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晋级讲义:克服作文“脱离材料”两意识(附:技法指导及实战演练)
怎样解决作文“脱离材料”问题?答案是:树立“解读材料”和“草拟提纲”两个意识。
【文题】
1896年8月28日,73岁的清朝重臣李鸿章出访美国,《纽约时报》更是留下了一份珍藏了一百二十多年的专访实录。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同普通老百姓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在清国,只有付得起学费的男孩子才能上学,我们没有你们那么多的学校。而女孩子只能在家接受教育,因为我们的风俗习惯和你们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
美国记者: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修改吗?
李鸿章:我没有这个权力,只能期望美国新闻界能够帮助我们,呼吁废除或修改,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就因为华人比英国人、美国人都要勤俭,在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的同时,请帮助华人一臂之力。
美国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我们非常欢迎你们投资,但是请理解,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来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利……
请结合中国百年近代历程和当下国情及国际环境,写一篇作文。
一、树立解读材料意识
1.分解材料。
时代背景:120年前(鸦片战争以后)
采访双方:美国记者、大清重臣李鴻章。
采访内容:①普通老百姓是否普遍接受教育问题;②对现存的排华法案是否进行修改问题;③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问题。
整体把握:落后遭侮,国弱受欺;勿忘历史,把握当下,创造美好未来。
2.弄清要求,明确方向。
“结合中国百年近代历程和当下国情及国际环境”是本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树立拟写提纲意识
1.分解剖析型(提纲):
顾名思义,就是仔细阅读命题材料,分解每层含义,为行文就事论事,由事及理提供议论支点。
标题: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一层概述材料,亮出观点或先亮观点,再引述材料;
第二层分解材料:
A贫穷教育必然滞后;
B国弱必遭排斥;
C欢迎投资,但不许危害我国主权;
第三层联系现实:
从教育问题、排华问题、投资问题、主权问题对比历史来谈;最后,展望升华。
范文示例: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叶芷嫣
翻开《纽约时报》留下的一份珍藏了一百二十多年的专访实录,是沉重,是屈辱,是渴望被尊重却又无奈的嘲讽。
美国记者对李鸿章询问“排华法案”看法时,一句“我没有这个权力”,道出的是弱国子民面对屈辱,无能为力、无处申诉的辛酸。
清朝末年,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后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不断丧失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排华法案,贸易壁垒,赔款割地……无一不在诉说着世界对弱国的不屑。
弱国无外交,面对傲慢的美国记者咄咄逼人的提问,贵为一国总理的李鸿章,只能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但当谈及国家主权问题时,李大人用一句“不允许任何人来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利”来回应,你要知道,那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也不肯抛却的呐喊,也是一国子民面对列强的欺凌发出的最后乞求。
为了国家,七十三岁的老臣李鸿章赴美其实还抱着另一个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他承认大清国教育的落后并尝试改变。面对有关教育的询问时,他选择了低头,留下一句“我们是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的回复。承认差距,立志学习,但为时晚矣!
合上实录,是责任,是坚定,是翻腾在心中振兴中华的决心。
看着今天,我们有了与强国谈条件的底气和力量。面对美国不公正的强加关税贸易保护政策,我们不再一味妥协,任人宰割;正如外交部所言:“贸易保护不可取,中国始终都以开放的态度,如果美方执意,我们也绝不让步,我们有实力、有底气抵抗到底。”
从当年的“没有權力”到如今的“有实力、有底气”,这是多少国人的梦想!
前进路上,也许我们仍会遇到困难:台湾问题,南海问题,贸易冲突,投资壁垒……你不必愤怒,因为当今的中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看我堂堂大中华,金山银山,阳光普照,人人尽享公平之教育;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经济繁荣,国力雄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国耻,生来沉重。但正是这种沉重,才促使国人不断振兴中华。勿忘国耻,铭记过去所遭受的屈辱。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辈缅怀过去,只为力争朝夕,壮我中华!
【评点】
“分解,分解,分开来解”,文章在一开一合中,让读者沉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教育不昌,则国家难兴。
2. 综合材料型(或称“有机联系型”)。
其特点一是:综合命题材料内容,不对材料一一进行分解。二是高屋建瓴,对材料内容和写作要求了然于心,然后紧扣中心论点,将材料内容解析、历史与现实、作者思考与看法诸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来发挥。这种写法,难度较大,但正是它在写法上不拘一格,便于展示考生的才华,常常被考生所钟情。
续好下一个“百年传奇”
罗默金
120年前《纽约时报》专访实录中,美国记者掐准痛处,步步紧逼,尽管李鸿章不失礼节有问必答,言辞落落,但在这些不卑不亢的从容之下,渗流出来的却是千丝万缕的无奈心酸。
回顾历史现场,难道作为堂堂一等大员的肃毅侯李大人,面对老美记者的三个问题就真的无法化解了吗?就看在当年他国予其“东方俾斯麦”之称这一点上,也许,真的未必。
李鸿章并没有错,在上天强制给他的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残局面前,他算是尽了他的职,守了他的责,也白了他的头。后人永远不会知道,当他在马关,当日本人的子弹穿入他的身体的那一瞬间,他的心中是否曾有过哪怕一分一毫的后悔?且听他说:在日遇刺,可为清国略减赔款。身为汉人,于大清,于民族,他尽可坦坦荡荡,无愧于心。只遗憾,国力如此,纵是他三头六臂再增添七十二变的本事,也终无回天之力。
而今人为何能垫着一份坚实的底气,举着一腔丰实的愤懑来阅读这段访谈?原因不出有二:一则自然是大清已去,李老先生早不在了人间;二则是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渐成世界强国之林的堂堂大国。这样的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千百年来汉唐宋明清也恐怕难以企及的,古老的华夏民族简直无从想象的光辉高度。
当年,教育不均、民族受辱、主权丧失,李鸿章脸上的哀痛一览无余;可再舉目四望,今日义务教育、对外开放,欣喜自豪之情又油然而生。这无疑是一个传奇,中国人民用血用汗书写的百年传奇。
然而,这也并不代表中华民族自此万世太平,高枕无忧。看当今国际风云,硝烟未散;中国虽已崛起,但各种挑战却愈显激烈。
新的形势之下,我们更不能停滞不前,必须发愤图强。当今时代显然更需要身挡子弹的“李鸿章”,更需要众多愿意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能人志士大显身手。我们与清不同,不同在国家稳定和谐,民富兵强;我们又与清相同,同在迎接挑战,亟需力挽狂澜。
下一个百年传奇,笔墨已在青年人手中。续好这一传奇,既是鸿鹄之志,亦是身边之事。我们断然不能效李鸿章奔走签约,却要把住其人精魂,合力奋斗,一心为国。
【评点】
本文见解独到,以史为鉴,直面现实。语言铿锵,酣畅淋漓。
总之,树立解读材料和草拟提纲两个意识,是使作文“不脱离材料”的充要条件。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