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六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4分)
1.下列各项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 )
A.田埂(gěng) 贬斥(biǎn)
饥馑(jǐn) 掖着(yè)
B.淤泥(yū) 花蕊(ruǐ)
山麓(lù) 挑剔(tī)
C.籼稻(shān) 稻菽(shū)
蕴藏(yùn) 一蔸(dōu)
D.分蘖(niè) 封狼居胥(xù)
臻于(zhēn) 羽扇纶巾(ɡu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2分 ) ( )
A.樯橹灰飞烟灭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D.终岁不闻丝竹声
3.下列对括号前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颜色故(衰老) 使快(快速)弹数曲
元嘉草草(轻率) 低眉信(随便)手
B.这次第(光景,状况) 欲语迟(迟疑)
始(开始)出来 憔悴损(极,表示程度很深)
C.可堪(哪堪)回首 漂沦(沦落)憔悴
老大(年纪大) 因为(写作)长句
D.却(然而)坐 最难将息(养息,休息)
耳暂(忽然)明 每(常常)被秋娘妒
唯见江心秋月白。
低眉信_ (随便)手 惨(悲惨)将别 因为(写作)长句 每(常常)被秋娘妒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尚能饭否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问君西游何时还
C.鼓瑟吹笙 D.赢得仓皇北顾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B.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C.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家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供孩子上学和赡养老人全靠这生意了。
D.他做事总是贪图省力,不按要求去做,结果背道而驰,重新开工,反而费力。
6.下列文化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B.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衿,衣服的交领。《短歌行》中指代有学识的人。
C.京口,古城名,今南京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又称建康,金陵。
D.“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昆仑。
7.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B.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③苏轼 ④李清照
C.①苏轼 ②辛弃疾 ③岳飞 ④李煜
D.①苏轼 ②范仲淹 ③辛弃疾 ④李煜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的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10.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半 局
张晓风
大家都叫他杜公——①虽然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
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但是我不喜欢说他是“同事”。 说他是朋友吗?我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 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直尊敬他,喜欢他。
那时候我刚毕业,在中文系里做助教,他是讲师,三系合用一个办公室,成天人来人往的,他每次从单身宿舍跑来,进了门就嚷:“我来‘言不及义’啦!”
他的喉咙似乎曾因开刀受伤,非常沙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宿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邀我们请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郁李,冬天是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为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人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真难。
“这房子倒可以叫‘不畏斋’了!”他自嘲道,“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不足畏也——孔夫子说的。”
他那一年已过了四十岁了。
杜公能写字,也能作诗,他随写随掷,不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自居。
“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
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他不露声色地说:“这是制服吗?”
“是啊!”那人愈加得意。
“这是制帽?”
“是啊!”
“这是制鞋?”
“是啊!”
那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始终没有悟过来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意思。
杜公谈起恋爱,差不多变了一个人,风趣、狡黠、热情洋溢。他要我带一张英文小纸条回去给那女孩,上面这样写:
“请你来看一张全世界最美丽的图画,
会让你心跳加速
呼吸急促……”
小宝(我们都这样叫她)和我想不通他哪里弄来一张这种图画,及至跑去一看,原来是他为小宝加洗的照片。
他又去买些粗铁丝,用槌子把它锤成烤叉,带我们去内双溪烤肉。也不知他哪里学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本领,问他,他也只神秘地学着孔子的口吻说:“吾多能鄙事。”
从一切的理由看,跟杜公结婚是不合理性的——②好在爱情不讲究理性,所以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他的女儿取名“杜可名”,出于“老子”,真是取得好。
后来就听说他病了,医生已放弃开刀,杜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刻什么都明白了,倒是小宝,他一直不让她知道。我和另外两个女同事去看他,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看他了。
对于那些英年早逝弃我而去的朋友,我的情绪与其说是悲哀,不如说是愤怒!
正好像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做游戏,大家才刚弄清楚游戏规则,才刚明白游戏的好玩之处,并且刚找好自己的那一伙,其中一人却不声不响地半局而退了,你一时怎能不愕然得手足无措,
甚至觉得被什么人骗了一场似的愤怒!
满场的孩子仍在游戏,属于你的游伴却不见了!
他于八月十四日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孤女九岁,他在病榻上自拟的挽联是这样的:
“天道还好,国族必有前途,惟劫难方殷,先死亦佳,勉无深恶大罪,可以笑谢兹世;
人间多苦,事功早摒奢望,已庸碌一生,幸存何益,忍抛孤嫠弱息,未免愧对私心。”
但写得尤好的则是代女儿挽父的白话联:
“爸爸说要陪我直到结婚生了娃娃,而今怎教我立刻无处追寻,您怎舍得这个女儿;
女儿只有把对您那份孝敬都给妈妈,以后希望您梦中常来看顾,我好多喊几声爸爸。”
读来五内翻涌。
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感觉上我几乎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
每想起一次,就怅然久之,有时我自己也惊讶,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一年也不见几面,何以他死了我会如此嗒然若丧呢?我想起有一次看到一副对联,似乎是江兆申先生写的: 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选自张晓风作品,有删节)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语意的跳跃、转换。
B.作者和杜公明明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开篇却说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主要是出于敬意。
C.文章结尾处引用的对联意味深长,意在表明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平时是否亲密,而在于心灵的契合相通。
D.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杜公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
12. 请概括杜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良家子: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
B.骑郎将:也称郎中骑将,西汉置,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
C.典属国:典,仪式;“典属国”即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秩二千石。
D.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广因家传射技非凡,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
B.李广因相信自己恃才自负,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安全的担忧。
C.李广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
D.李广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辉:落日余辉。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沉郁、悲伤、苍凉的感情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一句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C.七、八句紧承“波澜”一词,叙写了秋天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此时摇摆不定的心情。
D.“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个意象,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来寄托诗人的愁思,本诗也不例外。
1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结尾句“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9、补写空缺部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他大声疾呼(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3)“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不管是李清照的酒淡愁浓,还是辛弃疾遥想当年(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壮怀激烈,都满溢了生命的诗意。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针对人们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是否上涨的问题,景区负责人进行了否认,并坦言,超高的门票会减少旅游的人数,影响旅游业的总收入。
B.我国吸烟率的下降主要在于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更加有力的控烟措施,吸烟率的下降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
C.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阐明了传统诗学中“诗言志”等许多重要的诗学观点,论证严密,条理和资料翔实,是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D.来自全球许多国家的年轻人在被问及对当今中国的印象时,频繁提及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冠以“新四大发明”的称号。
21、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
B.芸斋主人说:鲁迅先生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C.蝴蝶纵有千般不是,还是有一桩长处:不做室中物!飞,则飞于野;舞,则舞于田。
D.“血战长空”以独特视角关注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真实历史,剧中主要角色均有历史原型。
22.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3分)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天要一座山。
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 ; , ;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取得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五、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的短诗,按要求作文。(50分)
扁担
全面理解这首小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抄袭、套作。长春市第六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答案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4分)
1.下列各项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 )
A.田埂(gěng) 贬斥(biǎn)
饥馑(jǐn) 掖着(yè)
B.淤泥(yū) 花蕊(ruǐ)
山麓(lù) 挑剔(tī)
C.籼稻(shān) 稻菽(shū)
蕴藏(yùn) 一蔸(dōu)
D.分蘖(niè) 封狼居胥(xù)
臻于(zhēn) 羽扇纶巾(ɡu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2分 ) ( )
A.樯橹灰飞烟灭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D.终岁不闻丝竹声
3.下列对括号前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颜色故(衰老) 使快(快速)弹数曲
元嘉草草(轻率) 低眉信(随便)手
B.这次第(光景,状况) 欲语迟(迟疑)
始(开始)出来 憔悴损(极,表示程度很深)
C.可堪(哪堪)回首 漂沦(沦落)憔悴
老大(年纪大) 因为(写作)长句
D.却(然而)坐 最难将息(养息,休息)
耳暂(忽然)明 每(常常)被秋娘妒
唯见江心秋月白。
低眉信_ (随便)手 惨(悲惨)将别 因为(写作)长句 每(常常)被秋娘妒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尚能饭否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问君西游何时还
C.鼓瑟吹笙 D.赢得仓皇北顾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B.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C.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家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供孩子上学和赡养老人全靠这生意了。
D.他做事总是贪图省力,不按要求去做,结果背道而驰,重新开工,反而费力。
6.下列文化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B.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衿,衣服的交领。《短歌行》中指代有学识的人。
C.京口,古城名,今南京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又称建康,金陵。
D.“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昆仑。
7.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B.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③苏轼 ④李清照
C.①苏轼 ②辛弃疾 ③岳飞 ④李煜
D.①苏轼 ②范仲淹 ③辛弃疾 ④李煜
答案:
B
A项臻于(zhēn) C项籼稻(xiān) D项 封狼居胥(xū)
2.B A项“樯橹”借代曹操的战船。C项“绿”借代叶,“红”借代花。D项“丝竹”借代音乐。
3.C A项 快:畅快 B项 始:才 D项 却:退回
4.C 例句“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C项 鼓 名词作动词 A项 重 轻 形容词作动词 看重,看轻 B项名词作状语 D名词作状语
5.C C项“惨淡经营”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A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令人满意,与文意不符。B项“半青半黄”指事物尚未成熟。D项“背道而驰”指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这里应为“适得其反”。
6.B A项中岳嵩山。B项京口是江苏镇江,南京又称为健康,金陵。D项东海三座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
7.B
①由“忧乐关乎天下”可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知此对联说的是范仲淹。②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豪放词派的又一代表词人,曾作《美芹十论》,根据“继东坡”“美芹悲黍”“南宋”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辛弃疾。③由“铁板铜琶”“大江东去”“珠崖儋耳”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苏轼。④由“漱玉集”“金石录”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李清照。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的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解析 B项,曲解文意,“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说法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C项,“全面论证”错,只能从正面论证。D项,“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不相同的。“理想”,即“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君子”品格,意为“高尚品格”、“磊磊落落”的高尚人格。二者的含义范围是不同的。
答案 A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解析 B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忧国忧民”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C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而不是赞美李广的英雄气概。D项,文意倒置,根据文意,应是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答案 A
10.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①欲醇诗品,先正人品。继承“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优良传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成为品格高尚的“君子”,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②继承诗歌书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传统,有家国荣誉,忧国忧民,坚持文化自信,点亮时代精神,辉映未来。③诗人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创作诗歌契合“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维度,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半 局
张晓风
大家都叫他杜公——①虽然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
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但是我不喜欢说他是“同事”。 说他是朋友吗?我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 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直尊敬他,喜欢他。
那时候我刚毕业,在中文系里做助教,他是讲师,三系合用一个办公室,成天人来人往的,他每次从单身宿舍跑来,进了门就嚷:“我来‘言不及义’啦!”
他的喉咙似乎曾因开刀受伤,非常沙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宿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邀我们请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郁李,冬天是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为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人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真难。
“这房子倒可以叫‘不畏斋’了!”他自嘲道,“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不足畏也——孔夫子说的。”
他那一年已过了四十岁了。
杜公能写字,也能作诗,他随写随掷,不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自居。
“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
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他不露声色地说:“这是制服吗?”
“是啊!”那人愈加得意。
“这是制帽?”
“是啊!”
“这是制鞋?”
“是啊!”
那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始终没有悟过来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意思。
杜公谈起恋爱,差不多变了一个人,风趣、狡黠、热情洋溢。他要我带一张英文小纸条回去给那女孩,上面这样写:
“请你来看一张全世界最美丽的图画,
会让你心跳加速
呼吸急促……”
小宝(我们都这样叫她)和我想不通他哪里弄来一张这种图画,及至跑去一看,原来是他为小宝加洗的照片。
他又去买些粗铁丝,用槌子把它锤成烤叉,带我们去内双溪烤肉。也不知他哪里学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本领,问他,他也只神秘地学着孔子的口吻说:“吾多能鄙事。”
从一切的理由看,跟杜公结婚是不合理性的——②好在爱情不讲究理性,所以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他的女儿取名“杜可名”,出于“老子”,真是取得好。
后来就听说他病了,医生已放弃开刀,杜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刻什么都明白了,倒是小宝,他一直不让她知道。我和另外两个女同事去看他,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看他了。
对于那些英年早逝弃我而去的朋友,我的情绪与其说是悲哀,不如说是愤怒!
正好像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做游戏,大家才刚弄清楚游戏规则,才刚明白游戏的好玩之处,并且刚找好自己的那一伙,其中一人却不声不响地半局而退了,你一时怎能不愕然得手足无措,
甚至觉得被什么人骗了一场似的愤怒!
满场的孩子仍在游戏,属于你的游伴却不见了!
他于八月十四日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孤女九岁,他在病榻上自拟的挽联是这样的:
“天道还好,国族必有前途,惟劫难方殷,先死亦佳,勉无深恶大罪,可以笑谢兹世;
人间多苦,事功早摒奢望,已庸碌一生,幸存何益,忍抛孤嫠弱息,未免愧对私心。”
但写得尤好的则是代女儿挽父的白话联:
“爸爸说要陪我直到结婚生了娃娃,而今怎教我立刻无处追寻,您怎舍得这个女儿;
女儿只有把对您那份孝敬都给妈妈,以后希望您梦中常来看顾,我好多喊几声爸爸。”
读来五内翻涌。
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感觉上我几乎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
每想起一次,就怅然久之,有时我自己也惊讶,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一年也不见几面,何以他死了我会如此嗒然若丧呢?我想起有一次看到一副对联,似乎是江兆申先生写的: 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选自张晓风作品,有删节)
1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语意的跳跃、转换。
B.作者和杜公明明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开篇却说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主要是出于敬意。
C.文章结尾处引用的对联意味深长,意在表明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平时是否亲密,而在于心灵的契合相通。
D.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杜公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
答案 D
解析 D项没有心理描写。
12. 请概括杜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2. (1)风趣幽默,率直洒脱。说自己说话“言不及义”,给宿舍取名“不畏斋”,恋爱时设计骗女友,给自己写挽联。
(2)勤奋好学,才华出众。用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宿舍走廊,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善于引经据典,连女儿的名字都
取自《道德经》;能写字,作诗,作联。
(3)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非爆出来不可。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
(4)热情友善,爱心深沉。常请朋友去宿舍赏花,热情招待。生重病瞒着爱妻,临终前代女儿拟挽联,实际是劝谕女儿在爸爸去世后要好好孝敬妈妈。
(三点即可满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解析 原文标点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答案 D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良家子: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
B.骑郎将:也称郎中骑将,西汉置,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
C.典属国:典,仪式;“典属国”即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秩二千石。
D.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解析 C项,典:掌管。
答案 C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广因家传射技非凡,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
B.李广因相信自己恃才自负,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安全的担忧。
C.李广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
D.李广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解析 B项,“恃才自负,才气无双”是公孙昆邪对他的评价。
答案 B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4分)
译文: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的人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县。李广家族世世代代传习射箭之术。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命为汉朝廷的中郎。
到孝景帝刚即位时,李广担任陇西都尉,后又调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担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但因梁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后又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跟李广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可是他依仗着自己的才能,屡次和敌人正面作战,恐怕国家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皇上就调他担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辗转出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带领的那些骑兵。这位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丢失了马徒步前行,已经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自己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人,活捉了一个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引诱他们上当的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带领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命令众骑兵们说:“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李广又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可以使他们心中的想法(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更坚定。”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伍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认为汉朝在附近有伏兵,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人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天刚亮时,李广才回到自己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武帝即位,在这时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卫尉。
后来,李广凭卫尉的身份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很严重,(他们)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有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几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得以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审问。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的人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辉:落日余辉。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沉郁、悲伤、苍凉的感情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一句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C.七、八句紧承“波澜”一词,叙写了秋天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此时摇摆不定的心情。
D.“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个意象,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来寄托诗人的愁思,本诗也不例外。
解析 C项,“表现了诗人此时摇摆不定的心情”错误,这里是说明他不顺遂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答案 C
1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结尾句“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认为荣华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表达了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人用比喻的方式,说枳棘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屈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做巢占据,表达对贤愚颠倒、是非不分的不满。③诗人用鸾凤自喻,高洁却只能屈居草丛,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9、补写空缺部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他大声疾呼(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3)“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不管是李清照的酒淡愁浓,还是辛弃疾遥想当年(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壮怀激烈,都满溢了生命的诗意。
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针对人们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是否上涨的问题,景区负责人进行了否认,并坦言,超高的门票会减少旅游的人数,影响旅游业的总收入。
B.我国吸烟率的下降主要在于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更加有力的控烟措施,吸烟率的下降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
C.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阐明了传统诗学中“诗言志”等许多重要的诗学观点,论证严密,条理和资料翔实,是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D.来自全球许多国家的年轻人在被问及对当今中国的印象时,频繁提及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冠以“新四大发明”的称号。
20、B
解析 A项不合逻辑,应将“是否”去掉。C项搭配不当,应在“条理”后加“清晰”,并将“和”改为逗号。D项成分残缺,应在“被冠以”前加“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
21、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
B.芸斋主人说:鲁迅先生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C.蝴蝶纵有千般不是,还是有一桩长处:不做室中物!飞,则飞于野;舞,则舞于田。
D.“血战长空”以独特视角关注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真实历史,剧中主要角色均有历史原型。
21、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A项,第二个“左拐”之后的逗号改为分号,到图书馆分“三步走”,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B项,把“芸斋主人说”之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属于间接引用,且一句内不能有两个冒号;D项,引号改成书名号,影视作品名用书名号。
22.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3分)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天要一座山。
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 ; , ;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取得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答案 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 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 苏轼需要一座庐山 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五、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扁担
全面理解这首小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所给材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咏物小诗。表面写的是扁担,实际说的是人,是人生。我们的人生道路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为此,我们无论遭逢怎样的人生,都要勇敢面对,顽强担当,因为“生活的支点,永远在我们自己肩上”。
只有全面把握了这首诗歌的主旨,拓展开去才不会断章取义,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当然,写作时完全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切入,如谈责任感,谈道义心,谈正视困难与挫折,谈拼搏与进取,等等。题目可以自拟,文体可以自选,只要能与文章主题或者中心观点吻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