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标题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树
许仙
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气,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
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打树。我们打树。”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注】?”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李正醉醺醺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
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①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1.小说以“打树”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旗手
刘建超
爷爷悄悄地回到村里时,已经是半夜了。
鬼子封锁了村子,不许村民外出,怕给山里的游击队送衣送粮。
几个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被鬼子抓住,被吊死在村口的两棵大槐树下。
村子里阴森森的,死一般寂静,连狗都不敢叫了。
爷爷端着一碗凉水,大口嚼着菜糠窝窝说,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我要做一面旗子,以后集中力量打击小日本鬼子。
奶奶看看家徒四壁的屋子说,哪有可以做旗子的布料啊。
爷爷挠着头,环顾了一下,指着炕上的被子说,被面,妮子,就用这个被面做旗子吧,图样我都带来了。
奶奶赶紧把被子抱在怀里,摇摇头。这红色的丝绸被面,是奶奶的嫁妆。是奶奶的姑父千辛万苦从杭州讨回来的,路上曾遇到土匪,还差点儿搭上性命,家里也就剩下这一条被子了。
爷爷搂着奶奶的肩膀,说,妮子,我知道你舍不得。我保证,等打走了日本鬼子,我给你买十条比这还好看的被面,十条,妮子,你信不信?
奶奶看着爷爷坚毅的眼神和自信的神态,相信了。
那晚,爷爷用被子把窗户遮挡住,奶奶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旗子。爷爷兴奋地给奶奶规划着赶走小日本鬼子以后的幸福生活,奶奶就在爷爷规划的美好蓝图中,做好了这面旗子。
天已擦亮,鬼子和白狗子随时都可能来搜查。爷爷身轻如燕,爬上了院子里的槐树,把做好的旗子藏在了树上的喜鹊窝里。
等到傍晚,爷爷怀里揣着旗子,悄悄地从后山走了。可还是被鬼子的暗哨发现了。十几个鬼子、白狗子开枪扫射,穷追不舍。
爷爷身上多处负伤,跑到老鹰嘴,已无路可走,下面就是万丈悬崖。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爷爷咬着牙毫不犹豫纵身跳下山崖。
等爷爷醒来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是浓密的树枝挂住了他。
月亮很圆很亮,山风很野很凉。伤痕遍体的爷爷,艰难地挪动着,走不动就爬,终于把浸渍着鲜血的旗子送到了游击队。
爷爷成为游击队中的一名旗手。
辽沈战役,爷爷所在部队的任务是攻城。
团长问爷爷,准备好了吗?
爷爷说,报告团长,准备好了,冲锋号一响,我保证把红旗插上城头,人在,旗在!
信号弹升起,冲锋号吹响。尖刀队、突击队、爆破组、云梯组战士们鱼跃而出,冲锋向前,呐喊声、枪炮声响成一片,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城墙上的敌军居高临下,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爆破组把城墙炸开了豁口,云梯组架上了梯子,冲锋号再次响起。
爷爷握着旗杆冲上了城头,侧面的暗堡里射来子弹,前面的几名战士倒下了。爷爷也手臂负伤,他转身把红旗贴在城墙上,用胸膛紧紧压住旗杆,高喊着,冲啊!后面的几名战士都扑在爷爷的身上,护住了红旗。
那场战役,爷爷的部队被授予“英雄团”的称号。
爷爷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
爷爷奔赴朝鲜战场时已经是营长,那时奶奶已经怀了身孕。
爷爷对奶奶说,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都叫他抗美!
爷爷和战友们打光了子弹,拼弯了刺刀,砸光了石头,硬是没有让美国鬼子爬上山头。
爷爷留给奶奶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妮子,我还欠你十条被面。
父亲是在南疆的战场上,接过了“英雄团”的旗子。
老山的总攻即将开始,父亲带领的突击队却遇到了敌军布下的地雷阵。排雷,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父亲说,我们用双脚蹚也要为大部队蹚出一条通道。共产党员站出来!突击队全体人员都站了出来。
如同接力一般,战士们呐喊着祖国万岁、爸爸妈妈再见,举着军旗冲向雷区。
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接过军旗继续向前冲击。
父亲被炸飞了一条腿,失去了双眼,被炸成筛子般的“英雄团”旗子依然牢牢地攥在父亲血迹斑斑的手中。
今天,我站在受阅部队的方阵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大阅兵,我是一名光荣的军旗手。
爷爷,父亲,我们走来了,你们听到我们铿锵有力、排山倒海般的脚步声了吗?
蓝天下,我手中的军旗格外鲜红!
(选自《北方文学》2021年第7-8期)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跨越了三个时代,但用旗子一以贯之,主题集中而突出;叙事有条不紊,语言简洁有力。
B.小说采用有限视角,由“我”来讲述爷爷和父亲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便于抒发情感,引发读者共鸣。
C.小说通过对父亲“护旗”的侧面描写,展现了战争年代革命英雄信念坚定、勇敢坚毅、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D.小说在叙事安排上重点突出、详略分明,爷爷的故事最详细,但详中亦有略。这样谋篇布局,结构紧凑,独具匠心。
2.小说以“旗手”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來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
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
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髻,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从容容地做助手。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
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
“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況。
“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
“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況?”荷妹提问了。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叫来救护车。”
“要是来不及呢?”
“打电话请医生来!”
“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
“打电话嘛!”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对!”荷妹一点也没觉出话里的责备意味,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
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期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借发生在农村产院的小事,展现了主人公谭婶婶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斗争,鼓励安于现状的人们追求新生活。
B.小说中作者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胶着在一起,让读者既能真实地听到作品中人物的心声,又能直接体味到作者的意向,如小说的最后三段。
C.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对出场的两个女性人物言谈、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详略得当,而重点是对荷妹的革新行为和心理感受的描写。
D.小说虽然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但是却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说以“静静的产院”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拾月光的小女孩
张世勤
佳怡妈妈给月亮湾小学的洪老师打电话:“是洪老师吗?我是星城佳怡的妈妈。”
“佳怡妈妈好,我们麦穗在您那儿表现怎么样啊?”
星城是一座很漂亮的城市,佳怡在星城小学读二年级。星城小学与远在山边的月亮湾小学结对子,暑期时每家接一个月亮湾小学的小朋友到城里来,一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这样,佳怡家就选了麦穗。
佳怡妈妈说:“好着呢!打电话就是想问一句,麦穗这孩子是不是很会讲故事?”
洪老师说:“她是不是又讲她的月光衫了?”
“是的。都把我家佳怡给讲信了,缠着要我也给她做一件呢。麦穗的月光衫到底怎么回事?”
洪老师说:“唉,这孩子也是苦啊!她爸妈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就到外地打工去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她爸回来,从外地给她买回来一件小衫,是点点服,不同于一般点点服的是,每个点点里面都有发光体,一通电,就全亮了,晚上看的确跟透着月光差不多。因为她小,她爸就给她编故事,说里面的月光是领她去东山顶拾回来的。她爸离开的时候,她哭着不让走,她爸只好说‘你还想不想要月光衫?想的话我得拾月光去。可月亮搬家了,已经不在咱们村了,我得到外地找月亮去,先找着月亮,才能把月光拾回来,也才能拾到最好的月光’。所以在她印象里她爸是去外地拾月光去了。”
佳怡妈妈说:“可她现在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按说应该知道这是大人讲的故事了。”
“按说是这样,”洪老师说,“可问题是她爸妈一直没回来,所以她就不厌其烦地给小朋友一遍遍地讲她跟着她爸拾月光的事,谁如果不信,她就很不高兴,不再理人家。”
“孩子这么小,她爸妈也舍得?怎么着也得回来看看孩子才是。”
“怎么说呢,她爸妈回不来了。”说到这儿,洪老师停顿了一下,然后才说,“她爸妈在外面出事了,爷爷奶奶知道,可到现在还一直瞒着她。
“这么好的孩子!”显然佳怡妈妈也有些伤心。“是啊,”洪老师说,“你看过《芈月传》吧?”
“看过。怎么突然说起这事?”
“你不觉得里面演小芈月的演员有点眼熟吗?你仔细看下,实际上麦穗倒跟她有得一比。
经洪老师一说,佳怡妈妈说:“还真是。”
洪老师说:“麦穗这才去了没几天,关于她和月亮的故事还多着呢。无论她怎么讲,别管你家佳怡信不信,我希望你信。这样麦穗这孩子会高兴的。”
“洪老师,你放心吧,我信。”佳怡妈妈说。
这个假期佳怡妈妈给佳怡报了舞蹈班。这天她带两个孩子一起去了舞蹈班,心想麦穗如果想学,也可以跟佳怡做个伴儿,一起学。佳怡进去了,可麦穗摇摇头,不想学,佳怡妈妈自然也不能勉强。带着麦穗出来,正碰上一个熟人。“哎呀,想不到你还有这么一个漂亮的女儿呀!”麦穗抬头看了看佳怡妈妈,佳怡妈妈竟没辩解,而是说:“可爱不?”“太可爱了!”熟人说。
舞蹈班外面有一片绿地,绿茵如毯,佳怡妈妈牵着麦穗的手,在绿地上走,十分舒心。走了一会儿,佳怡妈妈问麦穗:“咱们在绿地上坐一会儿怎么样?”
望着麦穗,佳怡妈妈既像问麦穗,又像自言自语地说:“你爸妈到底是怎么生的你呀?”
佳怡妈妈并没指望麦穗回答,但麦穗盯着佳怡妈妈说:“我给你说,你信吗?”
想起洪老师的话,佳怡妈妈说:“你说吧,我信。”
麦穗说,在那东山顶上……麦穗已经习惯了这么开头。“在那东山顶上,有一大片枫树林,在月亮谷里,有一大片桂花树。除了枫树和桂花树之外,还有一种树是板栗树。最高最大的那棵就在东山顶上,我妈说,那是我爸种的。我妈说,有一次她和我爸去东山顶上干活,干了一阵子,累了,就坐下来歇息。这一歇息,我妈就睡着了,然后做了一个梦,梦见头顶上的板栗树结满了毛毛果,因为是正午,太阳照着,其中一个毛毛果就炸开了,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
麦穗说:“毛毛果一炸开,我正好从里面露出头来,妈妈看见是我,便喊我。她这一喊,我就从毛毛果里面掉出来了。因为我妈躺在树下,所以我正好掉进我妈的肚子里去了。所以我妈一直喊我坚果。”
佳怡妈妈笑起来,下意识地想把麦穗揽到自己怀里。
麦穗说:“你是不是不相信?”
佳怡妈妈说:“我信,你可不就是一枚坚果!”
停了一会儿,佳怡妈妈说:“我今天其实是希望你和佳怡一起学舞蹈的。”
麦穗没说话。佳怡妈妈说:“是不是不想学?”
“不是,”麦穗说,“我有舞蹈老师,可我跳不好,还没学会。”
“你有舞蹈老师?你们村里也有舞蹈班?”
麦穗说:“没有,我是跟月亮姐姐学的。月亮姐姐还送了一个月光宝盒给我,我就经常去东山顶上拾月光。”
“月亮姐姐?”佳怡妈妈会心地笑了,“那你好好给佳怡说说,人家月亮姐姐是怎么教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偶遇的熟人夸赞麦穗是佳怡妈妈的漂亮女儿,麦穗“抬头看了看”佳怡妈妈,这一细节描写说明麦穗已有爱美之心,在意别人的评价。
B.洪老师说麦穗和演小芈月的演员“有得一比”,这一侧面描写表现了麦穗的聪明可爱。
C.本文对话符合人物身份,如洪老师问佳怡妈妈“我们麦穗在您那儿表现怎么样啊?”,表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D.小说以麦穗为线索,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发展相对集中紧凑。
2.探究小说以“拾月光的小女孩”为标题的妙处。
答案:
一、1、①交代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打树”展开。
②表现小说主题,“打树”是主人公教育儿女的方式,以“打树”为题,表现了小说重视教育的主题。
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二、1.C.“侧面描写”错,从“父亲被炸飞了一条腿,失去了双眼,被炸成筛子般的‘英雄团’旗子依然牢牢地攥在父亲血迹斑斑的手中”等处来看,是正面描写。
2.①突出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身份,爷爷、父亲和“我”,一家三代都是旗手;三代旗手展现不同时代旗手的使命和精神风貌。
②串起主要情节。通过旗手的使命,串起爷爷制旗、护旗,父亲护旗,我身为旗手参加国庆阅兵的故事。
③凸显小说主题。“旗手”身份的传承、使命的传承,更是“军旗精神”的传承,革命传统的传承,爱国精神的传承。
三、1、.C “重点是对荷妹的革新行为和心理感受的描写”错。小说节选部分的重点是对谭婶婶的心理感受的描写,谭婶婶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2.①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乡村的“产院”;②“静静的产院”与谭婶婶内心的不平静形成巨大的反差,反衬出谭婶婶内心的担心与冲突;③以“静静的产院”为题,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显示新时代的到来。
四、 1. A.“这一细节描写说明麦穗已有爱美之心,在意别人的评价”分析错误。麦穗“抬头看了看”佳怡妈妈,是因为她害怕佳怡妈妈会否认熟人的说法,体现了麦穗内心的敏感和对亲情的渴望。
2.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点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③体现了麦穗思念父母之心切,凸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主题。④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揭示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淡化了伤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