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课件(共8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课件(共8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3 14: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诗人泰戈尔曾写道:
你更喜欢哪一句?
史铁生是怎样选择的呢?
作者语录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1983年他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代表作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任务一:走近主人公
作品推荐
莫言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铁凝说:这是一个少用“伟大”一词的时代,可是史铁生完全当得起“伟大”这个词。
韩少功说: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
小说:《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散文:《病隙碎笔》《好运设计》
剧本:《死神与少女》《边走边唱》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杰出奖授奖词: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我与地坛
作者在他最狂妄的年龄上(21岁)忽地残废了双腿——下肢瘫痪。精神几近崩溃——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在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作者“走”进了地坛,他像上班下班一样,在15年的时间里,“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这个地方。
作者也似乎正是从这座经历了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创作风格
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 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蒋子丹
   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许纪霖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 路边的石子的感觉。――贾平凹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地坛公园内,与天坛遥相对应,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一座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呈方型,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另配有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地 坛”
地坛简介
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侧 ,公园占地面积37.4公顷。是一座历史悠久,庄严肃穆,闻名遐迩的皇家坛庙园林。公园的前身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帝祭祀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
牌楼
(一)“我”为什么要去地坛?
思考
只因为那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离家近
宿命与缘分
思考
(二)“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缘分?二者有何相似点?
地坛
“我”
……一座废弃的古园,
……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精神家园
1.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我为什么出生?)
2.我要不要去死?
3.我要怎样活着?
(三)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在地坛中思考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答案一:“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
答案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答案三:“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
对于这三个问题,作者是否在原文中找到了答案?
(四)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三处地坛景物描的作用。
思考
研读课文(一)
《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为什么大篇幅描写地坛的景色?
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
段落 景物 特点 “我”的感悟
第 3 段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以及散发着沉静的光芒的夕阳
提示:
②从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而认识自己) 
①古老、荒芜、冷落、沉寂,是一个“宁静的去处”
段落 景物 特点 “我”的感悟
第5段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第7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③竞相生长,片刻不息(而充满生机)
④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因此就不该抱怨:虽残疾,却不应该生活颓废) 
⑤灿烂、苍凉、令人猜想、镇静、灼烈而清纯、坦然而熨帖(泛出天然与恬淡的本色图景) 
⑥虽然残废了躯体却改变不了我对生命美好的追求,我应该要“活”出生命的本真和味道!(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改变了形体,但却未改变它永恒不变的本色。) 
第7段连续运用六个“譬如……”
①连用六个譬如,在描写中作者又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
②写出了地坛随时光流逝,落日依然灿烂,雨燕依然高歌,孩子依然嬉戏追逐,古柏依然镇静,暴雨依然灼烈,秋风依然播散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③作者描写了这些独特的景物,写出了任何一种生命都按照自己生命的律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的哲理,而自己也要坦然面对命运,精彩地活着。
景物描写的手法、作用:
拟人、比喻、排比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下,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琉璃剥蚀
朱红淡褪
雕墙坍圮
散落玉砌雕栏
柏树幽
野草荒藤茂盛得自在坦荡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生长
特点
古旧 荒芜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感悟
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们却以透明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都不因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现自我的机会,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诉说生命的美丽。
作者感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是不应该颓废!
【第三处(第七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2.字面上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感悟
生命的种种状态: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泥土的芬芳,落叶的歌舞与气息让我感到: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衬托人物心情
引发生命思索
本身即是感悟
景物描写的三点作用 :
我——颓废、迷惘、双腿残疾。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与地坛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小组合作探究:在史铁生的这场沉思之旅中,
地坛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第7段,114页)
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天充满了仇恨和厌恶。……“……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第6段,116页)
33
见证者、陪伴者、“母亲”……
思考:
史铁生的沉思之旅告诉我们
人生有无法避免的缺憾和终将到来的死亡,
我们该怎么面对呢?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4
《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为什么大篇幅描写地坛的景色?
小结:
①作者在最无助迷茫时,这座“废弃的古园”似乎有“缘分”一样让“失魂落魄”的他“走”了进去,让他一个人“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时间”“看身影”,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栖息与心灵抚慰。
②这里让作者感受了从“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到他实现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顿悟”的过程。
③更为关键的是,在生命意义的有力启迪下,作者在地坛开始了他长达几年的对“生与死”的三个“灵魂”问题的思考。最后才真正实现了自己到底要“怎样活”的人生领悟!
所以作者用了大量的文字来铺叙、描写地坛的景色。
提示:史铁生“追寻”的“问题”共三个:第一个,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
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两个有关“生”与“死”的问题释然了。
只是对于像“魔鬼”或“恋人”的要“怎么活”的问题,那就真要活多久想多久了!好在有母亲面对苦难的态度,终于让“我”悟出了到底应该“怎样生活”的启示!
地坛
古旧
荒芜
生生
不息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废园
青松翠柏树幽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蜂飞蚁动虫升空金蝉脱壳露珠动满园草木竞相荣
地坛:荒芜但不衰败
走进地坛
自己:残废但不颓废
地坛的象征意义
一、万事万物的见证
二、地坛=自己(命运)
三、地坛=母亲(陪伴)
生命就是 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
对命运的思考
热爱唱歌的小伙子
每天来散步的一对夫妇
逍遥饮酒的老头
捕鸟的汉子
朴素优雅的女工程师
有天赋的长跑家
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
常来地坛的人
感悟母爱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除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难题”是自己不为母亲考虑,脾气暴躁无常,常常独自去地坛,也不与母亲沟通,让母亲为自己的心理和安全担忧。

走近母亲

意识到自己当年只沉溺于瘫痪的痛苦中,忽视母亲的关心,不顾及母亲的感受,让母亲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如今回想起来感到愧疚。
母亲是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的?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探究二: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帮“我”上地坛:
在家担忧“我”:
无言目送
艰难的命运
坐卧难定
坚忍的意志
悄悄缓缓
到地坛找“我”:
毫不张扬的爱
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韧的活下去
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在逆境中更加坚强,走自已幸福的路









回(悄悄转身)
心理矛盾
理智而深沉的母爱
犹豫
无言
呆立
平静

母亲
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帮我上地坛
在家担忧我
到地坛找我
精神支柱
母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
母亲知道和理解“我”的苦难,从不给“我”压力,独自默默忍受“我”的喜怒无常和孤僻行为。

走近母亲

母亲一直用无私的爱、理解和宽容帮助我、等待“我”走出阴影,找到生活的希望。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理解母亲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这是一位_______的母亲:
悟念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是一位理解儿子的母亲
研读课文(二)
作者写作“我”与母亲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请分析《我与地坛》中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
(1)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脾气坏到极点,发疯离开家,中魔似的什么话也不说。母亲焦灼、茫然寻找我时,我决意不喊她。
(2)开始理解母亲,感到安慰并释怀。想回报母亲,希望母亲还活着,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了,就招她回去。
(3)“我”已经理解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此时“我”已经懂得了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1)隐忍宽容的形象。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2)倔强坚韧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儿子。
(3)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
(4)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寻找,坚持不懈。
思考:节选部分中,前后两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所选部分涉及两个话题,一个话题是“我”在突遭双腿瘫痪的不幸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重点写地坛对“我”的启迪;另一个话题是“我”悔恨在母亲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与激励。
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关于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探明缘由
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和心境下去的地坛?
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到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作者在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的心境下,走进了地坛。
作者是如何看待人的生与死的
地坛感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怎样活: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
那么应该怎么活下去呢?
图文导航
感悟地坛
启迪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没有永远的繁华,没有不变的灿烂,直面生命和岁月的变迁,才是人生的真谛。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任何生命不管多微小,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趣味,所以 “我”虽残疾,但不应该颓废。
园子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生命的过程依旧继续精彩,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地坛给了作者怎样的生命启示?
我与地坛
地坛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
相怜
“我与地坛”
_______________的我走进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坛
走进地坛
残疾落魄
废弃、荒芜、冷落
_______________的地坛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
亲近地坛
荒芜并不衰败
残废但并不颓废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我与母亲
母亲
如今我已经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已经找到了路,可是母亲缺已经离世,我已经来不及了……
懂我的痛苦
帮我上地坛
在家担忧我
默默地找我
精神支柱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 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怀念、愧疚、痛心……
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如今对母亲情感的语段,说说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感动自责
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地坛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母亲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这些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到理智而深沉的母爱的地方。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母亲
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命感悟
爱坚忍宽容理解
生存启发

我与地坛
母亲
精神支柱
地坛
精神家园
对生命的诠释
对母爱的解读
比较地坛形象和母亲形象,总结二者对作者人生的共同意义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母亲
古老苍凉而又生机勃勃、包容丰富而又沉静超然
我的新生的力量不仅是地坛给予的,也是母亲的理解、支持、坚忍、期盼所赋予的
宽容厚重,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地坛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母亲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这些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到理智而深沉的母爱的地方。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母亲
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命感悟
爱坚忍宽容理解
生存启发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车辙和脚印的交织,不仅说明作者的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其中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而且还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这一部分与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