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测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测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3 19: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测试卷
单项选择题。(50分)
历史赋予各个时代不同的主题。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题是民主、科学;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主题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主题是( )
爱国、救亡 B.民主、和平
C.自强、求富 D.和平、发展
2.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为了争取和平,与蒋介石共商国是,社评中毛泽东到访的地点是 ( )
A.重庆 B.南京 C.北平 D.西安
3.右图是1945年10月10日在重庆曾家岩桂园张治中寓所客厅签订的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这个文件又称( )
A.“双十协定” B.《停战协定》
C.国共两党合作协议 D.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4.重庆谈判后不久,国民党撕下和平的面具,露出狰狞的面目。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哪一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 ) A.山东解放区 B.东北解放区
C.陕北解放区 D.中原解放区
5. 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是在 ( )
A.解放战争爆发之初 B.刘邓大军展开战略进攻时
C.国共战略决战之际 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后 6. 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开始了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其进 攻的主要目标是 ( )
①陕北解放区②中原解放区③山东解放区④大别山解放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 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关于右图所反 映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时间是1946年7月 B.地点在陕西西安
C.此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
D.土地改革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8.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
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 )
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9.“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材料描述的军事行动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0. 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这个转折点是指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进入 ( )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决战 D.战略反攻11. “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战役是 (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12.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的3年中,烟台各县大批支前民工随军支前,先后支援了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这反映了上述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
A.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B.国民党统治腐败
C.人民群众积极拥护支持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13.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1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 )
A.人心的向背 B.军队的士气
C.决策者的作用 D.外部势力的介入
15. 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16.“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 ( )
A.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7.毛泽东1946年夏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材料中毛泽东认为 ( )
A.战争胜利的关键取决于人心向背
B.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新式武器
C.美国的支持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战术决定战争的胜败
18.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从365万下降到204万,主力基本被消灭。下列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是 ( )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威海卫战役
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下图为解放战争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 ( )
A.消灭国民党主力 B.推翻国民党统治
建立新中国 D.实现国家统一
20.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
①《马关条约》签订②中华民国成立③抗日战争胜利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5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支撑中国作为抗日大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共产党解决图一中的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方式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的论断。(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图二判断,材料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国共两党达成了什么协定?(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解决图一和图二的历史事件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2分)解决方式有何相同点?(2分)
22.(16分)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二日)
材料二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 700副,大车389 820辆,牲畜1 009 300头,粮食95亿厅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自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材料三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兵力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
——整理自陈旭麓《五四后三十后》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并简述随后“我四万万众”是如何合力“誓死图之”的。(6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做的贡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人民的伟大之处。(4分)
23.(2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决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运筹帷幄,前线将领各展方镥。
(1)请写出材料中所指三大战役的名称。(6分)
(2)请至少写出其中5位战役中前线主要指挥员的名字。(10分)
(3)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B 2.A 3.A 4.D 5.A 6.A 7.D 8.D 9.C 10.D
11.B 12.C 13.D 14.C 15.C 16.A 17.A 18.B 19.B 20.C
21.(1)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事件:重庆谈判;协定:《双十协定》。
(3)根本出发点:从全民族利益出发;解决方式:和平协商和谈判。
22. (1)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爱国学生发动了五四运动,面对北洋政府的镇压,各界人士纷纷支援,从而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工、学、商参加的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2)人民群众为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力资源,促进解放军兵力由弱变强,国共兵力对比发生转变,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社会变革成功的基础。
23.(1)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2)从以下人物中选写出五位即可: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聂荣臻。
(3)历史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