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Ancient Commercial Trade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目录
CONTENTS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01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02
课程标准: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知识扩展: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奴隶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产品交换很早就发生了,至少不晚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但是只有在两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交换才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交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商品生产出现并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交换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越来越不便利,于是专事交换的中间人,商人应运而生。不间断的交换活动使部分脱离生产的商人得以为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换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
发展:商朝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贸易遍及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工商食官)。
概念阐释:工商食官制度
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国语·晋语四》:“工商食官。”韦昭注:“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 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廪之。”在西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手工业者即“百工”,并设工官管理。作坊内设有监工,督促众工劳动;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按工师设计的官方“图程”生产各种器物,“工有不当,必行其罪”。
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部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中国商邦》
发展: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以及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了工商食官制的衰落,至战国后期,彻底终结。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尤其是铁制农具广泛应用于生产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瓦解,集中于封建国家的工商制度逐渐动摇,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异军突起,较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统一货币,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解决了携带、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统一度量衡,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轨,解决了交通的不便,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
问题思考:思考为什么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会促进全国的商品流通?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区社会长期动荡,战乱不止,城市屡遭破坏,开展商品
交换的条件也并不是十分优越。相比之下,南方地区的商业活动比北方要发达一些,如六朝古都建康,商旅云集,扬州、荆州、益州等地都有一些市镇,会稽、吴郡“商贾并凑”,江陵“当雍、岷、交、梁之会”,很多商人往返于荆、扬之间。
隋唐时期: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唐朝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商业都市。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商业活动的场所,从唐朝中前期的坊市分界,到后期的地域上的开放。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
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运河、长江上商船往来不绝。
隋朝的货币是五铢钱;唐高祖以后,“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隋唐的市场较前代更为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问题思考:结合所学,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后来又出现了纸币。
宋朝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商品交换品种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开始转向市场。
海外贸易发达。
宋朝的城镇商品经济特别发达。北宋末期有四十六个十万口以上的城市。包括开封、洛阳、杭州、镇江、苏州、广州、成都、泉州等。
元朝的商业主要控制在政府和贵族、官僚、色目商人手里。政府对许多商品进行垄断,垄断形式不同,部分金、银、铜、铁、盐由政府直接经营;茶、铅、锡由政府卖给商人经营;酒、醋、农具、竹木等,由商人、手工业主经营,政府抽分。贵族、官吏和寺院依靠手中的特权,也从事经商活动。色目商人资金,善于经营,出现了许多大商贾。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要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工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比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问题思考:阅读材料,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票号、钱庄的形成;会馆、公所的形成;行会组织对内对外管理均较为严格。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人队伍壮大。但封建社会强调重本抑末,国家没有法律保护商人,民间对商人进行歧视。因而明清商人利用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形成商帮。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归纳古代世界商业发展的表现。
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在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一度垄断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问题思考:结合所学,归纳古代世界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
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区域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知识补充: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明朝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在宋代出现,以及在明代早期达到巅峰时期。
名词解释: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朝贡起源于先秦,到隋唐已粗具规模,宋元时更加完善,明代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明代的朝贡贸易从太祖朱元璋创立起,经成祖朱棣的苦心经营和推崇,朝贡关系进一步发展。
材料一: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发掘,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明代对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朝贡贸易,只准两国之间官方相互进行贸易,私人船只不准往来。明代对朝贡国家、路线、港门、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明朝对朝贡国家予以官方证明。对外贸易“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宋代、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史料分析】宋代、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宋代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获利丰厚;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明代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限于官方贸易,严禁私人贸易来往;贡赐贸易,薄来厚往;政治意文大于商业意义。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货币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8第1段,梳理货币的产生、发展、意义。
产生 商业规模扩大,货币成为媒介
表现 ①古代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意义 ①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贝币,是指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原始货币。出土发现早在夏晚期,贝币已得到使用,商周时代则更为普遍了。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使用天然货贝的国家之一。 铜贝、铅贝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二)信贷业的发展
世界:①前22一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②前16一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如要有证人,履行担保,受到法律保护。
③前4世纪,古希腊开始兴起货币经营业,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④15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
⑤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国出现新业务,先后成为国际信贷的中心。
中国:①春秋时期,实物借贷比较普遍,并出现货币信贷。
②唐代,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汇票)。
③宋代,交子、会子、官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汇兑业务。
④明朝中期,钱铺等机构盛行。
⑤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信贷业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表现。
(三)商业契约
含义: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发展表现:
(1)世界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埃及已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2)中国
①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及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三)商业契约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的诉求。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最初的契约形式,同时还设立了负责契约订立与管理的“质人”。秦汉时期,政府开始限制契约订立主体资格的同时,将不动产和动产均纳入契约标的物种范畴之内。东晋、梁、齐、陈都有“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的规定。唐律规定:禁止私下订立契约,田产买卖必须向官府申煤,否则交易就会被视作无效。宋元时期,寄托契约、租赁契约、信用借贷、信用证券、信用买卖契约等信用性契约形式不断出现。此外,抵押、质押、定金以及追夺、恩赦、保证担保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担保体系。至明清时期,私人订立契约十分普遍,雇佣、婚嫁、合伙经营等都以契约作为重要凭证。同时,申牒和立账取问亲邻这两项代表封建政治权力和宗族势力对土地买卖干预的手续被取消。
——摘编自李秋梅《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
特点:起源早;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政府主导转为私人契约普遍化;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增多;程序日益简化。
本课小结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货币、信贷与商业契约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
(二)世界商业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一)货币
(二)信贷
(三)商业契约
1.商周时期商业或手工业全都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时期,在某些官府商业存在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商人,同时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兴起。上述变化( )
A.使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
B.有利于瓦解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
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业者地位
D.促进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
2.《管子》中提到,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中记载了,宋国大夫戴盈之和孟子商量“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这些记载反映了该时期( )
A.商品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B.仁政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诸侯争霸阻碍经济发展 D.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关税
B
A
即学即练
3.唐宋时期对奴婢、牲畜等“活口”交易有严格规定。《唐律疏议》规定:“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立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该法律规定( )
A.维护了买方曲合法权益 B.有利于市场交易的规范有序
C.推动了坊市制度的瓦解 D.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4.清代,无论是买地、租房、雇工、合伙、婚娶、借贷等都以契约作为凭证,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雍正、乾隆时期,既有官版契纸,也有民间手写契纸,如双方发生争讼,要出具契纸作为凭证。加盖官印的“红契”比未盖官印的“白契”的法律效力要大。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清朝专制主义发展促进了契约的发展 B.清朝契约形式较前朝有了较大发展
C.契纸凭证说明法治理念得到社会认可 D.契约的发展推动清朝的近代化转型
B
B
即学即练
5.“(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流通是政治平等昀现实基础 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6.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D
C
即学即练
7.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D.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8.2020年,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填补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发掘清理出的文化遗迹和文物又佐证了日本高僧圆仁写下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张家港黄泗浦鉴真东渡点、上海青龙镇圆载归国点、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等遗产点,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遗产群。此次考古发现
A.证实了南方地区是当时佛教文化中心 B.扩充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
C.为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D.必须与历史文献印证才可证实真实性
D
B
即学即练
THE END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