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本册整合提升
知识·体系构建
要点·归纳提升
要点一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2)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自东向西移动。
(3)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
2.时差
(1)产生原因:经度差异→同一纬线,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早→“东早西晚”。
(2)计算方法:先求经度差或时区差,“东加西减”。
(3)日期变更:自西向东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过180°经线,日期减去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转。
如图为以北极为中心点的地球运动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读图,完成第1~2题。
【试 题 演 练】
1.NA的经度为 ( )
A.135°E B.45°W
C.45°E D.135°W
2.此时北京时间为 ( )
A.7月6日11时 B.7月7日11时
C.7月6日8时 D.7月7日13时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图中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点,则地球逆时针自转,图中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NA经线以东为7月7日(今天),NB以东为7月6日(昨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零时经线以东为今天,180°经线以东为昨天,则NB为180°经线,NA为零时经线,图中显示,NA位于NB (180°)以西225个经度,因此NA为45°W,B项正确。第2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NA为0时经线,NA的经度为45°W,即45°W的地方时为0:00,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 120°E位于45°W以东165°,即早11小时,因此此时北京时间为7月7日11时,B项正确。
要点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季节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①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
②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
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时。
(2)纬度变化。
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北半球,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冬半年纬度越高,夜越长。
③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纬度越低,变化幅度越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近大远小”。
(2)季节变化: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即“来增去减”。
3.太阳视运动
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方位越偏北;出现极昼的地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
如图示意北欧某船队航海时用来指引方向的工具。其原理为将木盘置于盛满水的木桶中,利用木棍影子的变化来确定方向(木棍的高度等于其与凹槽之间的距离)。读图,完成第3~4题。
【试 题 演 练】
3.某月,该船队从北欧海域向西南航行的过程中,木棍的正午影长基本没有变化。该月份最可能是 ( )
A.2月 B.5月
C.7月 D.12月
4.某年7月份船队航海过程中,木棍的正午影长恰好与凹槽重合,则航线所经海域的纬度范围最接近 ( )
A.45°N~52.5°N B.58.5°N~66°N
C.63°N~68.5°N D.45°N~68.5°N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木棍的正午影长基本没有变化,说明船所在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纬度差不变,根据该船队从北欧海域向西南航行可推知,太阳直射点一直南移。结合选项分析,2月、5月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12月先向南移,后向北移,只有7月符合题意。第4题,由该月份“木棍的正午影长恰好与凹槽重合”可知,航行过程中所经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均等于4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约为7.8°/月,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7月1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21°N,7月31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13°N;7月1日航行海域的纬度约为66°N,7月31日航行海域的纬度约为58°N。
要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项目 形成 常见岩石
岩浆岩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 花岗岩
岩浆沿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 玄武岩
沉积岩 岩石经外力作用成为碎屑物,后经搬运、堆积后固结成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 页岩→板岩;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片麻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4)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图甲为位于河北阜平的片麻岩天生桥(天生桥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而形成),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试 题 演 练】
5.图乙中表示天生桥岩石类型的是 ( )
A.a B.b
C.c D.d
6.形成图甲中天生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B 6.A
[解析]第5题,天生桥片麻岩的岩石类型是变质岩,与d相关的箭头“一进三出”,说明其是岩浆岩,c是岩浆,b是变质岩,a是沉积岩。第6题,形成图甲中天生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图中①是外力作用。
要点四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与地貌
(1)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地壳薄弱→岩浆侵入或喷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易形成火山,形成新的岩石(岩石年龄新),地热资源丰富→如冰岛。
(2)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产生巨大能量,易发生地震→岩层消亡(岩石年龄老),部分褶皱隆起→如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使地中海缩小,阿尔卑斯山脉隆起,地中海沿岸多地震;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消亡边界处形成海沟,美洲板块挤压抬升,形成安第斯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背斜和向斜。
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新老关系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倒置地形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断层——地垒和地堑。
类型 地垒 地堑
岩层运动方向 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地表形态 常形成块状山地 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单位:米),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情况,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件。读某区域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为河流),完成第7~8题。
【试 题 演 练】
7.①②③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三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 ( )
A.气井、水井、油井 B.水井、气井、油井
C.气井、油井、水井 D.水井、油井、气井
8.该地沿E→F线绘制的地质剖面图是 ( )
【答案】7.B 8.B
[解析]第7题,①钻井所在处岩层海拔低,有利于集水,②③处钻井岩层海拔较高,与背斜相似,适于储存油气资源;②钻井所在处海拔高于③处,因此②处为气、③处为油。第8题,E→F线由高到低,再到高,且沿线穿过了断层。
要点五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主要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
如图为金沙江某河段河流阶地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试 题 演 练】
9.图示河段的河流流向最可能为 (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北向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东南向西北
10.图示河流阶地形成之前,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内力作用是
(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地震 D.岩浆活动
11.下面四个阶段中,河流流速最慢的是 ( )
A.T1 B.T2
C.T3 D.T4
【答案】9.A 10.D 11.B
[解析]第9题,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东北方向,金沙江位于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读图可知,该河段河流东北岸以河流堆积地貌为主,据此可判断,河流流向最可能为自西北流向东南。第10题,读图可知,金沙江该河段的基岩为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河流阶地形成之前,最可能发生岩浆活动。
第11题,河流流速快慢会影响河流阶地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河水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河水流速慢.沉积物颗粒小。T1、T2、T3、T4四个阶地中,T2阶地由粉砂层组成,沉积物颗粒小,因此此时期河流流速最慢;T1、T3、T4阶地由河流砾石组成,沉积物颗粒大,河流流速快。
要点六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
(1)形成及分布。
(2)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对气候的影响。
①低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②高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暖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寒冷干燥。
③风带:西风控制降水多,信风和极地东风控制降水少。
④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点有显著季节差异,如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2.海陆的热力差异→海陆的气压分布→产生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
季节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中心 季风
冬季 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西北季风
夏季 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东南季风
(2)南亚季风: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东北季风。
如图为我国某地风向方位角(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月变化统计。读图,完成第12~14题。
【试 题 演 练】
12.7月,该地的盛行风是 (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3.导致该地8-9月风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加快
B.洋流流向发生变化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4.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冬冷夏热,夏雨稍多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答案】12.C 13.D 14.D
[解析]第12题,读图,风向方位角是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7月,该地的盛行风向转过的角度约240°,盛行风是西南风。第13题,根据风向方位角,8—9月,该地风向由西南风转变为东北风。该地属于季风气候,导致该地8—9月风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14题,该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可推断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要点七 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与天气
(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出现刮风、阴雨(雪)等天气。
(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爬升,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多为连续性降水天气。
(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幅度很小,降水强度小,多连续性阴雨天气。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天气 系统 气流 天气状况
水平 垂直
高压 从中心向四周辐散 下降 多晴朗天气
低压 从四周向中心辐合 上升 多阴雨天气
在北半球中纬度锋面气旋发展的后期,若冷锋赶上暖锋,则东侧的暖锋向西、向南伸展,最后螺旋状地环绕在气旋中心四周,形成类似于“暖心”的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暖锋后弯卷入过程。如图示意冬季某时刻北美大西洋300米高度气温与气旋中心。据此完成第15~16题。
【试 题 演 练】
15.图示范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 ( )
A.14.9 ℃ B.13.9 ℃
C.12.9 ℃ D.9.9 ℃
16.甲地短时间内迎来的天气变化是 ( )
A.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
B.风力减弱,降水增多,气温下降
C.风力加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
D.风力减弱,降水减少,气温下降
【答案】15.B 16.A
[解析]第15题,图示地区等温距为2 ℃,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为14~16 ℃,冷空气最低气温为2~4 ℃,最高气温与冷空气最低气温相差值为10~14 ℃,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13.9 ℃,B项正确。第16题,根据锋面图例可知,甲地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气由暖气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会经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气温升高,气压梯度力会增大,风力应该增大,故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
要点八 水体的相互补给
河流因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影响因素 补给特点
雨水补给 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降水量季节变化较大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和缓
类型 影响因素 补给特点
冰川融水补给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
湖泊水补给 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湖泊水位高低 对河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
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地下水水位与湖泊水水位的相对位置 水量稳定,与河流互补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第一大湖泊,其水量变化受降水、流域内河流径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图为2000—2015年鄱阳湖水量和流域降水总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7~18题。
【试 题 演 练】
17.鄱阳湖水量 ( )
A.年际变化小,季节变化大
B.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小
C.汛期期间年际变化大
D.降水多的月份年际变化小
18.10—11月,伴随着流域降水的增多,鄱阳湖平均水量却持续降低,主要是因为 ( )
A.长江水位低,湖水外泄
B.湖泊面积大,湖水蒸发多
C.流域内河流补给有延迟
D.围湖造田广,截留湖水多
【答案】17.C 18.A
[解析]第17题,读图可以看出,鄱阳湖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也大,A、B项错误。鄱阳湖水量在5—10月汛期期间年际变化大,枯水期的年际变化相对小,C项正确。在5—6月降水多的月份年际变化大,D项错误。第18题,10—11月,流域降水量虽然有小幅度上升,但是此时湖泊水位高,而长江水位相对低,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湖水外泄,所以鄱阳湖平均水量持续降低,A项正确。与夏季相比,10—11月,气温相对降低,蒸发减弱,B项错误。流域内河流补给延迟,不会导致鄱阳湖平均水量持续降低,C项错误。10—11月鄱阳湖平均水量持续降低,与围湖造田关系不大,D项错误。
要点九 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 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 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半球的西风漂流 受西风影响自西向东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夏顺冬逆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角度 影响
气候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寒流流经热带海域、寒暖流交汇区易形成海雾,影响航行安全
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行不利
2020年7月25日晚,载有4 200吨燃油的“若潮”号货轮撞上毛里求斯东南海岸的珊瑚礁。8月6日,船体破裂,大量燃油泄漏。如图为毛里求斯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9~20题。
【试 题 演 练】
19.下列选项中,与上图所示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相符的是
( )
20.下列现象中,货轮上船员能观察到的是 ( )
A.油污向南漂移 B.旗帜飘向西南
C.沿岸一片荒凉 D.午后常伴雷雨
【答案】19.D 20.A
[解析]第19题,毛里求斯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有马达加斯加暖流自北向南流经。选项中A、C项为北半球,B项为南半球的寒流,D项为南半球的暖流,故D项正确。第20题,洋流自北向南,故油污顺着洋流自北向南漂移,A项正确;处于东南信风带,旗帜飘向西北,B项错误;沿岸地区受暖流影响,多形成雨林气候,C项错误;午后雷雨多为强对流天气,图示区域远离赤道,强对流天气不明显,D项错误。
要点十 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
(1)热量交换。
①海洋热量的来源: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并将热量储存,使海水增温,说明太阳辐射是海洋热量的来源。
②大气热量的来源:海水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加热近地面大气,并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热量的交换: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又通过蒸发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再将热量释放出来。
(2)水分交换:海水蒸发为水汽,水分进入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大部分直接落回海洋。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异常升温现象。带来的影响如下。
区域 影响气候 影响洋流 对我国影响
太平洋东岸 异常升温,气流上升较多,湿润多雨,诱发洪水 秘鲁寒流减弱或消失,渔业衰减 台风次数减少,夏季风减弱
太平洋西岸 气温偏低,干燥少雨,诱发森林火灾
(2)拉尼娜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异常降温现象。带来的影响如下。
区域 影响气候 对我国的影响
太平洋东岸 异常降温,气流下沉,更干旱少雨 台风次数增加,夏季风增强
太平洋西岸 异常升温,气流上升,降水更多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关系密切。塔希提与达尔文两地(位置如图甲)的海平面气压差的距平值(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被普遍地用以表示南方涛动的特征指数。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印度洋赤道低气压带差值的距平值连续保持负值时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如图乙为1980—2016年南方涛动指数年际变化,纵轴数值表示南方涛动特征指数。读图,完成第21~22题。
【试 题 演 练】
21.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 )
A.信风带势力增强,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
B.信风带势力增强,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降温
C.信风带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
D.信风带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降温
22.1988年至1992年 ( )
A.塔希提气压一直高于达尔文,1992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B.塔希提气压一直低于达尔文,1988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C.塔希提气压由大于达尔文转变为小于达尔文,1988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D.塔希提气压由大于达尔文转变为小于达尔文,1992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21.C 22.A
[解析]第21题,根据厄尔尼诺现象定义,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印度洋赤道低气压带差值低于多年平均值,说明信风比平均年弱,东南信风减弱导致太平洋东部冷海水上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C项正确。第22题,一般情况下,塔希提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达尔文为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塔希提气压高于达尔文气压;距平为负值时,说明塔希提与达尔文气压差值小于平均值,所以发生厄尔尼诺现象,A项正确。
要点十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要素组成: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水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稳定功能: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一要素受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风尘沉积通量的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如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第23~24题。
【试 题 演 练】
23.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 )
A.地面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面径流
24.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太阳辐射更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23.B 24.A
[解析]第2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呈上升趋势,由此推断青藏高原阻断了印度洋水汽进入,水汽输送减少,致使西北地区气候更加干旱。第24题,青藏高原的隆起使西北地区大陆性更强,更加干旱,晴天增多,太阳辐射增强。
要点十二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产生水分和热量差异→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
2.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热量为基础,自然带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分为基础,自然带呈现与海岸线平行的方向延伸、垂直的方向更替。
(3)垂直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因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差异,导致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山麓基带与当地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4)地方性分异规律: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物质和能量再分配,形成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如图示意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第25~26题。
【试 题 演 练】
25.图示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体现的是 ( )
A.地方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26.该地区甲自然带东部纬度偏低,与其密切相关的是 ( )
A.面积辽阔的高原地形
B.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C.降温减湿的拉布拉多寒流
D.降水丰富且四季分配均衡
【答案】25.C 26.C
[解析]第25题,图中自然带基本上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体现的是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26题,根据经纬度和大陆轮廓判断,图示区域是北美洲北部地区,甲自然带为苔原带,该自然带在东部明显向低纬度退缩,说明东部气候寒冷,这与沿岸流经的拉布拉多寒流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