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本单元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怀戚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B.冰心是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繁星》《春水》等。
C.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有《白鹿原》《病隙碎笔》等。
D.刘义庆组织编写了《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到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4.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⑤②⑥①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⑥⑤④
二、字词书写与表达。
5.下面的句子你一定很熟悉,你能正确书写出相应的汉字吗
(1)后来发生了fēn qí(________):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尽头一口shuǐ bō lín lín(____________)的鱼塘。
(2)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dàn yǎ(__________),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shēn chén(__________),pō pō sǎ sǎ(___________),秋风中正开得làn màn(___________)。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她焦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2)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顷侧了来。
(3)这个下午和这个晚上,妈妈就要在各个房间游魂似的飘来飘去,抱怨说是中午没有休息的原故。
(4)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7.王少平准备12月31日在家里为爸爸过70岁生日,想请爸爸的老战友刘妙山夫妇那天晚上6点来一起吃饭。请以王少平的名义给刘妙山夫妇写一份请柬。要求语言得体,表述简明,措辞文雅。(只写正文,不超过40个字)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
8.(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本义:
9.(感“孝”心)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后”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一句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特点一: 特点二:
10.(说“孝”理)孙萌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如果你是他的好友,将怎样劝阻孙萌?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60字左右)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B.事父母几谏。(意思:侍奉父母,如果他们又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
类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11.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12.“早已习惯”和“还习惯”以及“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决定委屈儿子了”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母亲改变主意不走大路而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散 步
龙应台①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注释)龙应台:台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16.“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段,概括回答。
17.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甲)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
(乙)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18.第 段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
19.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20.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三)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起,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痛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住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苦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2.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3.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
2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中的描写具体说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海棠树(节选)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选文有删改)
25.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26.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27.阅读第⑦⑧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
28.文章多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请仿照示例,再举一处。
示例:前文: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
后文: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前文: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后文:
29.“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如果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50字左右)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地点“______”、人物“______”、事件“_____”等要素。
3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阅读下列两则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饭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仅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①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34.解释加点词语。
(1)太丘舍去___________(2)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
(3)先期一日____________(4)儿曹何自远来_______________
35.写出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的内容。
(1)计日告之_____________(2)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37.(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答案解析
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本单元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怀戚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B.冰心是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繁星》《春水》等。
C.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有《白鹿原》《病隙碎笔》等。
D.刘义庆组织编写了《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到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答案】A
【解析】B项《繁星》《春水》是诗集;C项《白鹿原》的作者是陈忠实;D项《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C.泰戈尔是印度诗人。故“泰戈尔是日本诗人”说法有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答案】C
【解析】
A.搭配不当,“看到了”和“久违的乡音”不搭配。将“和”改为“并听到了”。
B.不合逻辑,删去“超过”或“左右”。
D. 语序不当,应该将“研究”和“了解”颠倒位置。
故选C。
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时,与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
4.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⑤②⑥①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⑥⑤④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第三,可以根据“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来确定首句或尾句。最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依次排序即可。作答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等内容。本题③句为起始句,引出雪景;④句是总结句。重点对①②⑤⑥句排序。这几句按诗词所写的时间,从傍晚到第二天的早晨进行排序为①⑥②⑤。故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③①⑥②⑤④。据此,答案为A。
点睛:排序题最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者是尾句,确定首句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相关(上下句中出现相同的词语),然后依据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句序。排序完成后要仔细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意表达是否正确、通顺。
二、字词书写与表达。
5.下面的句子你一定很熟悉,你能正确书写出相应的汉字吗
(1)后来发生了fēn qí(________):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尽头一口shuǐ bō lín lín(____________)的鱼塘。
(2)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dàn yǎ(__________),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shēn chén(__________),pō pō sǎ sǎ(___________),秋风中正开得làn màn(___________)。
【答案】(1)分歧水波粼粼(2)淡雅深沉泼泼洒洒烂漫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歧”不能写成“岐”;“粼”不能写成“鳞”;“洒”不能写成“酒”。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她焦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2)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顷侧了来。
(3)这个下午和这个晚上,妈妈就要在各个房间游魂似的飘来飘去,抱怨说是中午没有休息的原故。
(4)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案】(1) (焦—憔) (2) (顷—倾) (3) (原—缘) (4) (酒酒—洒洒)
【解析】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这个几个字要不是形近字,要不是同音字,形近字可通过部首来辨析,如(焦—憔),(顷—倾)。也可结合语境来辨析,如(原—缘),(酒酒—洒洒)。
7.王少平准备12月31日在家里为爸爸过70岁生日,想请爸爸的老战友刘妙山夫妇那天晚上6点来一起吃饭。请以王少平的名义给刘妙山夫妇写一份请柬。要求语言得体,表述简明,措辞文雅。(只写正文,不超过40个字)
【答案】请柬
尊敬的伯父、伯母:
我们准备为家父过70岁寿辰,请您二老 12月31日晚上6点光临我家一起用餐。
王少平恭请
12月28日
【解析】
题干要求“以王少平的名义给刘妙山夫妇写一份请柬。要求称呼得体,表述简明,措词文雅”。写请柬,语言要简洁明确,措辞要文雅得体。具体表现为:称呼得体(如称刘伯父伯母),表达简明(如写明具体时间、地点、邀请缘由等),措辞文雅(如使用“家父”、“寿辰”、“恭请”、“光临”等)。
【点睛】
请柬是生日、婚庆、晚会、庆典、会议等活动进行前,为表示尊敬和诚意,向客人发出邀请的通知,属于应用文。拟写请柬这种题型既考查应用文的文体知识,又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体现了语文考试强调实用性、工具性的命题创意。从撰写方法上说,不论哪种样式的请柬,都有标题、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和日期等。(一)标题。在第一行要写上“请柬”(请帖)二字。(二)称呼,要顶格写出被邀请者(单位或个人)的姓名名称。如“某某先生”、“某某单位”等。称呼后加上冒号。(三)正文,要写清活动内容。如开座谈会、联欢晚会、生日派对、国庆宴会、婚礼、寿诞等。写明时间、地点、方式。如果是请人看戏或其它表演还应将入场券附上。若有其它要求也需注明,如“ 请准备发言”、“请准备节目”等。(四)结尾 ,要写上礼节性问候语或恭候语,如“致以——敬礼”、“顺致——崇高的敬意”、“敬请光临”等,在古代这叫做“具礼”。(五)落款,署上邀请者(单位或个人)的名称和发柬日期。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
8.(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本义:
9.(感“孝”心)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后”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一句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特点一: 特点二:
10.(说“孝”理)孙萌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如果你是他的好友,将怎样劝阻孙萌?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60字左右)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B.事父母几谏。(意思:侍奉父母,如果他们又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
【答案】
8.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
9.与父母平等相处;善于与父母沟通交流;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听父母的话,但顺从有度;表达感情的方式 活泼、有创意等。
10.示例1:孙萌: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使你要外出,也必须要让妈妈知道,否则你妈妈会担心的。示例2:孙萌:孔子说过,事父母几谏。如果妈妈有不对的地方,你要与她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负气出走。你妈妈管你也是为你好,你说对不对?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片的能力。根据图片中“一个孩子牵着长辈”的场景,可以理解“孝”的本义为“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注意不能回答“尊重老人”,因为“尊重老人”不仅是指自家的“老人”,而“孝”是专指家庭亲情方面的。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从与父母平等相处、交流沟通等角度来分析材料中呈现的新的特点。联系现实,从现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来分析,抓住“平等”“情感公开表达”“不是绝对服从”等方面概括。
10.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劝说时注意到称呼、用语婉转、引用名言等方面即可。要友好地告诉对方,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也许要求过多,但要理解父母。离开出去会让父母担心,并也许给自己还来危害。
类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11.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12.“早已习惯”和“还习惯”以及“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决定委屈儿子了”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母亲改变主意不走大路而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大路好走 小路有意思
12.不能互换。“早已习惯”表明母亲早已养成听从儿子的习惯;“还习惯”表明儿子还不会违背父亲的意见。“强壮”是从母亲的角度看的;“高大”是从儿子的角度说的。
13.“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多了。
14.母亲听从儿子,但更爱孙子
15.“我”作为家庭的主脑,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
【解析】
1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以从文中筛选出答案。根据第二段“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即可解答此题。
12.该题考查的是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这要结合文章的意思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词语本身的意思,再去分析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含义。“早已习惯”表明母亲早已养成听从儿子的习惯;“还习惯”表明儿子还不会违背父亲的意见。“强壮”是指身强力壮,在句子里的意思是年迈的母亲认为儿子正值中午,是正“强壮”那时候,这是站在母亲的角度来形容的;“高大”是指又高又大,在句子里的意思是年幼的儿子认为父亲是又高又大的形象,这是站在儿子的角度来形容的。
1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根据第二段“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可知我“决定委屈儿子了”的深层含义是:“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多了。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14.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最后一段母亲的动作:“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可知母亲改变主意不走大路而走小路的原因是母亲对孙子无比的疼爱。
15.该题考查的是这句子含义的理解,这要结合文章主题思想进行分析。首先分析该句子表面上的意思,再去挖掘句子的含义。“我”作为家庭的主脑,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散 步
龙应台①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注释)龙应台:台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16.“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段,概括回答。
17.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甲)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
(乙)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18.第 段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
19.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20.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答案】
16.“我”和家萱都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
17.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
18.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大意写出即可)
19.“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 (大意写出即可)
20.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解析】
16.“家萱”为了使母亲安享晚年,印了大大小小的海报,如:最亲爱的妈妈: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我们感念您。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在文章的第4小节,“我” 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
17.甲句比乙句多了一个“小心地”以及“一张一张”,这个“小心地” “一张一张”更能细腻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示例: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
18.“冬夜的街”和“犬吠声”这属于环境描写,此处的作用为: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
19.本文花了大量的篇幅写了“我”和家萱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到了文章的结尾才写到“散步”。这不是偏题,却恰恰能更能有效的表达本文的主题,更能体现出本文构思的独特性。示例:“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
20.材料一讲的是抒情散文并不是抒发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材料二讲的是莫怀戚回答《散步》的写作目的: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点评: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变化及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确定语句的作用。中间的语句一般会过渡、埋伏笔,做铺垫等。理解词句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全文内容及语段的意思、位置、在文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尤其要注意,把句中的关键点解释透彻。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一般要到题干中的问题句附近去寻找相关语句,仔细揣摩后拟出切题的答案。注意一定要切题作答,不可所答非所问。
(三)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起,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痛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住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苦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2.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3.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
2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中的描写具体说明。
【答案】
21.有意的动作。有意挡在作者的视线,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心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
22.艰难的现实处境:自身体弱多病;儿子没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儿子知道。
23.①寄托对母亲的深沉怀念之情;②表达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4.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挡”是动作描写,母亲“挡”住,不让我看落叶,是怕我触景生情更难受更绝望,表现母亲希望我能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因此挡是有意的动作。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从“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以看出母亲的艰难是人到中年,儿子却双腿瘫痪。母亲的艰难还表现在自己重病,还要照顾我的生活和情绪。
23.本题的考查学生对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辨析能力。象征手法的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文中“菊花”象征母爱,象征母亲的精神,象征我和妹妹对生活的眷恋,表明我和妹妹将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体现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点睛: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从结尾“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可以看出,“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海棠树(节选)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选文有删改)
25.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26.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27.阅读第⑦⑧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
28.文章多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请仿照示例,再举一处。
示例:前文: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
后文: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前文: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后文:
29.“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如果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50字左右)
【答案】
25.示例(A)海底捞月:生动地表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示例(B)终于:足见奶奶低头不语时间之久,体现了此刻奶奶非常惭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26.春:糊纸袋;夏:补花、洗菜;秋:扫院子、扫大街;冬:在灯下学习。
27.(1)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2)她想学点文化,跟上时代,有一份工作。
28.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
29.示例:“我”会为奶奶倒杯水,然后诚恳地向她表示歉意,跟她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精神,她的执着追求是给予“我”的一笔宝贵财富。
【解析】
25.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1)题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2)句从副词的修饰作用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26.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解题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作适当的增减。本题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答题格式和要求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记叙内容的概括,先找出记叙内容的六要素,然后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组织语言,最后将与内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去除就可以得到答案。
27.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有价值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本题“奶奶”春天糊纸袋,夏天补花、洗菜,秋天扫院子、扫大街,冬天还要在灯下学习,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劳动,是为多学点文化,能有一份工作。
28.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呼应”。呼应就是关联的意思。比如: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同一个事物或内容,这就是呼应。也就是前面埋下伏笔,后面再次做出交代。依这个特点从文本中筛选相关的信息作答即可。
29.这是一道半主观性的试题,因为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题目中“‘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所以在写自己的做法一定要表现自己内心的歉意和愧疚之情。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地点“______”、人物“______”、事件“_____”等要素。
3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案】
30.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大体可以相比
31.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大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32.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33.“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解析】
30.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如“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31.要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俄而”“所似”“若”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白雪纷纷何所似”这个疑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2.考查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要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此题不难,抓住表时间、表地点、表人物、表事件的词语即可。
33.考查诗歌的意境之美。选择“柳絮”要好一些,因为柳絮更为飘零,用柳絮比喻白雪,可以更为突出白雪的洁白与飘零之感,而撒盐只能突出洁白,不如柳絮好。从美学角度分析: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用词要有诗味,意境要有美感。
(二)阅读下列两则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饭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仅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①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34.解释加点词语。
(1)太丘舍去___________(2)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
(3)先期一日____________(4)儿曹何自远来_______________
35.写出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的内容。
(1)计日告之_____________(2)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37.(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
【答案】
34.(1)离开 (2)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3)约定的期限 (4)从
35.(1)代指迎送郭伋的孩子们。 (2)代指陈元方。
36.(1)那友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2)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他)到城郭外。
37.做人要讲信用
【解析】
34.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不”:同“否”,表询问。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自”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从”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5.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计日告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之:他们,指迎送郭伋的孩子们。“下车引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之:代指陈元方。
3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引”:拉。“顾”:回头。“及”:等到。“讫”:结束。还有“诸儿复送至(于)郭外”省略句的翻译。
37.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共同表明什么主要观点。如可分析“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等句,从“做人要讲信用”等角度作答。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译文:
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郭伋做人就是这样说到做到。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