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土壤(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土壤(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23 11:3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SOIL
第五章第二节

观察土壤
猜一猜,图示三类陆地表层中,有土壤覆盖的是哪一个?
猜一猜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土壤的概念
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一、观察土壤
概况
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
2、物质组成:
水分
20~30%
空气
20~30%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矿物质
45%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有机质
5%
矿物质、 、水分和 。
有机质
空气
一、观察土壤
概况
观察土壤
野外观察土壤
1
2
3
颜色
质地
剖面构造
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云南红土
东北黑土
黄土高原黄土
云南白土
四川盆地紫色土
3、观察土壤
为什么我们广西的土壤是红色的呢?
观察土壤
为什么我们的土壤是红色的呢?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高
降水多
微生物分解
速度快
土壤颜色变浅
淋溶作用强
矿物质流失
土壤以氧化亚铁为主
学生思考:分析黑土呈黑色的原因
3、观察土壤
学生思考:分析黑土呈黑色的原因
3、观察土壤
黑土越黑
腐殖质越高
肥力越高
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因素:气候类型
生物量的多少
3、观察土壤
(2)土壤质地
什么是土壤的质地?
从土壤的质地看,土壤分为几种类型?
3、观察土壤
概念: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砾、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2.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
黏粒
粉粒
砂粒
石砾


砂粒
黏粒
石砾
粉粒
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矿物质粒径
石砾
沙粒
粉粒
黏粒
不同粒径组合
砂土
壤土
黏土
粒径小
粒径大
土壤的质地
类型 特 点
砂土
壤土
黏土
2.土壤质地
成分以沙粒占优势,大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
壤土中所含的沙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透气、透水性能良好,且蓄水、保肥能力强,是农业生产的理想质地。
黏土成分中的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于耕作。
2.土壤质地
砂土
黏土
壤土
(3)土壤剖面
3、观察土壤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按性质可分为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
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
另一方面,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3)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以森林土壤为例)
自然土壤层 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耕作土壤层 特点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了耕作土壤。
三、成土过程和影响因素
1、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即: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有机质在土壤表层发生聚积,形成暗色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在风化作用下,致密岩石破坏,养分释放与流失,岩石为土壤提供微量元素。
低等生物的作用,让风化物变得更破碎,形成较小颗粒,有机质慢慢形成,这个阶段形成了原始的土壤。
在高等生物的作用下,养分元素富集形成腐殖物,这个阶段是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土壤是在岩石(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五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1)成土母质
2、影响土壤的因素
湿热地区的红壤
干旱地区的荒漠土
例如:湿热地区的土壤比干冷地区形成速度快。
(2)气候因素
气候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 、冻土广布。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低纬度 气候炎热,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再循环旺盛,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肥力差。
中纬度 中纬度森林面积密集地区,生物对土壤的改造作用明显;枯枝落叶掉到土壤中,分解后使有机质丰富;高温季节短,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高纬度 气候寒冷,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弱,土壤发育差;有机质的分解慢,土壤肥力低。
生物循环示意图
岩石风化
分解有机质
矿物质和营养物质渗入土壤
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
枯枝落叶掉落地面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富集),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生物循环
(3)生物因素
有机质含量的比较:
森林
草原
荒漠
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地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质化的有机质;
森林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
荒漠植被少。
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化。
(4)地形因素
②山地坡向、水热组合等导致土壤发育不同。
①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和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活动探究1】
课本P92活动,课本活动。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1.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2.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3.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成土母质
——气候
——地貌(地形)
【活动探究2】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草原气候区,哪个地区土壤肥力更高?
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植被生长旺盛,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微生物活动活跃,枯枝落叶迅速被分解;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温带草原区,由于水热条件差,微生物分解缓慢;气候干旱,淋溶流失作用弱。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高。
(5)时间因素(成土时间)
成土因素与土壤发育会随时间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6)人类活动
生土
熟土
北方黑土
肥土
南方水稻土
人类长期耕作,使自然土壤变成耕作土壤。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改变
当土壤组成物质体积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0%,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下图示意我国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据此完成1-2题。
1.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是( )
A.气候 B.母质
C.地形 D.生物
2.据图可知( )
A.该土壤水分较多,空气偏少
B.该地可能炎热干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
C.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颗粒粗
D.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少,有盐碱化现象
【学案】
B
A
读下面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貌  D.生物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D
A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土壤土壤与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土壤的功能
生长植物
改造地理环境
提供食物
动物
土壤动物、微生物
蓄水保水
减少地表径流
提供植物所需
农作物可抵御适度的旱情
涵养水源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②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①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二)土壤的养护
(三)土壤的养护
改良土壤(施有机肥)
种植绿肥作物(红花草)
种养结合,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①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②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
③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④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2.土壤保护的措施
【小结】: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主要功能 (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3)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
(4)土壤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养护措施 种养结合,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
保护措施 (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
(3)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16. 埃尔埃希多地区(如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使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
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重,土壤贫瘠。
22. 埃尔埃希多地区(如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使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2)简述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
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
中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
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