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侍弄(sì) 讷讷(nè) 脚踝(huái)
B.拆散(chāi) 熬过(áo) 并蒂(tí)
C.攲斜(qī) 菡萏(dān) 步履(lǚ)
D.分歧(qí) 徘徊(pái) 搁下(gē)
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开始变得暴怒无常,他的母亲十分担忧。
C.家住回龙村的向代惠,得了偏瘫,被界定为二级伤残,看见施工人员正在为她提供免费无障碍改造服务,喜出望外。
D.秋游结束后,同学们都回家写游记作业,可谓是各得其所。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 , , , 。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中“香气”“我”为名词。
B.“当你沐浴后”中“沐浴”是动词“后”是方位词。
C.“湿发披在两肩”中“两肩”是名词。
D.“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中“祷告”是名词。
7.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
C.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二、语言表达(共4分)
8.仿写句子,使前后构成排比句。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
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间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10.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写出来。(4分)
11.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3分)
12.“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3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33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3.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6分)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14.结合选文和插图,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3分)
15.史铁生的作品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试从选文举出一例加以赏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21分)
温暖的劈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2期)
16.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4分)
17.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4分)
19.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4分)
20.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5分)
五、作文(共50分)
21.根据要求作文。
父母的爱,像一条河。它恬静,泛着微微涟漪;它清澈,看得见河底的块块卵石。
请以《爱》为题目,记录下生活中充满浓浓亲情的爱的片段吧!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500字左右。
第二单元基础过关卷答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侍弄(sì) 讷讷(nè) 脚踝(huái)
B.拆散(chāi) 熬过(áo) 并蒂(tí)
C.攲斜(qī) 菡萏(dān) 步履(lǚ)
D.分歧(qí) 徘徊(pái) 搁下(gē)
【答案】D
【解析】A项“侍”应读shì;B项“蒂”应读dì;C项“萏”应读dàn。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开始变得暴怒无常,他的母亲十分担忧。
C.家住回龙村的向代惠,得了偏瘫,被界定为二级伤残,看见施工人员正在为她提供免费无障碍改造服务,喜出望外。
D.秋游结束后,同学们都回家写游记作业,可谓是各得其所。
【答案】D
【解析】A.翻来覆去: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使用恰当。B.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使用恰当。C.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使用恰当。D.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使用不恰当。故选D。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
【答案】D
【解析】D是句式杂糅,应删去“的主要读者”或“为”和“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 , , , 。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的能力。阅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是有关汉字词汇的阐述。根据句子“大量产生”这一关键词,②句用紧跟上句具体数字说明词汇产生的数量,故②在首位;③句运用比喻句“春风野草”,描述新词汇的出现,③在②的后面;①句中“但”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应紧跟在③后面,从新词汇消失的角度阐述,故应③①;④紧跟①,阐述大绝对新词汇会消失。排序为②③①④。故选C。
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的理解以及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语段,找出语段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概括成谁做了什么事即可。此语段围绕史铁生来写,可提取主要信息为: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中“香气”“我”为名词。
B.“当你沐浴后”中“沐浴”是动词“后”是方位词。
C.“湿发披在两肩”中“两肩”是名词。
D.“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中“祷告”是名词。
【答案】A
【解析】A.“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中“我”为代词,不是名词。故选A。
7.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
C.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答案】B
【解析】A项,“散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起提示作用。C项,引用的部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做了前面词语的句子成分了,“乐”后的逗号应放在引号外。D项,“历史再现”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前后为并列关系。
二、语言表达(共4分)
8.仿写句子,使前后构成排比句。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
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答案】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河,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永不干涸澎湃向前;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解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围绕“亲情”的主题,抓住例句“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式结构为“亲情是……,每个人都是它的……,让它……”。内容要与前后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间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答案】(1)赞扬
(2)仿效,效法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1)“称”理解为“称赞,赞不绝口”;(2)“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这里用③效法,仿效。
10.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写出来。(4分)
【答案】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第一问“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可见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问“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可见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11.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3分)
【答案】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本题考查品析语言表达的妙处。陈元方第二次回答“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12.“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3分)
【答案】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解析】本题考查对指示代词的理解。“此事”即“这事”,应从上文寻找答案,即是元芳的回答“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中“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四、现代文阅读(共33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3.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6分)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答案】“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解析】注意题中提示的信息“三次看花”“生活态度”,根据前一个信息点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三次看花”有关的内容,抓住关键的描写内容如“暴怒无常”“看树叶飘落”等,从中分析所表现的“我”的“生活态度”。
14.结合选文和插图,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3分)
【答案】①提议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②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解析】阅读文段,回顾原文内容,了解作者的遭遇和母亲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从母亲的角度来分析其对儿子的期盼,即可解答本题。
15.史铁生的作品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试从选文举出一例加以赏析。(3分)
【答案】示例一:“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其中“比我还敏感”,反映母亲怕勾起“我”的烦恼,也说明其内心比“我”更沉重。或“悄悄地”,表现母亲为自己的大意而后悔,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
示例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母亲对儿子看到落叶会感到凄凉、悲怆和绝望的担心,表现了对儿子呵护的无微不至。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特点的感知能力。抓住题中的提示答点“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从文中梳理语句,举一例从文字的表现和内涵两方面来分析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21分)
温暖的劈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2期)
16.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4分)
【答案】一是指赵大爷的帮助所带来的温暖;二是指“我”愧疚后感到了沉甸甸的亲情。
【解析】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根据故事内容可知,题目中的“温暖”指的是赵大爷的帮助给我和母亲带来的;联系主旨可知,这里的温暖还指我感到了对母亲的愧疚,也感受到了母亲给我的亲情的温暖。据此分析可作答。
17.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这句话写屋里冷,从侧面写出母亲在家里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的自责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现效果。作答时,需先明确描写方法,然后结合描写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语句“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是对我家环境的描写,写出了家里的冷清,也从侧面写出了母亲的无助与孤单,同时也为下文我听到赵大爷的话后产生的自责与愧疚做了铺垫。
18.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4分)
【答案】一是看到母亲蜷缩在被子里,不想吃东西,心里既难受又自责;二是赵大爷的一席话触动心扉,使作者感到内疚,对不住母亲。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作答时,需联系具体的语境和人物当时的处境,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第一处,我看到母亲一个人孤单的躺在床上,又不想吃什么东西,再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心里升起一种难过和自责之情。第二处,赵大爷的话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母亲的不易,心里感到内疚,对不起母亲。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9.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4分)
【答案】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他还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生火,去他家拿劈柴。
【解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根据赵大爷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可知,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根据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生火,去他家拿劈柴可知他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周全的人。据此概括作答。
20.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5分)
【答案】示例:强调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子女更要对父母负起责任,尽量在父母身边尽孝,多陪伴和照顾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掌握。“父母老,不远游”是说要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门也要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好才出去,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作答本题时,围绕“当父母年老时,应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多陪伴照顾他们”来表述即可。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五、作文(共50分)
21.根据要求作文。
父母的爱,像一条河。它恬静,泛着微微涟漪;它清澈,看得见河底的块块卵石。
请以《爱》为题目,记录下生活中充满浓浓亲情的爱的片段吧!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500字左右。
【立意指津】作文标题“爱”。没有爱的世界是死寂的,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没有了亲情与友情,缺少了真诚与倾心。人都有爱心,人都有爱好,爱是人的天性。爱是无私的,爱是纯洁的,爱是伟大的。面对这道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放飞联想,搜寻自己生活、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写出一个关于“爱”的动人故事。写记叙文,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当你从亲身经历中选取某一事件展开叙述时,可以就近联想相类似的其他事件,用其他事件的细节丰富完善作文的内容;或者用相反事件进行反衬,强化文章的表现力。其次要讲究结构的安排。可以只写一件事,按情节发展推进故事;也可撷取若干事件,以片段组合的形式,以表现“爱”的主旨。从题干“记录下生活中充满浓浓亲情的爱的片段”一句分析,本题只能写记叙文。
6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