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3 20:4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新题型特训
(一)三峡(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隐天蔽日/士别三日
B.虽乘奔御风/屠乃奔倚其下
C.清荣峻茂/濯清涟而不妖
D.故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
太阳/天
指飞奔的马/跑
清澈
所以/原来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C
解析:甚,很
D
解析:A.极高的/阻断;B.于。这里是“在”的意思/自己;
C.太阳/岁月;D.早晨
5.简要概括三峡夏、春冬、秋季景物的主要特点。(每空不超过8个字)
①夏季:   ;
②春冬:   ;
③秋季:   。
 萧瑟凄凉 
 景色秀丽奇绝 
 水势迅急凶猛 
(3)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既照应文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又突出了凄清悲凉的气氛,也表现作者对渔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3.选文是怎样凸显三峡秋季特点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通过描写树林山涧的寒冷、凄凉、寂静和高猿哀鸣的凄恻,并引用哀伤的渔歌,凸显了三 峡秋季凄寒、萧瑟的特点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学检测一(12分钟)
三峡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

春冬

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奔放美)
(清幽美)
(凄婉美)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清(静)
急(动)
寂静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动静结合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三峡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至于夏水襄陵 襄: (2)沿溯阻绝 溯:
(3)虽乘奔御风 奔: (4)属引凄异 属引:
(5)空谷传响 响: (6)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
(7)略无阙处 略无 : (8)略无阙处 阙:
(9)自非亭午夜分 自: (10)或王命急宣 或:
(11)虽乘奔御风 虽: (12)故渔者歌曰 故:
(13)素湍绿潭 素: 湍:
(14)良多趣味 良:
冲上、漫上
逆流而上
飞奔的马
接连不断
回声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完全没有
同“缺”,空隙、缺口
如果
有时
所以
白色的
急流
甚,很
即使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在夏天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潭中有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1)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通过,“回清倒影”写出了水的清澈;通过“素湍绿潭”写出了水的静态和动态。
B.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该句运用工整的句式,写出了秋季三峡的景色特征,表现了三峡景色的凄婉美。
D.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该句从正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B
解析:“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B
解析: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其水势大。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B.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C.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凄婉萧瑟的景色。
D.本文写景动静结合。从全文看,山静水动;从局部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
A
解析:写水,则突出其水势大、急的特点。
(二)答谢中书书(1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 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曲肱而枕之
B.实是欲界之仙都/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清流见底/见往事耳
D.四时俱备/元方时年七岁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
判断词
结构助词“的”/ 代词,它
看见/了解
季节/当时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齐读课文,思考:
作者笔下的山川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围绕这个特点,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到哪些观察角度和写景顺序?
自学指导及检测二(5分钟) 探究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美”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统领作用。
围绕这个特点,具体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等景物。
作者按照从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的顺序,依次展示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文中方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 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 ,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 肩之意溢于言表 。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季常景
日夕变景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
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以感叹总括全文
高峻雄伟
清澈透明
生机勃勃
色彩斑斓
小结(2分钟):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2、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的句子是: .
3.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 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景象的对偶句是 。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当堂训练(6’)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晓雾将歇 歇:
(2)夕日欲颓 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4)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
(5)沉鳞竞跃 竞:
消散
坠落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确实 、实在
争相、争着
答谢中书书
2.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绘了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视、俯视两种角度来写。
C、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未能与康乐共赏美景的一丝遗憾。
D
解析:没有表达未能与康乐共赏美景的一丝遗憾。
(2)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则具体记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表明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处,而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D、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情。
D
解析:没有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记承天诗夜游(10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欣然起行 /夫君子之行
B.念无与为乐者/卿今者才略
C.何夜无月/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
行走/行为
人/ ……时候
疑问代词,哪个/副词,怎么
只是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4、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①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有,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欣赏;
②被闲置的人。“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他被贬黄州,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赏月“闲人”的自得,不过是被贬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乌台诗案)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遂至承天寺 遂: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3)盖竹柏影也 盖: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5)解衣欲睡 欲:
(6)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步:
(7) 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
(8)但少闲人 闲人:
于是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只是
想要
共同,一起
散步
交错纵横
清闲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的月光如清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作者。
B、“念无与乐者”写出了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正好也睡不着的张怀民。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饱含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B
解析:不是迫不得已才去找了正好也睡不着的张怀民。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月”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推知月色之清,“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水之清。动静结合,领读者进入一个亦真亦幻的透明世界。
B.这篇游记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事、景之中寓情:三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C.作者口中“闲人”,既可理解为具有闲情雅致的豁达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被贬谪后郁郁不得志的情形下,一种自嘲式的排解。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关键的特征,以极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A
解析: “水中藻、荇交横”不是写水之清。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四)与朱元思书(10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B.负势竞上/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D.争高直指/直视无碍
C
向上/在上边
凭借/背
飞奔的马
笔直/直接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着, 猿持续地啼叫着。
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里的山水到底奇异在何处(有什么特点)?作者又运用了什么 写景方法来突出山水的奇异?
 2、 第二段主要写水之异:
1、清澈
2、湍急
侧面描写
夸张、比喻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夸张
正面描写
静(详)
动(略)
第三段主要写
山之奇
视觉
听觉
泠泠的泉声
嘤嘤成韵的鸟声
千转不绝的蝉声
百叫无绝的猿声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树多
山高
音妙
景美
拟人
以动写静(把“山”写活)
以动衬静(反衬)
山的“静态美”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的鄙视,也从侧面突出了富春江周围景色之秀美,衬托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既写奇景,又抒感慨。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天山共色 共色: (2)从流飘荡 从:
(3)蝉则千转不穷 转:
(4)经纶世务者 经纶: (5)窥谷忘反 反:
(6)风烟俱净 俱:
(7)任意东西 东西: (8) 急湍甚箭 甚:
(9)负势竞上 负: (10)猿则百叫无绝
绝:
同样的颜色
跟、随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筹划、治理
同“返”,返回
全,都
向东或向西
超过
凭借
停止
与朱元思书
2.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就像飞奔的马。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即使在白天也仍然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3、(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异水”,先写“缓流”,突出澄澈,再写“急湍”,突出凶猛。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B
解析:文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异水”。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动态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静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文章写山时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了山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
C.文章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
D.文章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的“奇”。
A
解析:文章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静态角度来写;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动态的画面来写。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背景。
B.在分写“奇山”时,静态的山,却偏写它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又通过泉声、鸟鸣、蝉转、猿叫等动态描写,反衬山的幽静。静中有动,动还是静:这真是奇特的一笔。
C.作者着力刻画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展现了山川之美,抒发了作者厌倦官场,鄙视功名利禄,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感情。
D.文章描写、抒情相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言简而意丰,句式整齐,骈散结合,句子多讲求对偶。
A
解析: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背景。
(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公欣然曰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自以为大有所益
C.以天下之所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夫环而攻之/夫君子之行
这样
……的样子
凭借
以为
音节助词
代词,他
语气词,用于句首
D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作者将“多助”与“寡助”的不同结果相比照,目的是什么?(3分)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①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突出得道(即施行仁政)的意义。
(六)富贵不能淫(10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岂不诚大丈夫哉/帝感其诚
B.父命之/五十而知天命
C.居天下之广居/面山而居
D.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
真正,确实/诚心
教导、训诲/命令
居住
叫作,称为/认为,以为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请简要分析。(3分)
首先,以两个反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君主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从三个方面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必先苦其心志/何苦而不平
B.行拂乱其所为/无丝竹之乱耳
C.发于声/有时朝发白帝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
使……痛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扰乱
显露、流露/出发
匹敌、相当/攻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外在客观的艰苦环境对人才的造就会产生哪些影响。(3分)
①精神受到震撼,努力有所作为,产生奋斗的动力。
②性格更加坚忍。
③才干不断增长。
(八)愚公移山(10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河曲智叟亡以应/身亡所寄
B.始龀/始一反焉
C.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至于负者歌以途D.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无,没有

背着
况且/将近
D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3.这则寓言故事用神话结尾,构思新颖,请对这一结尾做出评价。(3分)
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增强了艺术效果,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侧面衬托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九)周亚夫军细柳(10分)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上自劳军/劳其筋骨
B.已而之细柳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得一人之使
D.天子为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慰劳/使……劳累
到,往/的
派遣,命令/使用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被偷袭并俘虏的。
3.文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人物性格特征,请举两个具体例子进行分析。(3分)
①“情势”的对比: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军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周亚夫的治军严明。
②“性格”的对比: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体现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
③“结果”的对比:出营门后,群臣的“惊”和文帝的“称善者久之”也形成对比,表现出文帝的贤明、识大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