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2 直线、射线、线段
第2课时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初步学会用尺规作图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及线段的和差.
教学难点:
线段中点的灵活运用.
●
●
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简单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复习回顾
“有”
——存在,
“只有”
——唯一,
“确定”
——有且仅有.
A
B
复习回顾
表示直线,射线,线段的方法:
(1)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2)用线上的两个点表示.
a
A
●
●
a
●
●
A
B
直线AB或直线BA
●
●
A
B
直线
线段AB或线段BA
线段
OA
O
新知导入
如何比较两位同学身高?
我们常用的目测法.
但两人的身高相差不大时,目测法不够准确,还有其它方法比较吗?
(1)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看两人头顶的高低比较.
(2)先测量出两人的身高后再比较.
我身高1.5
我身高1.53,
比你高
新知讲解
比较两条木棍的长短
C
D
A
B
试比较木棍AB,CD的长短.
AB=2.6cm
CD=5.5cm
∴AB方法1:(度量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根木棍的长度,进行比较.(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新知讲解
1.将木棍AB沿着木棍CD的方向落下,木棍AB的端点A与木棍CD的端点C重合.
2.若端点B点落在端点C,D之间,则得到木棍AB小于木棍CD.
∴AB试比较木棍AB,CD的长短.
C
D
A
B
新知讲解
1.将木棍AB沿着木棍CD的方向落下,木棍AB的端点A与木棍CD的端点C重合.
2.若端点B点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木棍AB等于木棍CD.
∴AB=CD
试比较木棍AB,CD的长短.
C
D
A
B
新知讲解
1.将木棍AB沿着木棍CD的方向落下,木棍AB的端点A与木棍CD的端点C重合.
2.若端点B点落在CD的延长线上,则得到木棍AB大于木棍CD.
∴AB>CD
试比较木棍AB,CD的长短.
C
D
A
B
方法2: (叠合法)
把两根木棍的一端重合,另一端落在同侧,根据另一端落下的位置来比较.
方法2: (叠合法)
把两根木棍的一端重合,另一端落在同侧,根据另一端落下的位置来比较.(从“形”的角度比较)
归纳
简单记为:起点对齐,看终点.
方法1:(度量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根木棍的长度,进行比较.(从“数”的角度比较)
新知讲解
C
D
A
B
AB=3cm
CD=4.5cm
∴AB(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根木棍的长度.
如图,有两条线段AB,CD,是否可以用度量法和叠合法这两种方法来判断这两条线段的大小呢?
新知讲解
图中的两条线段能像木棍那样叠合起来比较吗?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两条线段叠合呢?
A
B
C
D
让圆规的两个尖分别与线段AB两个端点重合,保持圆规大小移到线段CD.
有,可以利用圆规.
圆规的尖点与线段C点重合,铅笔尖落在线段CD内,则AB圆规的尖点与线段C点重合,铅笔尖落在与点D重合,则AB=CD.
圆规的尖点与线段C点重合,铅笔尖落在线段CD外,则AB>CD.
新知讲解
圆规只改变线段的位置,不改变线段的长度.
在数学中,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这就是尺规作图.
新知讲解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线段 a,作一条线段 AB,使 AB=a.
尺规画法:
a
B
A
E
第一步:用直尺画射线 AE
第二步:用圆规在射线 AE上截取AB = a.
∴ 线段 AB 为所求.
●
新知讲解
1.尺规作图的工具是( ).
A 刻度尺和圆规
B 三角板和量角器
C 直尺和量角器
D 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
D
2. 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和 , 李明很难判断出它们的长短,因此他借助于圆规,操作如图所示,由此可得出( )
A. AB=CD B. AB>CD C. ABB
新知讲解
如图,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b.
解:(1)作射线OP;
(2)在射线OP上依次截取OA=a,AB=a;
OB就是所求的线段.即:OB=OA+AB=a+b
b
a
A
●
B
●
O
P
新知讲解
如图,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
解:(1)作射线OP;
(2)在射线OP上依次截取OA=a,AB=a;
(3)在线段OB上截取BC=b,
则OC=2a-b, OC就是所求的线段.
b
a
A
●
B
●
C
●
O
P
新知讲解
A
B
C
②线段AB、AC的差等于线段BC.
①线段AC、BC的和等于线段AB.
符号语言:AC+BC=AB.
符号语言:AB-AC=BC.
③线段AB、BC的差等于线段AC.
符号语言:AB-BC=AC.
如图所示,图中共有三条不同的线段,它们和差关系如下:
新知讲解
1.如图1,AB=CD,填空:
2.如图,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b.
●
●
A
B
D
C
图1
a
b
AD= + +CD= +CD = +BD
AC= -CD; BC= -AB;
(3)BD= +CD;
AB
BC
AC
AB
AD
AC
BC
新知讲解
∴AC= = AB
如图,把一条线段分成 的两条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
B
A
C
相等
中点
BC
∵C是AB的中点
几何语言:
或AB = AC= BC .
2
2
反之也成立:
∵ AC=BC= AB
或AB =2AC=2BC .
∴ C是AB的中点.
新知讲解
∴AC= = = AB
如何表示三等分点?四等分点呢?
CD
∵C,D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
几何语言:
●
B
A
C
●
D
如图,C,D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
BD
N
M
E
F
G
●
●
●
如图E,F,G是线段MN的四等分点.
几何语言:
∵ E,F,G是线段MN的四等分点.
∴ME= = = = AB
EF
FG
GN
新知讲解
例 如图,已知B,C两点把线段 AD 分成 2∶3∶4的三部分,点E是线段AD的中点,且EC=2cm.求AD,BE的长.
分析:已知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 2∶3∶4 的三部分,也就是如果把线段AD分成相等的9份,那么AB占有 2 份,BC占有 3 份,CD占有4 份,因此可设每一份为xcm,则AB=2xcm,BC=3xcm,CD=4xcm.
新知讲解
解:设每一份为xcm,则AB=2xcm,BC=3xcm,CD=4xcm,根据题意,得
AD=AB+BC+CD=9x
E是线段AD的中点
EC=ED-CD=4.5x-4x=0.5X
即0.5x=2
解得x=4
ED= AD=4.5x
所以AB=8cm,BC=12cm,CD=16cm
新知讲解
所以AD=AB+ BC + CD =8+12+16=36cm
AE= AD=18 cm
BE=AE-AB=18-8=10cm
课堂练习
1. 如图,AB=CD,那么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 )
A. AC<BD B. AC=BD
C. AC>BD D. 不能确定
A B C D
B
2. 同一条直线上三点 ,则AC的长度为( )
B
课堂练习
3. 如图,点B、C在线段AD上,AC=BD,BC=AB ,那么 与 的数量关系为( )
A B C D
A. AC=3CD B. AC=4CD
C. AC=5CD D. AC=6CD
B
课堂练习
4.如果点M在线段AB上,下列表达式中不能表示点M是线段AC中点的有( ).
A AM=MB B AM=AB
C AB=2AM D AM= AB
B
5. 如图,D是线段AB上的一点,点C是AB的中点AB=6,BD=1 , 则CD =( )
A C D B
A. 1 B. 3 C. 2 D. 6
C
课堂练习
6.根据图中填空:
(1) AD- =AC ; AB+ =AC
(2) BD-BC= -AC ; AB+BC=AD- .
CD
BC
AD
CD
7.如图,点D为线段AC的中点BC= AB,BD=1cm,则AB的长为 cm.
A D B C
4
课堂练习
8.如图,点D为线段AB的中点,点C为线段AD的中点,若AB=8cm,求线段BC的长度.
解:因为AB=8cm,D是AB的中点
所以AD= AB =4cm;
因为C是AD的中点,
所以AC= AD=2cm
●
●
●
●
B
A
D
C
BC=AB-AC=6cm
课堂练习
9. 问题: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在线段CB上,点E是线段AD的中点,若EC=3,求线段DB的长.
请补全以下解答过程.
解: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
所以 , AD=2AE.
因为DB=AB ,
所以DB= 2AE=2(AC AE)=2EC.
因为EC=3,
所以DB= .
点E是线段AD的中点
AB=2AC
AD
2AC
6
课堂练习
10. 如图,已知线段AB=60,点C、D分别是线段AB上的两点,且满足AC:CD:DB=3:4:5,点K是线段CD的中点,求线段AK的长.
A C K D B
分析:利用已知条件AC:CD:DB=3:4:5,设AC=3x,可得到CD=4x,DB=5x,再根据AB=60,建立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x的值,可得到CD的长;再利用线段中点的定义可求出KC的长;然后根据AK=KC+AC,代入计算求出AK的长.
课堂练习
解:设AC=3x,则CD=4x,DB=5x,
∴AK=KC+AC=25.
∴KC= CD=10.
∵点K是线段CD的中点.
∴x=5
∴AB=3x+4x+5x=60
∵AB=AC+CD+DB=60
课堂总结
1.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
B
A
C
中点
若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则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若点M在线段AB上,且AM=MB,则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3. 线段的中点.
2. 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的两种方法.
(2). 叠合法
(1). 度量法
作业布置
第128页第2、3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