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
2. 赏析小说的心理描写
3.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一、导入
《世界最美的坟墓》(节选)
茨威格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读了这段文字,同学们知道墓主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作“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的托尔斯泰。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复活》。
一、名著导读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2.背景介绍
①俄国农奴制: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②《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3.作品简介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二)管中窥豹
活动一、围绕以下任务,自读课文
1.阅读课文,读不准音的字词查词典,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2.梳理课文情节,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情节。
3.把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圈点出来,并批注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活动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积累
1.明确字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褴褛(lán lǚ) 哽住(gěng)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2.成语积累。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步履轻盈: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
(2) 梳理情节
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情节。
参考:课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怒。
(3)初识人物形象
请学生谈谈对两个主人公的认识。学生自由谈,不求标准答案,只要结合具体描写言之成理即可。
活动三、《大卫·科波菲尔》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复活》则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故事,什么是全知视角?结合文本谈谈全知视角作用是什么?
参考:
全知视角也指上帝视角。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以非现实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在讲述故事时,能够看到或感受到任何东西,视点可以任意转移,超越时空,可以深入每一个人物的心灵,洞悉他们的思想、情感、愿望等。
好处:①视角广阔,不受时空限制,作者仿佛是全知的上帝。小说节选部分多次以叙述的方式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第44段,插叙了玛丝洛娃初见聂赫留朵夫时的感受以及后来的生活际遇;第67段则叙述了聂赫留朵夫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居高临下的广阔视角准确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叙述自由灵活,视角转变自然灵活。如:课文开头主要人物出场,先写了聂赫留朵夫视角下的玛丝洛娃,他熟悉的“温顺表情”就是曾经的回忆在她身上的投射;继而写玛丝洛娃眼中的聂赫留朵夫,“有钱人”既体现了玛丝洛娃的关注点,又借玛丝洛娃的观察不露痕迹地交代了聂赫留朵夫的衣着特点。自由切换的叙述视角使叙事真实而富于变化。
活动四、心理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最常用的手法,也是高考命题的热门考点。下面是2022年新高考一卷的一道题目: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这就是一道典型的分析人物心理描写的高考题。根据心理描写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心理描写
问题:下面是课文中能体现人物心理的句子,请分析这些句子运用了那种心理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怎样的性格心理?
1.同学们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a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
b“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这两句话都是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说的,为什么先称对方”您”,后又改称“你”?体现人物当时怎样的性格心理?
分析:开始用“您”来称呼对方,表明聂赫留朵夫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接下来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可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一个简单的称呼的变换,细致入微的暗示了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这两个句子通过称呼上的变化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2.请同学们依次画出对玛丝洛娃“眼睛”的描写的句子:
第3段: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第20段: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第27段: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第32段: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第59段: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
对玛丝洛娃的“眼睛”的描写,高频使用了“斜睨”一词,从中读出了什么?
表现了遭遇欺骗和陷害后的玛丝洛娃生活的不幸,和对别人的不信任。也暗示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的性情心理。
运用神态描写暗示了人物心理。
3.请同学们依次画出对玛丝洛娃“笑”的描写的句子:
第2段: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第3段: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第43段: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第53段: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第65段: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第76段: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请任选一处“笑”,分析人物当时是怎样的心理?从“笑”中读出了什么?
参考:
第2段和第3段:
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习惯向有钱人的献媚和讨好心理。
第43段:
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中既有习惯性对别人承认的讨好,也有并不会当真的厌恶。
53段:
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
65段:
玛丝洛娃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76段:
这“笑”中既有底层女子的心酸和无奈,也是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这些句子运用神态描写,充分描绘了“笑”这个细节,从中可以看出,处在社会底层人物内心的扭曲和痛苦,社会的阴暗和生活的磨难,使人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沉沦。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意义。
4.下面两个语段运用了什么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语段1:“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语段2: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运用独白法。
语段1: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说明他的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语段2: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总结: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往往真实地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在人物刻画上,重视对人物语言动心理作真实的描写。
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分析作者的心理刻画: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活动五、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根据下面知识,回答问题: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所以探究标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常见对标题的探究分析有2种:
一是侧重标题的内容、意蕴探究分析,二是拟标题的意图(好处/作用)。
探究标题设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问题:小组探讨论,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对此你如何理解?
参考:
标题含义:
①良心、道德上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的良心,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开始回归,复活。
②从后面的情节看,玛丝洛娃得到帮助,看到了人间的温暖,她她性格中单纯和善良开始回归,不再自甘堕落。人性回归,精神复活。
标题含义理解:
《复活》是托尔斯泰代表作品,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性理想。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作品中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如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一样,寄托于人性的自我唤醒。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中的优点,发扬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弘扬真善美。同时也要认识到,人性的自觉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要充分认识其中的复杂和多变。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成就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