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七上语文期末复习
PART 03
诗词背诵
诗词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默写,分值在6—8分左右,第二种为诗词阅读,分值在8分左右。诗词学习要求学生做到会背、会写、能理解、能赏析,诗词运用到作文中也会使文章更亮眼。
基础梳理—观沧海
题目解说:
“观”统领全文,照应后文所观之物及景。“沧海”即大海,题目交代了中心事件“观沧海”。
文本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名句赏析:
诗人发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为我们勾画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
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写观赏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在政治上的胸襟与抱负,抒发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怀。诗歌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大海的宏伟与博大。
基础梳理—观沧海
基础梳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题目解说:
“闻”,听说。“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左迁”,降职。“龙标”,在今湖南洪江西,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指这首诗篇。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文本阅读: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名句赏析: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托愁心的载体,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富有情感,使物人格化,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真挚而深长的情感。
思想感情:
全诗选择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基础梳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基础梳理—次北固山下
题目解说:
“次”,停宿。“北固山”,地名。题目的意思是停宿在北固山下。诗人一路行走,当舟停在北固山下的时候,见湖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这一千古名篇。
文本阅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名句赏析:
这两句于写景中寓理。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给人以权极向上的力量。其中“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富有生机。抒发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残冬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基础梳理—次北固山下
基础梳理—天净沙·秋思
题目解说: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秋”是特定节日。“思”,思绪。“秋思”概括了全曲内容。这首诗脸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
文本阅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名句赏析:
这是情与景、意与境相结合的统一。“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断肠人”点明主旨,直接道出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
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基础梳理—天净沙·秋思
基础梳理—峨眉山月歌
题目解说:
“歌”,指歌行体,即诗歌体裁。“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峨眉山月”,指歌咏对象,歌咏内容。
文本阅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赏析: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即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峨眉山月的优美景致,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依依借别的思念之情及对家乡恋恋不舍的无限情思。
基础梳理—峨眉山月歌
基础梳理—江南逢李龟年
题目解说:
“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受到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安史之乱之后,流放江南,以卖艺为生。
文本阅读: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赏析:
全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 “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
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再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基础梳理—江南逢李龟年
基础梳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题目解说:
“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此时的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
文本阅读: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名句赏析:
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思乡之切。“故园菊”代表故园长安,具体可感;点出“长安故园”,紧扣诗题。设想故园菊花“应傍战场开”,扣住题中“行军”二字,结合时代特点,真实形象,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此处想象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余意深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思想感情: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族苦的深深关切。
基础梳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基础梳理—夜上受降城闻笛
题目解说:
“夜”,夜晚。“上”,登临。“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闻”,听见。“笛”,指芦笛声。故题目的意思是:夜晚登受降城远望,听见凄凉悠远的芦笛。
文本阅读: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名句赏析:
先写声,悲凉的芦笛声,掀起了久戍征人的思乡之情;后写情,抒发心中所感,诗人用拟想中征人望乡的镜头来表现乡思,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真切地再现了征人凄楚痛苦之情。“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作者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之情。
基础梳理—夜上受降城闻笛
基础梳理—秋词(其一)
题目解说: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时所作。此诗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文本阅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名句赏析: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的景观,描绘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写出了秋的“形美”。一个“排”字,蕴含深意,呈现出非凡的气势。仿佛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邀游到了云霄,洋溢着作者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突出了秋的“神韵”。
思想感情: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抒发了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反映出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基础梳理—秋词(其一)
基础梳理—夜雨寄北
题目解说:
“夜雨”,即下雨的夜晚。“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文本阅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名句赏析:
这两句虚写未来,想象与妻子团圆,回忆起巴山夜雨的情景,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宇极写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以反衬今夜的孤寂。
思想感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把无尽的思念融人诗中,写出他对友人(或妻子)的一片深情。
基础梳理—夜雨寄北
基础梳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背景回顾:
陆游自罢官后,闲居家乡农村。作此诗时诗人已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聘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文本阅读: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名句赏析: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思想感情: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年虽老而志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基础梳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基础梳理—潼关
题目解说: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此年春,诗人在前往其父亲任职地甘肃兰州之际途经潼关,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地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文本阅读: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名句赏析:
这两句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生动的描写。在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既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也是诗人特有的冲决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思想感情:
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基础梳理—潼关
对点练习—观沧海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
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
C
对点练习—观沧海
2.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对点练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
C.朗读“闻道龙标过五溪”时,要重读“过五溪”,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D
对点练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之情的?
诗的最后两句使用拟人的手法,把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思念寄托给明月,希望自己能追随友人到贬谪的偏远之地,慰藉朋友的孤独,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意思对即可)
对点练习—次北固山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触景生情,而生乡愁。以一个北方人所见,把江南风物写得新鲜而极致,同时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B.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
C.颈联写“残夜”和“旧年”,尾联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可见此诗的感情基调是消沉郁闷、伤感凄楚的。
D.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C
对点练习—次北固山下
2.本诗的颈联乃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既点明了时令是早春时节,又描绘了旭日东升的美丽春景,同时还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对点练习—天净沙·秋思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C
对点练习—天净沙·秋思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对点练习—夜雨寄北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篇点题,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B.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用“秋山夜雨”来传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C.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终于团聚时的幸福情景。
D.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
C
对点练习—夜雨寄北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