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课标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CONTENTS
目 录
城镇化
01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02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03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基本上一致
书P45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书P45
答: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
城
镇
化
中国第一大城市 上海
1987年,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近些年,陆家嘴房价均价飙到了每平米8万元左右,有些地段甚至每平米20万元。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1911年人口
1990年人口
1949年人口
1324万
538万
54万
上海城市人口的变化
读图分析上海市的城市化特点
探究探究
对照上述几幅图,归纳总结上海市城市发展出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一、城镇化
1.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
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概念理解:
1.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
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城镇化
人口在空间上集聚
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2.表现:
1.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
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城镇化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发生
显著变化。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一、城镇化
3.动力:
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提供就业机会
剩余劳动力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推力”“拉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城市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交通便利
农村人口增长快,
对土地的压力大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镇,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工
业
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服 务 业
活动一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你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
相同点,改革开放政策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是侨乡投资带来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 ,港澳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协调合作 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工业革命之前:城镇发展极为缓慢
工业革命之后:城镇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现代社会:世界级大都市→城市群→大都市带
例如:上海、香港、伦敦、巴黎
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世界大都市带的分布: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①城镇化水平高,大多在 75% 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 90%;
②人口高度集中,出现城市群、城市带;
③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较高;
④城镇历史文化得到很好保护。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区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1、先看图例
2、注意箭头指向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20世纪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成因
图解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人口由市区迁
往郊区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人口迁往更远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农村和小城镇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人口迁回市区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大城市 :环境恶化; 地价上涨、贵;交通、住房、就业压力大;生活质量差等
②乡村和小城镇:环境优美; 地价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③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城乡间交通运输的通达度提高)
注意: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结果: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出现“城市空洞化”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但近半个多世纪以上升速度快。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问题:
虚假城市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巴西、阿根廷,拉丁美洲(南美洲
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亚洲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但近半个多世纪以上升速度快。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问题:
虚假城市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巴西、阿根廷,拉丁美洲(南美洲
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亚洲
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三)我国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意义:
一、扩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
二、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四、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异同
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不同点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较慢 较快
城市人口比重 较大 较小
所处阶段 后期 初期、中期
城市化表现 逆城市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巴西—虚假城市化,
印度—滞后城市化)
相同点 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总结: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快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城镇化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城镇规模逐渐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 ,为人们生产,生活 ,娱乐的中心
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高居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不利影响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1
城镇人口集中,方便对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进行集中处理,也可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2
城镇的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城镇化的进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3
城镇化的意义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 价
地形 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地形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产生“热岛效应” 形成城市风,扩大污染范围
水文 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水系十分紊乱 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容易因水体富营养化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使城市生态系统脆弱
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 村 城 市
土地利用方式
居民就业方式
景观特征
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交通
文化、观念
转 变 为
农业用地
第一产业
城市建设用地
第二、三产业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低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高
欠发达
发达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高
利>弊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整治措施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措施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间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音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教堂,甚至影响人们的健康 噪音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点击输入正文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整治措施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城市人口集聚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紧张,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失业率高,城市问题突出,如贫困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就业困难,造成贫困,犯罪率高,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综合上述问题,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三)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四)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有较完善设施的城镇,与大城市有便捷交通联系,为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读我国中部某中等城市1987年和2017年城区面积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该城市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有( )
①城市数量的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增加 ④出现城市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图中没有显示城市数量的增加,①错误;1987年至2017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正确;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③正确;图中只有一个城市,没有出现城市群,④错误。故选C。
当堂检测
C
2.在该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耕地面积减少 ②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矿产资源枯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影响。在该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可能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①正确;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②正确;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③错误;城市周边有铁矿,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随着开发力度加大,可能会导致矿产资源枯竭,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