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B
C
3. D
4. (1)材料一:正面发现和阐释作品价值,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推动文学走进读者和文学经典化。(2)材料二:通过立体的观察,发现好的、优秀的、风格突出的、题材独特的。叙述特别的作品。
5. (1)要有肯定和发现的能力(2)要熟悉作品(3)要有立体的观察(4)能够做综合论述
6.B 解析: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的是老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7.C 解析: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原因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而这是老人仅有的幸运之一,表现的是老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助,和会照顾自己的猫一样,生存全凭天意。
8. ①同情(或“关心”等),比如“我”问“你从哪儿来”,和老人讨论他的动物。
②担忧(或“担心”等),比如“我”说“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问老人“政治态度怎样”。
③无奈(或“茫然”等),比如“我”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结尾的“对他毫无办法”。 (答出一种情感,得 1 分;能联系文章语句分析得 1 分)
9.①“那时我在看管动物,”“我"并没有问他在干什么,这是老人主动提起的 ②“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我”并没有问老人是什么 时候离开圣卡洛斯的,但他强调自己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③“我”问“什么动物”,他答“各种各样”到“一共三种”。(能指出一到两处对话给 1 分,)用意:①对话错位引发读者思考(1 分)。②对话错位彰显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理。老人关注的是动物,在错位对话中表现了老人对动物的关怀,体现了老人的的善良(1 分),也暗示出老人孤独、无奈的心理(1 分)。③对话错位更好地深化主题。老人的善良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1 分),对话错位的根源是这场让人无助的战争,在错位对话中有力地控诉战争的罪恶。(1 分)
10.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是对称性句式,“明法审令”,成语,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出现差错,做“起”的谓语,“捐”则是“不急之官”的谓语,二者间应断开,排除AD。
“废公族疏远者”,“公族疏远者”是“废”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B。
11. 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错误,帝王死去不能称薨,帝王死称山陵崩、晏驾、升遐、宾天、大行、崩、驾崩、归天等等。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错误,根据原文“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可见,吴起遭受攻击,逃跑并伏在悼王尸体上,是想保护自己。
13.(1)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
(2)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得分点:
(1)“乡”,通“向”,动词,向东侵犯;“宾”,归顺,服从;“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2)“举”,全;“是以见放”,宾语前置兼被动句,“以是见放”,“见”表被动;“是以”,因此。
14. ①不孝。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②不仁。了大将之职杀害妻子。③招嫉。因战功而招来同僚嫉妒。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不孝。原文“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意思是“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即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
不仁。原文“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意思是“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即为了大将之职杀害妻子。
招嫉。原文“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意思是“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即因战功而招来同僚嫉妒。
参考译文: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为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有人在鲁侯跟前谗毁吴起,说:“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曾参为此与他断绝关系。如今,为了大将之职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吴起真是个残忍的小人啊!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逝世后,太子击继位,这就是魏武侯。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险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
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不高兴,就对田文说:“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死战,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就想加害吴起。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一到楚国便封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挡住了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个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楚悼王去世后,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人用箭射吴起,还射到了悼王的尸体上。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他命令楚国令尹全数诛杀作乱之人,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就有七十多家。
15. D
16. ①第二联运用了比喻、夸张、设问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广袤的雪景。以玉和花喻雪,表现了雪花的洁白轻盈之态。以“千顷”极言雪的面积之广,描绘了阔大广袤之境。一问一答极富想象力。
②侧面烘托,第三联的意思是桥上覆盖了雪,一眼望去好像桥断了一样,竹篱因为雪的积压而倾斜,以“溪彴断”“竹篱斜”来侧面表现雪下得大。
③动静结合,大地上林雀无声,炊烟不动,宛若静止,而天上飘着雪花,是动态的景色,动静结合,颇有水墨画之意境。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4)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5)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每空1分,答错、漏字、错字、添字均不得分)
18. B
19. D
20. ①强调的重心不同:改句重点落在动词“铺开”上,强调画面的铺开;原句重点落在修饰语“天朗气清、清丽淡雅”上,强调画面的特点,更符合上下文。
②语言节奏不同: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长短交错,韵律感强;改句为长单句,不具备这个效果。
③语体风格不同:原句更雅致,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改句比较普通。
21. ①通过了解运动中的心率来判断
②最好使心率维持在这个特定范围内
③靶心率也会变化
22.(60分)
(一)题解
材料主要表达的是“显”与“隐”的关系、“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艺术作品中,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作家以简练的文字,让读者从文字中联想背后的意义,读者借助文字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八分之一的分量。
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思考以“有限”联想“无限”,以“显”关照“隐”。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个人的行为呈现的只是个体有限的一部分,更深层的内在世界隐藏如冰山,需要我们加以观照。
立意参考:
①有限中包孕无限,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可能。
②显露背后是隐藏,不可小觑收获背后的努力。
③生命的高光离不开厚重的积淀。
④个体(小我)的成就离不开强大的支撑。
⑤人生(艺术)需要留白。
⑥韬光养晦,处世之道。
(二)作文评分标准
1.审题按四类给分:
一类:讨论个体理想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表达深刻而正确的发展观。
二类:讨论理想的大小问题,比较好地表达正确的发展观。
三类:涉及理想、个体发展、社会发展,泛泛而谈。
四类: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给分标准:
一等(60—49) 二等(48—37) 三等(36—25) 四等(24—0)
切合题意 内容充实 中心突出 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 结构严谨 字体工整 标点准确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题意 内容较充实 中心明确 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 结构完整 字迹清楚 标点大体准确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题意 内容单薄 中心基本明确 感情基本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 结构基本完整 字体潦草 标点基本准确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偏离题意 没什么内容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感情虚假 语病多 结构混乱 字迹难辨 标点不准确 不符合文体要求
说明:
(1)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
(2)缺题目,扣2分。
(3)不足字数,每少50个扣1分。不足400字,评为“四等”。
(4)确认为抄袭的,判为10分以下。龙泉浙大中学 2022 学年第一学期 12 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28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的首要功能当然是“批评”,但“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
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批评”两个字的内涵同时包含着
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强调哪一面,否则就容易形成误导。很多人似乎觉
得对这个时代文学的否定比肯定更重要、更难,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事实上,否定的
前提是肯定,离开了这个前提,为否定而否定,否定就失去了力量。今天的批评家最缺乏的
恐怕还是正常的肯定和发现的能力,他们首先应学会的其实是如何理直气壮地肯定一部文学
作品,如何第一时间令人信服地发现一部作品的价值。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
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要知道我们
这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哪里,并把这种价值发现和阐释出来。如果说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
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
以为美。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起桥梁,以推动文学走进读
者和文学的经典化。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汹涌而来的海量的文学文本,批评家应该有能
力告诉读者哪些值得阅读,哪些是具有经典价值并可以进入文学史的。
现在文学界有些人将“剜烂苹果”污名化了,使得“剜烂苹果”成了充满敌意的批评行
为。无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鲁迅所希望的“刻苦的批评家
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其前提都是对“烂苹果”价值的肯定,正因为“烂苹果”有价值,
所以即使有“烂”的地方也要去“剜”。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
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因此,对批评家来说,“剜烂苹果”是一
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需要有精准的技艺才不会误伤了“苹果”甚至错杀、毁坏了“苹果”。
(摘自吴义勤《文学批评如何才能成为“利器”》)
材料二:
如果批评家的行为很难有效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他的真知灼见对作家的影响作用也就淡
化很多。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似乎
只有“酷评”“骂派批评”才能见出真诚。难道批评的第一要义不是欣赏么?鲁迅曾经把批
评家的工作比喻为“剜烂苹果”,但他不是强调批评家面对的作品是毫不足取的烂苹果,而
是强调,要从别人以为不屑的烂苹果中剜掉坏的,留下好的,“倘没有(好的——引者注),
则较好的也可以”。事实上,批评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显示果敢,
把棒喝视作良药。
其实,批评家的职责就在于发现,要从漫无边际的大量作品中发现好的、较好的作品,
从“烂苹果”中剜出仍然可以留下的部分。就今天的文学而言,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数量都是
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文学批评何为?我以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从这些海量作品中向读
者推荐好的、优秀的、风格突出的、题材独特的、叙述特别的作品。批评是一种阐释。在批
评家眼里,作家作品有如一枚硬币。它有两面,批评家应当坦然甚至兴奋地激赏那好的一面,
也有权利和自信指出它存在不足的另一面。而这两面有时并不能够剥离,它们经常是一体的,
是作家作品风格的组成部分。批评的难点正在这里。
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既要重视文本,也要留心并知悉作家创作的背景、环境、情感状
态,还要适度了解作品的发表、改编以及读者接受等传播史。做到这种立体的观察,一定有
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很多时候,批评家在评价一部作品时并没有做
到完整阅读。在文学批评里,能够比较充分体现批评家的能力、对作家创作也颇有帮助的,
我认为是关于作家创作的综合论述,也即通常所说的“作家论”。能够在一篇文章里系统梳
理某一作家的创作历程、背景、成就、特点和风格,又能够指出其创作中存在的局限、不足
和可能上升的空间与路径,那是批评之责,也是作家之幸。
(摘自阎晶明《期待内部的、立体的批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
的发现与肯定,而后者更重要。
B. 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批评家的行为很难有效影响读者的阅读,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
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
C. 文学批评是向读者推荐好的作家作品,而作家作品中好的一面与不足的一面经常是一体
的,无法剥离,这是批评的难点。
D. 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如果能够做到立体的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
服力和可信度,助益文学创作。
2. 对文中“剜烂苹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烂苹果”不是形容文学作品毫不足取、一无是处,而是指作品本身有问题或缺陷。
B. “剜”的前提是对作品价值的肯定,肯定其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
C. “剜烂苹果”要有批评的锐气和勇气,拒绝无原则的吹捧,多用“酷评”“骂派批评”。
D. “剜烂苹果”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因为有时“烂”的部分和好的部分是一体的。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与乱捧
B. 创作家大抵憎恶批评家的七嘴八舌
C. 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
D. 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4. 对文学批评主要功能的评述,两位作者有什么不一样?请简要分析。(4分)
5.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列举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每点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
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
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
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
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
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
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
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
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
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
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
运吧。
【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B. 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
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
C.那儿最后一辆大车正匆忙驶向斜坡,“最后一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
了,平静的叙述中隐藏着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担忧。
D. “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最后一处中多了一个“只是”,意味深长,话语中交
织着怨、冤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虽小,笔法虽简练,但深
刻揭示了宏大的战争主题。
B.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增
加小说的真实感。
C.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
着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
D.海明威曾说过,“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
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没有写出来”。《桥边的老人》就体现了海明威这一“冰
山理论”。
8.小说中的“我”作为故事里的人物,虽不认识老人但始终对老人怀着情感,请结合本文具
体语句简要分析。(6 分)
9.语言学家格赖斯指出,要使对话顺利进行,双方必须遵循合作原则,即答和问构成对应关
系。但《桥边的老人》的对话总是错位,即答非所问或无问也答。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探究
对话错位的用意。(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
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
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
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
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
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
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
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
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
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
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
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
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
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B.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C.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D.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B. 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
队。
C. 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
公主”。
D.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
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
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
B. 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
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
C. 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
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
D. 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
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4. 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冲雪至余庆觉林雪连日不止
宋·陆游
策蹇①清吟涉若耶②,灞桥犹恨近京华。
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林雀无声溪彴③断,炊烟不动竹篱斜。
胜游更觉平生少,未美银河泛客槎④。
【注】①策蹇:同策蹇驴,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②若耶:山名,在今浙江省
绍兴市南。③彴:zhuó,独木桥或山间溪流中用以渡人的踏脚石。④槎:chá,木筏。客槎
指升天所乘之槎。
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交代诗人在山中漫步吟诗,颇为自得,又暗含未能远离京城的些许遗憾,为下联遇
见雪中美景做铺垫。
B. 第二联一问一答,着重描写雪落之景。整联未提及一个“雪”字,却以巧妙的笔法将雪
景跃然纸上,浮在眼前,妙不可言。
C. 诗人以作画般的手笔简单勾勒了“林雀”“溪彴”“炊烟”“竹篱”几个意象,置于上
联描绘的雪景之中,颇有水墨画之意境。
D. 诗歌尾联表达了眼前所见雪景不比银河之景逊色之意,抒发了对此情此景的赞美与喜爱
之情,体现了雄浑豪放的诗风。
16. 请结合中间两联分析本诗在雪景描写上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 4小题)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
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 。”
(2)“ ▲ , ▲ ”,小人的谄邪作为,是屈原写《离骚》的原因之一。
(3)《过秦论》中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是:“ ▲ , ▲ 。”
(4)《将进酒》中的“ ▲ , ▲ ”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
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5)《礼记·大学之道》强调“致知在格物”,“ ▲ , ▲ ”,即推
究事物的原理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才能为端正内心、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奠定基础。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它打破成规, ① ,
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 ② 。永和九年(公元 353年)三月三日,王羲
之与友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众人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
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开篇作者便将笔触指向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高远
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近低处“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寥寥几笔,描绘了一幅青
绿山水卷轴画。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天朗气清,清丽淡雅。接着作者将笔触
拉回到兰亭的聚会上,文人雅士,流觞曲水,饮酒赋诗。面对这美景乐事,作者却兴尽悲来,
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将众人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
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不 ③
典故,以淡雅生动为本;文辞精致,却又不失素朴自然之美。研习时可反复诵读,涵咏
④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另辟蹊径 焕然一新 滥用 品位
B. 另辟蹊径 耳目一新 滥用 品味
C. 匠心独运 焕然一新 烂用 品位
D. 匠心独运 耳目一新 烂用 品味
19. 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B.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C. 阅读《阿 Q 正传》,要对辛亥革命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所认识。
D.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天朗气清、清丽淡雅的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
缓呈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有氧运动的严格界定需要通过血液生化检测的指标,如血乳酸的水平来判断。但在实践
中,最简单的界定方法就是 ① 。
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心率有一个特定的范围,而且在运动中, ② ,并延续一
定的时间,才能获得锻炼的理想效果。因为心率过慢,起不到锻炼效果;心率过快,对健康
有损害;只有维持适宜的心率,才能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这个特定的心率范围就是靶心率
的范围,它是判定有氧运动的重要依据。
靶心率的计算通常可以根据年龄来估算,但即使是同一个人, ③ ,需要根据
健康、环境、心情等状况适当调整。例如,在较为闷热的环境中,靶心率应该降低;而在凉
爽通风的环境中,靶心率可以适当升高。另外,随着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靶心率也会有相
应的提高。在靶心率的指导下进行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锻炼身体。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明威说: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这句话体现了作家的创作风格,也蕴含着生活的常理。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
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