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核心素养目标:
史料实证:结合课本与材料,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与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通过材料研读,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提高史料分析技巧和史料解读能力。
唯物史观:学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用江南经济发展的经验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朝代更迭顺序,利用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祖逖北伐的相关故事,感悟祖逖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东晋、南朝的政权更迭:
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示讲解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有长足的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
(二)、讲授新课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材料:五胡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公元316年,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
通过分析材料。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316年,内迁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随后,镇守长江中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公元317年重建晋朝,都建康,史称东晋。
材料:东晋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士族大家把持。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重用,3/4朝野官员是王家人或与王家相关的人,王家南朝时出了八位皇后。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
材料什么东晋在政治上面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东晋时期)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晋书·姚兴载记》
材料二:(东晋谢安)又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 ——《晋书·谢安传》
材料三:世家大族王,与睿天下匡;利益相互享,军政共执掌。北方夷族狂,遍地是灾荒;盼望帝北伐,檄文声势涨。迟迟兵不往,恼火爱国将;只图安逸度,本无北伐想。
阀士族与王权相互依存;士族经济富裕、把持朝政、拥有特权;统治阶层贪图安逸,无心北伐,偏安一隅,胸无大志。
“王与马,共天下”: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2、东晋北伐:
祖逖(266年-321年),曾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然而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忌惮,功业未成,祖逖忧愤而逝。
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回复中原。
3、东晋的发展状况:
材料: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取胜,江南地区免遭战争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相对安定的环境。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材料:刘裕十分关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对于那些原来因战争需要被征发的奴隶也一律放还。
材料: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两次下令减轻以至免除农民积欠政府的“诸逋债”。有元嘉之治之称。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
材料:侯景之乱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梁朝将领侯景于548年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使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侯景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自立为帝,国号汉。后因梁湘东王萧绎收复建康,侯景被部下杀死,叛乱终于平息。
分析侯景之乱造成哪些影响?
侯景之乱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千里之内罕见人烟,社会经济遭受到破坏性的打击。从此,在南北双方的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背景: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史记》中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宋书》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原因: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材料:自晋氏流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 ——[梁]沈约《宋书》
江南地区,不像北方战乱不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材料: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十余万家.......至于永嘉,丧乱弥甚。------房玄龄《晋书》
材料:是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 据谭其骧统计,晋室南迁的人口多达九十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
——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3.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不断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了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还种植了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
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材料一:建康城东晋初年只有4万户左右,而梁代急增至28万,短短200年左右的时间里增长了6倍。而同时期北方最大的都会城市洛阳的人口不过10万9千余户,尚不及建康的
一半 ——简修炜等《六朝史稿》
材料二:以建康为代表的商业城市的兴起,其周围有许多市场,贸易来往,舟船车辆云集,人口集中,最盛时达一百四十万左右。——罗宗真《探索历史的真相:江苏地区考古、历史研究文集》
材料三:从江以南,千斛为货——(梁)沈约《宋书》
分析江南商业发展情况?
商业方面: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三)、本课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但是总体面言,我国南方的经济依然落后于北方,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心最终南移。
(四)课堂练习:
1、司马睿被称为是“一生无所作为”的君主。他建立的王朝是( B )
A.西晋 B.东晋 C.宋朝 D.陈朝
2、“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A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3.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C )
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 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4. 南朝时,以为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B )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2、东晋北伐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
2、宋齐梁陈的更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
2、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3、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