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23 10:2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 )号参评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课本编排在世界近现代文化中的现代科技成就之中。从其内容的性质来说是属于文化内容的范畴。二战后整个世界的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的变化无不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这一目内容不论从内容本身还是从中考这个角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2.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同时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趋利避害,让科技造福于人类。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及特点;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因为影响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主要要结合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基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有些抽象的问题还不能分析,需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运用生活里的内容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另外一部分学生的家里有电脑并可以上网,学校的图书馆每天对学生开放,学生查找资料很方便,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借鉴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依据自学提示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讲解。配合使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谈话法等。
向学生推荐历史学习网站和书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筛选、利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学,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课上交流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神九与天宫一号空中的图片或视频。这一成就的取得和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学习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主要标志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并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查找并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哪个国家?兴起的时间在什么时候?主要标志有哪些?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与你的生活是否有密切的联系?举例说明。
3、生物工程的核心是什么工程?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
学生在自学提示指导下看书、思考、小组交流、课堂交流。就三次科技革命进行知识竞赛,加速学生的记忆并复习前面知识。教师在多媒体中演示相关图片,给学生以直观认识。[]
小组讨论:根据你的调查,谈谈科技进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的感受,范围可涉及----------网络信息、交通运输、家用电器、通讯手段、衣着饮食、医疗的变化等方方面面。
(设计意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通过讨论也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思考以下问题: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特点和影响?
1.特点[]
这部分内容学生自学比较困难,由老师讲解。针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做到论从史出,通过材料分析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电子计算机自问世至今已发展到第五代,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第一个特点;从生物工程技术兴起的这方面来看,它涉及生物工程、化学等等很多领域的知识,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第二个特点;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80%。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悟出科技进步已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这就可以生动地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第三个特点)。[]
2.影响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由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主要强调:1、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指第三产业的出现和比重的上升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2、由于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许多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就像教材上说的欧洲“尤里卡计划”,还包括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国的“863计划”,这些都是不同国家在加强发展科技这一方面作出的相同意义的举动,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四、课堂小结
本课讲述的是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些知识,这场科技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我们现在仍旧生活在这场迅猛的革命之中,我们仍然在感受着这场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利用好了,充分发挥它有利的一方面,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快地发展,教育学生重视科技的作用,怀抱坚定的历史责任感,认清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情,现在所处的世界局势的情况,分清机遇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国家的更快地发展。
六、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课的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和课上多媒体展示能更直观的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材料以及图表的方式解决,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演练的时间短,展示自己资料交流的少,争取在以后教学中做到“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附:板书设计
第三次科技革命
1、 兴起:
1.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 标志: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等领域的突破[]
1.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1、 特点:
1.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
1. 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1. 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促进经济增长
1、 影响:
1. 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1. 引起世界经济格构和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
1. 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