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新编,备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4高中地理名师专题指导(考试要求+重难点知识+考点诠释):专题6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新编,备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4高中地理名师专题指导(考试要求+重难点知识+考点诠释):专题6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1-22 09:3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专题6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________、岩浆活动、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
(3)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垂直运动会引起地势的________和________。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
(2)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________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________作用。
3.三大类岩石:沉积岩、________、________。放射性元素衰变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断裂带褶皱山脉起伏变化海陆变迁太阳辐射能侵蚀固结成岩岩浆岩变质岩二、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
(1)褶皱:由于________产生挤压作用,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2)背斜和向斜。
①背斜:中心岩层________,两翼岩层________。
②向斜:中心岩层________,两翼岩层________。
③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壳运动老新新老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谷地,而向斜由于糟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_____,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________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①水平位移: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位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___________,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__________。
3.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________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2)类型有:活火山、________、死火山。压力和张力断裂面谷地或低地山岭或高地压力休眠火山三、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向源头向河谷两岸侧蚀“V”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二、褶曲的基本形态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解析:河流在入海口附近,河面变宽,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易堆积,再加上海水对河水的顶托作用,常在河流入海口形成“水下沙坝”。
答案:B (2012年学业水平考试)下图为冲积扇与三角洲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1.对冲积扇与三角洲分布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冲积扇位于河流谷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
①地势平坦,岔流较少 ②波浪作用显著 ③土壤肥沃,气候湿润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1.冲积扇因位于河流谷口附近,而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2.三角洲因位于河口水流平缓处,泥沙沉积作用明显,多形成沙洲、沙岛、且受海洋影响,波浪作用显著。
答案:1.D 2.B (2011年学业水平考试)下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③表示的是(  )
A.搬运作用
B.侵入作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解析:③表示岩浆岩变成变质岩,故为变质作用;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即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④重熔再生。
答案:C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处为向斜成岭
B.地质基础很不稳定
C.②处有可能找到石油
D.②处岩石比③处岩石坚硬解析:图中③处为向斜,未形成山岭;图示区域主要为褶皱而没有断层,故地质基础较为稳定;②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故可能找到石油;②处为背斜顶部,③处为向斜槽部,故后者岩石更坚硬。
答案:C2.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列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
A.甲-Ⅲ B.乙-Ⅳ
C.丙-Ⅰ D.丁-Ⅱ解析:甲处地势高,气温低,可能形成冰川地貌(Ⅲ);乙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可形成冲积扇(Ⅰ);丙处位于河流中游,可形成冲积平原;丁处位于河口,可形成河口三角洲(Ⅳ)。
答案:A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3~4题。3.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解析:沉积岩地层由下至上分布,年龄由老到新,故沉积顺序为沉积岩3、沉积岩2、沉积岩1;火成岩1侵入到沉积岩3和沉积岩2中,说明其形成比沉积岩3、沉积岩2晚;火成岩2切穿了火成岩1并在沉积岩2之上形成了火山,属喷出岩,然后沉积岩l覆盖在火山周围,说明火成岩2出现在沉积岩1之前。
答案:D4.火成岩就是岩浆岩,如果图中有花岗岩存在,则可能是(  )
A.沉积岩1 B.沉积岩2
C.火成岩1 D.火成岩2解析:火成岩1为侵入岩,火成岩2为喷出岩(形成了火山),花岗岩属于侵入岩。
答案:C“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所,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5~6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解析:图示河流西岸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东岸为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乙地位于凸岸,应为新近堆积形成,符合“新住处”的情境。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位于河流下游。河流形成于地势较低处,故河流处等高线应凸向海拔高处,故图示北侧地势较高,河流自北向南流。
答案:B6.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解析:内力作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故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流向。
答案:A一、单项选择题Ⅰ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虚线圆代表地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Ⅰ、Ⅱ、Ⅲ分别代表(  )
A.熔融环境、沉积环境、变质环境
B.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变质环境
C.变质环境、熔融环境、沉积环境
D.沉积环境、变质环境、熔融环境解析: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沉积岩要经过沉积环境作用,岩浆岩和沉积岩形成变质岩要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在高温下都会熔化成岩浆。
答案:B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Ⅰ—⑥解析: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为沉积环境,由①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答案:A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3.最有利于图示地貌形成的条件是(  )
A.岩石具有良好的透水性 B.地面平坦
C.气候干燥 D.植被稀少解析:图示地貌为石灰岩被侵蚀后形成的峰林景观,属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与湿润的气候、透水性良好的岩石密切相关。
答案:A二、单项选择题Ⅱ
16.右图是喜马拉雅山区某交通不便的谷地景观图。图中地质构造形成并露出地表的主要原因是岩层(  )
A.受挤压,经侵蚀
B.受挤压,经风化
C.受张力,经搬运
D.受张力,经沉积解析:图中显示,喜马拉雅山为典型褶皱山,喜马拉雅山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裸露在地表后,又被侵蚀形成图上地貌。
答案:A17.下图是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的外力作用中,可以表示三角洲主要成因的是(  )
A.a B.b
C.c D.d解析:五种外力作用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如下图所示:
答案:C2008年10月26日开始,西藏山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暴雪天气,截至31日下午,5地19县的暴雪灾害,已造成10人死亡,3 000多人、14万余头牲畜被困。读下图,回答18~20题。18.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沙丘
19.西藏山南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 B.狭窄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D.高山顶部20.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是(  )
A.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
B.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
C.半山腰降水丰富
D.便捷的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解析:第18题,图中所示怒江河段为上游河段,多峡谷。第19、20题,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上,其原因是地势低,气候温暖,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答案:18. A 19. B 20. A 三、双项选择题
21.下列地理过程属于风化作用的是(  )
A.植物根系撑大岩石裂隙
B.烈日曝晒岩石破碎
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
D.暴雨冲刷形成冲沟解析:风化作用分三类,分别是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答案A是生物风化,B是物理风化。
答案:AB22.下列省共有出现“红色沙漠”的现象是(  )
A.黑龙江省
B.湖南省
C.江西省
D.江苏省解析:我国东南丘陵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红土壤裸露形成“红色沙漠”。
答案:BC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