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
(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从内容层面品读鉴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两首古体诗表达技巧的差异;
3.探究曹操、陶渊明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
一、导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惩恶扬善,造福天下百姓。
这句话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今天的课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体会这句话的真意。
二、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元年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丞相、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代表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这首《短歌行》。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其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时官时隐,举棋不定。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当时的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任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从此与官场决裂,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隐后写了大量的歌颂田园的诗文。如《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2. 文学常识
歌行:
古代诗歌体裁,“ 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短歌”和“长歌”之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适合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田园诗:
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
三、朗读诗歌
1. 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任选一首,表情朗读。
四、品读诗歌,体悟感情
活动一、反复诵读,通过诵读,你读出了两位诗人在诗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并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归纳诗人的感情。
参考:
曹操:忧心如焚;陶渊明:归心似箭。
(意对即可)
活动二、《短歌行》流露出的是诗人的满腹忧愁,而《归园田居》表达的则是诗人的回归之心。结合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小组讨论:
曹操“忧”什么?陶渊明为何“归”?
参考:
曹操之“忧”:一忧人生苦短;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功业难成。
陶渊明之所以“归”:对官场的厌恶;对个性自由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眷恋。
活动三、反复诵读,思考: “心怀天下之忧”和“山野田园之归” 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你从《短歌行》和《归园田 居》(其一) 中,各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参考:
曹操:思贤若渴、心怀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士。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自由,回归田园的隐者
四、探究两首古体诗的表达技巧
活动一、《短歌行》是如何写“忧”的?请从中找到两种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
1.用典
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丰富而含蓄的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比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借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深切思念。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句子,表达自己优待贤才的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2.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
活动二、陶渊明在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图画。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幅田园生活画面: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小组讨论:诗人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这幅田园
生活?
参考:
1. 白描
诗人运用了白描手法,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田园生活的图景。
知识延申: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2.还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曹操、陶渊明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
写作活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曹操和陶渊明,一位满怀兼济天下之志;一位却一心要退出官场,回归田园,做一名独善其身的隐者。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一个“兼济天下”,一个“独善其身”。这是出世与入世的抉择,志士与隐士的对话。在当下,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选择。那么,人生应当怎样选择呢?
请你站在曹操或陶渊明的立场上,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