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 课件(共50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 曹刿论战 课件(共50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4 10:07: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过程方法目标
2.了解并能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几点原因。
3.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简要分析文章如何以“肉食者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的,体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效果。
4.能分析说出文章如何详略得当地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学习曹刿爱国思想,远谋智慧。
【教学重点】
1.学习重点是弄清并能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几点原因,
2.体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效果,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对古今异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
2.文章如何详略得当地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教学计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孔子说:"智者乐水。"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传统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今天我们到春秋战国时“长勺之战”看看谋略家曹刿的风采。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有感情熟读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fú)敢专也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正句(停顿及重音)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介绍作者作品
1.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它与《公羊传》和《榖gǔ 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2. 背景简介
《曹刿论战》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三)划分层次,比较详略
【点拨】一(1)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详写)
二(2)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略写)
三(3)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详写)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详略安排原因:本文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军事才能(“远见”)所以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的详备,而战场上的情形写的极为简略。(突出了曹刿远见卓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同时反映了史料剪裁得当显著特点。
(四)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本文通过记叙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第二课时
三.译读课文,疏通文义
1.小组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句
2.小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一)通假字;
小惠未徧 “徧”通“遍” 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译:空隙,隔开)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低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等; 今义:为了正义而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
(5)小大之狱,
(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第二次,第二 今译:又指重复,多次)
(三)一词多义
之:小大之狱 ( 结构助词 的 ) 公与之乘(代词 他 )
登轼而望之 (代词,指齐军 )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不译)
以:可以一战 (介词 凭借 ) 必以分人 (介词 把 )
焉 :又何间焉 (兼词 于此 在哪里 ) 惧有伏焉(语气助词 呢)
何 :又何间焉(何必 ) 何以战(什么 )
故:故逐之(所以 ) 公问故(原因、缘故)
信:必以信(实情 ) 小信未孚( 信用 )
从:民弗从也( 顺从、服从 ) 战则请从(跟从 )
安:衣食所安 ( 养生的东西 ) 安求其能千里(哪里、怎么 )
作:一鼓作气 (振作 ) 其中往来种作(劳作 )
(四)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名词 活用作动词 赐福,保佑 )
公将鼓之 ( 名词活用作动词 击鼓
弗敢专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独自享有 )
(五)成语
1.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今指趁锐气足时一举完事。
2.辙乱旗靡: 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3.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第三课时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①齐师伐我,公将战②肉食着鄙,未能远谋
2.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点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3.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点拨】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4.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点拨】
战前:认为“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战中:公将故之时说“未可” “下视”“登轼而望”然后“可矣”表现
战后:“彼竭我盈”才“克之”“ 辙乱旗靡”才“逐之” 表现了曹刿作战中谨慎对待强敌,,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善于捕捉有力战机的军事才能。
5.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你如何看待这一形象?
【点拨】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庄公祈盼作战时天地神灵给予帮助。可见政治见识短浅。
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可见军事上轻率。
战后:“公问其故” 取胜后仍不知原因,可见军事上无知。
鲁庄公(鄙)虽昏庸无知,但能听取他人建议,唯才是用,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地为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取得人民支持,这表明他与一般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6.文章结尾才以对话形式解释“未可”,“视”“望”以后曹刿才说“可以”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点拨】①这是当时战争的紧张态势决定的,在激烈的现场,曹刿不能把他的观察、判断决定做详细解释。②突出文章中心,在下文写战后分析时,让曹刿能集中“论战”,表现他的“远谋”③为下文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7.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点拨】牧野之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军事上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四.品读课文,写作借鉴
1. 精心剪裁,详略得当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材组材,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争,但对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
2. 对比映衬,突出形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例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使得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表现。
3. 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段与段之间,作者巧用过渡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第1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2、3段“公将驰之”(不到“鼓”的时候就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相照应。第3段“夫大国,难测也”照应第2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前后照应,事情的因果分明,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六.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1. 请想出与红字有关相应的成语
【点拨】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故克之 ——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殚精竭虑、精疲力竭
观其辙 ——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遂逐之 ——逐鹿中原、追亡逐北
难测也 ——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2.积累战争名言
【点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3.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4.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
【点拨】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
5.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点拨】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板书设计(共50张PPT)
20 曹刿论战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孔子说:“智者乐水。”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传统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今天我们到春秋战国时“长勺之战”看看谋略家曹刿的风采。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它与《公羊传》和《榖gǔ 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新知讲解




《曹刿论战》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 以记事为主。




新知讲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 )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jiàn


biàn


新知讲解
公/与之乘( )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 ,登轼( ) /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故/逐之。”
chéng
zhé
shì

新知讲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军队。
攻打。
鲁庄公,鲁国国君。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于是
曹刿论战




新知讲解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庄公)。




新知讲解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凭、靠。
指安身。
不。
独自享有。
把。
回答。
遍及、普遍。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虚夸,夸大。
实情。
使信服。
赐福,保佑。




新知讲解
【译文】(曹刿)问道:“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根据实情报告给神灵。”(曹刿)回答说:“这是一种小的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不会保佑你的。”




新知讲解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指诉讼事件。
即使。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新知讲解
【译文】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判断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新知讲解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于长勺战”,在长勺与齐军作战。
击鼓进军。
起补足音节作用。
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大败。
驱车追赶。
追赶,追击。
副词,于是。
车轮碾出的痕迹。
古代车前的横木。




【译文】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轮子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然后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小惠未徧
通假字
“徧”通“遍” 遍及,普遍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续
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低下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等;
今义:为了正义而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古今异义
新知讲解
小大之狱( )
忠之属也( )
可以一战( )
再而衰( )
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新知讲解
衣食所安( )
弗敢加也( )
虽不能察,必以情( )
古义:虚夸,夸大;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
数目合在一起
古义:指安身;今义:安全
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新知讲解

肉食者谋之
忠之属也
公将驰之

何以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助词,无实意
凭借
按照

一词多义
新知讲解
所以
缘故,原因
听从
跟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新知讲解
既克,公问其故
其 吾视其辙乱
其乡人曰
这样,如此
他们的,指齐军的
他的,指曹刿的
又何间焉

惧有伏焉
兼词 于此 在哪里
语气助词 呢
新知讲解
劳作
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
一鼓作气

其中往来种作
养生的东西
哪里、怎么
振作
新知讲解
神弗福也( )
公将鼓之(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专”,形容词用作动词,独自享有
词类活用
新知讲解
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今指趁锐气足时一举完事。
彼竭我盈:
他们的勇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竭,尽;盈,充满
辙乱旗靡: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靡,倒下。
成 语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一(1)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二(2)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三(3)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详略安排原因:本文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军事才能(“远见”)所以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的详备,而战场上的情形写的极为简略。(突出了曹刿远见卓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同时反映了史料剪裁得当显著特点。
(详写)
(略写)
(详写)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有两条线索: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齐师伐我,公将战②肉食着鄙,未能远谋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合作探究
3.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合作探究
4.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战前:认为“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战中:公将故之时说“未可” “下视”“登轼而望”然后“可矣”表现。
战后:“彼竭我盈”才“克之”“ 辙乱旗靡”才“逐之” 表现了曹刿作战中谨慎对待强敌,注意观察敌
情,做到知己知彼,善于捕捉有力战机的军事才能。
合作探究
5.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你如何看待这一形象?
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庄公祈盼作战时天地神灵给予帮助。可见政治见识短浅。
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可见军事上轻率。
战后:“公问其故” 取胜后仍不知原因,可见军事上无知。
合作探究
鲁庄公(鄙)虽昏庸无知,但能听取他人建议,唯才是用,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地为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取得人民支持,这表明他与一般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合作探究
6.文章结尾才以对话形式解释“未可”,“视”“望”以后曹刿才说“可以”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①这是当时战争的紧张态势决定的,在激烈的现场,
曹刿不能把他的观察、判断决定做详细解释。
②突出文章中心,在下文写战后分析时,让曹刿能集
中“论战”,表现他的“远谋”。
③为下文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合作探究
7.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牧野之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军事上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 精心剪裁,详略得当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材组材,展开记叙,
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
争,但对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
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
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
段)。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例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使得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表现。
2. 对比映衬,突出形象。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全文段与段之间,作者巧用过渡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第1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2、3段“公将驰之”(不到“鼓”的时候就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相照应。第3段“夫大国,难测也”照应第2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前后照应,事情的因果分明,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 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论何以战
(战略思想)
      
曹刿论战
从战指挥
述胜敌原因
(战略思想)
爱国热情
政治远见
求见庄公
分析形势
把握战机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军事才能
一鼓作气 时机
大国难测 谨慎
1.请想出与红字有关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彼竭我盈——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未能远谋——
一鼓作气
所向披靡
恶贯满盈
不孚众望
危机四伏
足智多谋
(击鼓进军)
(倒下)
(充满、旺盛)
(为人所信服)
(埋伏)
(计谋、谋略)
课堂练习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遂逐之——
难测也——
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殚精竭虑、精疲力竭
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逐鹿中原、追亡逐北
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战胜)
(衰竭、用尽)
(车印、车痕)
(追击、追赶)
(推测、估计)
课堂练习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2.积累战争名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3.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4.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
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5.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A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C
C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