很含蓄,很委婉,但是鲍崇岳从杨宜之的微笑中读出了言外之意:鲍家和杨家门第悬殊太大了!鲍团长觉得受了侮辱。从此,杨淑媛不再到鲍家来。鲍崇岳也很少到杨家去了。杨家有事,不得已,去应酬一下,不坐席。
本县湖西有一个纨绔浮浪子弟,乘抗日军兴之机,拉起一支队伍,和顾祝同、冷欣拉上关系,号称独立混成旅,在里下河一带活动。他的队伍开到县境,祸害本土,鱼肉乡民,敲诈勒索,无所不为。他行八,本地人都称之为“八舅太爷”。本地把蛮不讲理的人叫做舅大爷。商会会长王蕴之把鲍团长请去,希望他利用军伍前辈的身份,找八舅太爷规劝规劝。鲍团长这天特意穿了军装,到八舅太爷的旅部求见。门岗接了鲍团长的名片,说“请稍候”。不大一会,门岗把原片拿出来,说:“旅长说:不见!”鲍崇岳一辈子没有碰过这样一鼻子灰,气得他一天没有吃饭。他这个老资格现在吃不开了。这么一点事都办不了,要他这个保卫团长干什么,他觉得愧对乡亲父老。
本县有个大书法家王荫之,是商会会长王蕴之的长兄,合县人称之为大太爷。他写汉碑,专攻《石门铭》,他把《石门铭》和草书化在一起,创出一种“王荫之体”,书名满江南江北。鲍崇岳见过不少他的字,既遒劲,也妩媚,潇洒流畅,顾盼生姿,很佩服。他和无锡荣家是世交,常年住在无锡,荣家供养着他,梅园的不少联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笔。他每年难得回本乡住一两个月。上个月,回乡来了。鲍崇岳拿了自己写的一卷字,托王蕴之转给大太爷看看,请大太爷指点指点。如果有缘识荆,亲聆教诲,尤为平生幸事。过了一个月,王荫之回无锡去了,把鲍崇岳的一卷字留给了王蕴之,鲍崇岳拆开一看,并无一字题识。鲍崇岳心里明白:王荫之看不起他的字。
鲍崇岳绕室徘徊,忽然意决,提笔给王蕴之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保卫团长。信送出后,他叫老伴摊几张煎饼,卷了大葱面酱,就着一碟酱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既饱,铺开一张六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溶“石门铭”入行草,一笔到底,不少踟蹰,书体略似王荫之:
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
写罢掷笔,用按钉按在壁上,反复看了几遍,很得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交待保卫团的职责、鲍团长的从军经历等内容,可窥见小说独特的时代背景。
B.“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从侧面突出了鲍团长处世淡泊、不求名利的个性特点。
C.自然的陈述、口语的融入、文言的夹杂,使小说语言独具一格,呈现流动变化之美。
D.叙述鲍团长遇到的三件不痛快的事,意在写人,颇感散漫突兀,与前文无甚关联。
7.文中关于鲍崇岳被八舅太爷拒绝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舅太爷本是纨绔浮浪子弟,国难之时拉起队伍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
B.商会会长想请鲍团长以军武前辈 身份,前去劝阻八舅太爷不要祸害百姓。
C.鲍团长特意穿上军装去规劝投靠军阀的八舅太爷,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傲慢。
D.鲍团长没能劝阻作乱的八舅太爷,既感挫败屈辱,心生不快,又愧对乡亲父老。
8.作者为何花费比较多 笔墨描述杨家巷及杨家宴客的情景?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晚年作品带有一种传统文人的“夫子气”,请结合文中鲍崇岳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成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日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 奉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B.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C.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D.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玉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指中原地区,与《李凭箜篌引》中“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B.印,执政所持信也。秦以来,天子诸侯王印称玺:列侯至二千石印曰章。
C.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也泛指同辈人。
D.偏将,与“主将”相对,指偏师将领,是副将,也作“裨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因口才出众伴随高祖身边,常常出使诸侯国。尉佗平定南越后,高祖派遣陆贾携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尉佗。
B.陆贾到了南越后,尉佗在接见他时无论是打扮还是坐姿都很无礼。陆贾批评他以区区之地与大汉相对抗,灾祸将要降临到南越。
C.陆贾称汉王能够五年平定天下是上天辅助的结果,且汉王朝实力雄厚,灭掉南越如翻动手掌那样容易,尉佗听后立刻惊惧地道歉。
D.尉佗问陆贾自己与萧何、曹参、韩信、皇帝相比如何,陆贾的回答让尉佗高兴,也维护了皇帝的尊严,最终完成让南越称臣的使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2)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14.陆贾回答尉佗“我孰与皇帝贤”之问时,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①?
眼边俗物②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③?
尚策爬沙④追历块⑤,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①三吾:永州有浯溪、峿台和峿亭,称为“三吾”,代指永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县丞。②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语 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③臞:消瘦。④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⑤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依友人前作原韵所写,首句点明写作缘由,诗人在湘江月夜送别友人,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车马扬尘的细节真实可感,送别时间虽不长,却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
C.第三句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突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第四句表达对友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
D.颈联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反衬出友人高洁风雅;“何似臞”传达出对朋友的关切。
16.南宋张镃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表现各国祖先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开疆辟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词中的兵器意象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往往表达着人们建功立业或渴望和平等愿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2年1月31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与背景音乐________,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该节目________的风格令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
《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用半年时间在18岁时画成的传世名画,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闻名。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远观画面静止不动,凝固了千年前的一瞬间;近看却________,细节生动。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像在幽晴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苦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重峦叠嶂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________……该选段为观众呈上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相得益彰 独树一帜 生机勃勃 气势磅礴
B.交相辉映 独具匠心 生生不息 气贯长虹
C.交相辉映 独树一帜 生生不息 气势磅礴
D.相得益彰 独具匠心 生机勃勃 气贯长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病句,写出正确的语句。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太阳雨”就是对流雨。太阳雨的产生有多种情况,有一种情况是,远方的乌云产生雨,在下雨的过程中刮起了大风,雨被大风吹过来了,于是我们就看见天空中的太阳很明亮,可是大雨却迎面扑来。另一种情况是,天气突然转变,开始降雨,从高空降下的雨,还没落地,云就已经消失了,所以①_________,却下起雨来了。这是由于局部地区空中水汽含量过大形成了而,但是由于太阳辐射而使水汽蒸发得较快,从高空降下的而,还没落地,云就已经消失了。
对流雨下雨的时间比较短,雨区范围也较小,或星不连续的条块分布。这样一来,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正好处在②_________,于是就看见了一半天空在下雨,另一半天空阳光普照。大风吹来,雨区会发生变化,更多的人看到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景。
下太阳雨的时候也伴随有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雷是天空中带不同电的云,相互接近时,产生的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③_________,火花就是闪电,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当下雨的时候就会难免有雷电形成,而当下雨和太阳并存时,就会形成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一边打雷的现象了。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有困难,我们大家都应该帮助他。
B.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看法与你们不同。
C.网络泥沙俱下,我们应当学会分辨。
D.说起旅游目的地,我们几个一拍即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滴水,虽小却有无穷力量;一滴水融入大江大河,才不会干涸;一滴水顺大江大河而流淌,顺势才有为。当个体的青春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当奔涌跳跃的生命浪花汇入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人生才有了非凡的意义,也才能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反对观察天象”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不鼓励观察天象”不等于“反对观察”。故选A。
2、答案:C
解析:C.“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错误。因果倒置,材料二原文为“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希腊人因为尊崇理性的观念,才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故选C。
3、答案:D
解析:D.“月离干毕,俾滂沱矣’,说明了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且研究它的规律”中“都会”说法过于绝对。两则材料都没说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目研究它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推知“中国先展都会观察天象并目研究它的规律”是不可能的。目理解诗句可知,两句诗是引用气象民谚,反映旅途的苦情,根本没有表达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且研究它的规律的意思。故选D。
4、答案:①内容: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②影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解析:①内容:结合“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史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种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排施也会反映于天”分析可知,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②影响:结合“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分析可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5、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试卷》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②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解析:结合“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结合“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 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分析可知,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结合“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6、答案:D
解析:D.“与前文无甚关联”错误,文本着重写的三件事,一是跟杨家门第有差距,感觉受了侮辱;二是自己的老资格吃不开了;三是受到大书法家冷落,无缘结交。三件事都与前文有密切关联,是相关内容的合理延伸和上文情节的自然发展。
7、答案:C
解析:C.“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傲慢”错误,鲍团长特意穿上军装去拜见八舅太爷,表明自己的军人身份,显示对八舅太爷的尊重,也表现出自己讲究礼仪的儒雅风度。
8、答案:①体现杨家的财富地位,为后文因门第之差使鲍团长受辱作铺垫。②表现杨宜之内心的势利傲慢,虽然表面上与鲍团长志趣相投,但心里却轻视他。③反衬鲍团长的和善儒雅,一心只想结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并不着意于杨家的富贵,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解析:从故事情节的发展看,“杨家是世家大族。杨宜之的父亲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做过两任知府。杨家所住的巷子就叫杨家巷。杨家巷北头高,南头低,坡度很大,拉黄包本从北头来,得直冲下来。杨家北面地势高,叫做‘高台子’。由平地上高台子要过三十级石阶”体现杨家的财富地位,而“鲍团长名崇岳,山东掖县人,行伍出身”,可知这是为后文写杨家与鲍家因门第之差使鲍团长受辱作铺垫。从塑造人物形象来看,原文“每回宴客,杨宜之都给鲍团长送去知单。鲍团长早早就到了。鲍团长是杨宜之的棋友。开席前后,大厅里有两桌麻将。别人打麻将,杨宜之和鲍崇岳在大厅西边一间小书房里下围棋”表现杨宜之内心的势利傲慢,虽然表面上与鲍团长志趣相投,但心里却轻视他;“有时牌局三缺一,杨宜之只好去凑一角,鲍崇岳就一个人摆《桃花谱》,或是翻看杨宜之所藏的碑帖”反衬鲍团长的和善儒雅,一心只想结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并不着意于杨家的富贵,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9、答案:①主人公鲍崇岳有文人的儒雅之风。他虽为武将,但读过私塾,他的喜好不俗,如对子、书法、围棋等;他待人诚恳,热心常受冷遇,并不与人争论是非。②鲍崇岳进退自若,人生自治,不失达观,颇有传统文人的风骨。鲍团长屈就做保卫团长,不恋名利,后幻梦破碎,辞官归隐,书就横幅,自嘲中蕴藏洒脱。③鲍崇岳的个性没有武将的刚烈张扬,反倒“夫子气"十足。如他极爱书法,求人指教——“有缘识荆,亲聆教海,尤为平生幸事”,说话文绉绉,态度恳切谦逊。
解析:从选材的角度分析,“见到小时候一同读私塾的一个老同学”可知他虽为武将,但读过私塾,“幛子、对联上是他自己写的‘石门铭’体的大字。一个武人,能写这样的字,使人惊奇”“翻看杨宜之所藏的碑帖”可知他的喜好不俗,如对子、书法、围棋等,体现出了文人的“雅趣”;“鲍崇岳拿了自己写的一卷字,托王蕴之转给大太爷看看,请大太爷指点指点。……过了一个月,王荫之回无锡去了,把鲍崇岳的一卷字留给了王蕴之,鲍崇岳拆开一看,并无一字题识”可知他待人诚恳,热心常受冷遇,并不与人争论是非。从人物品性的角度分析,“鲍崇岳表示,他对军队生活已经厌倦,希望找个地方清清静静地住下来,写写字”“鲍崇岳绕室徘徊,忽然意决,提笔给王蕴之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保卫团长。信送出后,他叫老伴摊几张煎饼,卷了大葱面酱,就着一碟酱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既饱,铺开一张六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溶‘石门铭’入行草,一笔到底,……写罢掷笔,用按钉按在壁上,反复看了几遍,很得意”可知他屈就做保卫团长,不恋名利,后幻梦破碎,辞官归隐,书就横幅,自嘲中蕴藏洒脱。他进退自若,人生自治,不失达观,都是为了表现人物身上的“文士风雅”;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鲍崇岳的言语里,如他极爱书法,求人指教时“有缘识荆,亲聆教海,尤为平生幸事”,说话文绉绉,态度恳切谦逊,时时显露出读书人的儒雅气质。
10、答案:D
解析:句意:尉佗大笑说:“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在中原居住,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值得一起交谈的人,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从未听到的道理。”“吾不起中国”,应该为“吾不起(于)中国”,“中国”作后置状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B;“大悦”的宾语为“陆生”,不应该断开,排除C。故选:D。
11、答案:A
解析:A.“与《李凭箜篌引》中‘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错误。“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指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两者意思不同。句意:李凭在京城弹箜篌。
12、答案:C
解析:C.“灭掉南越如翻动手掌那样容易”错误,篡改文意。结合“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意思是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来回翻动手掌一样容易。原文说的是“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来回翻动手掌一样容易”,不是说“灭掉南越”容易。
13、答案:(1)项羽违背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
(2)天子怜悯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离乱,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
解析: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汉高祖平定天下,被人称作有口才的善辩的人士,跟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高祖称帝时,中原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就自立称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借机劝说尉佗:“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治政失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率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违背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驱遣天下,威慑诸侯,最终诛杀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要创建汉朝。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诛除凶暴忤逆的人,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诛讨您;天子怜悯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离乱,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施礼称臣。但是您竟然想凭借刚刚建立还未稳定的南越,在此倔强对抗。汉朝真的听到此事后,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南越,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来回翻动手掌一样容易。”于是尉佗急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更贤能。”尉佗又问:“我和皇帝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回答说:“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谋福利除灾祸,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治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政令统一,从开天辟地以来,还未曾有过这样的局面。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粗蛮落后的人,又居住在崎岖不平的山地海隅之间,如同汉朝的一个郡,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大笑说:“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在中原居住,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值得一起交谈的人,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任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让他向汉朝称臣,尊奉与汉朝的约定。陆贾回来上报情况,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14、答案:①铺叙渲染(或“排比夸张”),突出汉高祖的非凡实力与辉煌功业。②对比,将汉朝与南越的实力进行对比,突出二者实力之悬殊。
解析:结合“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分析,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谋福利除灾祸,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治理整个中原。运用铺陈手法,详细地叙述汉王取得的功业及国家的实力等。结合“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分析,中原 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政令统一,从开天辟地以来,还未曾有过这样的局面。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粗蛮落后的人,又居住在崎岖不平的山地海隅之间,如同汉朝的一个郡,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此处运用对比手法,把中原的实力与南越进行比较,抓住“以亿计”“不过数十万”,“天下之膏腴”“崎岖山海”等分析,运用对比,突出两者实力差距大。
15、答案:C
解析:“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错误。颔联承接首联,诗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应该能够作诗千首,用夸张的手法赞美友人敏捷的才思与高雅的情趣。故选C项。
16、答案:①尾联写诗人愿驱策行走迟钝的爬沙螃蟹追赶行走神速的良马,不愿做水中的野鸭。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形象生动。②诗人采用比喻,用“爬沙追历块”比喻鞭策自己向友人学习,又说自己不甘做“水中凫”,活泼有趣。③诗人借物抒怀,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
解析:题目要求用尾联印证张磁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即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这个观点。这个观点说明了杨万里诗歌的特点:善于观察自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鲜活有趣地抒情言志。爬沙的螃蟹、疾行的良马、水中的野鸭都是生活中的事物,诗人却能够将其截取入诗,说明诗人是很善于观察并捕捉生活中车业茶。
17、(1)答案:暴霜露;斩荆棘
(2)答案: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答案:(示例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示例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示例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18、答案:A
解析:
19、答案:《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闻名。
解析:
20、答案:《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解析:本题中,句子的主干为“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可作为其中的一个短句。而状语“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可以改写为“《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定语“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可独立成句,可改写为“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然后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调整各个短句的顺序。故最后可得:《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21、答案:C
解析:A.除了“他”之外的人,而且此处“我们大家”应该是确指。B.指除了“你们”的人,且是确指。C.泛指所有人。D.指小范围的几个人,且是确指。故选:C。
22、答案:①天气看起来虽然晴朗;②下雨和不下雨的交界处;③在放电时会产生火花和声音
解析:①是总结句,前面说“雨还没落地,云就已经消失了”,后面解释原因,云消失了,说明此时天气看起来是晴朗的。根据后面关联词“却”,可知此处需要有“虽然”,可填:天气看起来虽然晴朗。②根据后文“就看见了一半天空在下雨,另一半天空阳光普照”,同时看见“下雨”和“阳光普照”,可知此时人正好处在下雨和不下雨的交界处,可填:下雨和不下雨的交界处。③根据前面讲“放电现象”,后面说“火花就是闪电,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具体分析“火花”“声音”,可知这里需要围绕“放电”“火花”“声音”来写,可填:在放电时会产生火花和声音。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一滴水,虽小却有无穷力量;一滴水融入大江大河,才不会干涸;一滴水顺大江大河而流淌,顺势才有为”。这句话以水喻人,个体虽小却有力量,但来自与群体的融合,来自顺“势”而为。
第二句:“当个体的青春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当奔涌跳跃的生命浪花汇入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人生才有了非凡的意义,也才能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这句话是说处于青春时代的个体,要勇于肩负时代使命,要主动汇入时代洪流,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由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具有思辨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个体的力量,材料旨在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个体与群体、自身与时代的关系,突出强调了个人应融入团体,应具有集体意识和大局观;同时也可以看出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关系,团体离不开个体而存在,个体也只有紧紧地依靠团体,从团体的角度去考虑个人的行为,才能有助于团体的发展,从而个人的利益才能得以保障。总之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意在告诉考生,文中要有“我”的“思考”和“感悟”,意即在行文中要有一定的“代入感”,要有明确的身份意识,辨明“个体的青春”与国家这个大集体的关系。
行文构思上,要以“个人和集体”为核心,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全文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提出个人和集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像“一滴水,只有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才能不干涸”,个人离不开集体,人人为集体,凡事从集体的利益考虑自己的行动,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然后从个人的角度论述个人离不开集体,个人是集体的一个元素,是集体的一分子,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接下来再论述集体的重要性,集体为个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同样,集体的成就和荣誉也需要个人去争取。集体的壮大离不开每一个个人的努力;最后总结全文,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利益。同时联想到我们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每一位青年都要把自己的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未来相结合,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蹄厉奋发,勇于进取,才能有个人的美好未来。
立意:
1.个体虽小却有力量。
2.个体融入集体才有生命力。
3.个体应顺应时代才会有所为。
4.水滴融入大海才有浩瀚和壮阔。
5.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干红春满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