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昌图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3 22: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昌图一高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12月份试题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1925年,王国维在为清华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总论》时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我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通过这种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而人们有关古史的立论,可以得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判定,从而也就会做到确凿可信。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如认为“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摘编自《逻辑学大词典》)
材料二:
上世纪后半期,史学界进一步拓宽研究路径,注意运用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动古史研究朝民俗学、神话学及人类学的路向发展。作为古史辨派的成员和顾颉刚的弟子,历史学家杨向奎在新时期学术复兴的语境中提出三重证据法。杨向奎在其所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序言中称:“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
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黄现璠所言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民族学。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见,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学者的解读有差异。不过,均为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拓宽史料范围的学术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摘编自龙宗智《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材料三:
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整合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于按照文、史、哲、心理、宗教、美术等各个学科的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学者,要学会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这虽有相当的知识跨越难度,却代表着未来的学术整合发展趋势,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加以引导和推广。举例来说,《西游记》研究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大热点。季羡林先生根据印度大史诗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提出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由来究竟属于中国原创还是印度输入的问题,曾引发比较研究方面持久的争论。事实上,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地区,当地居民的口碑文化中至今依然保留着有关唐僧师徒西游故事的丰富地方性叙事,甚至当地的地名中也还保留着“葫芦河”等一批与西游题材相关的古老名号。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神猴能够神通广大的观念,不需要等待哈努曼形象从印度传播过来,就早已深入人心。
过去十余年,《西游记》研究再度发生“焦点西移”的现象,其原因就出自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元代壁画之唐僧师徒叙事。这些图像符号给出的西游叙事题材,要比吴承恩写出小说《西游记》的年代早几百年。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
(摘自叶舒宪《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研究中国古史的专家,王国维撰写了《古史新证》,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
B.结合各自关注领域,学者们重新解读了三重证据法,他们相互借鉴,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拓宽了史料。
C.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区域,当地保留至今的西游故事,属于黄现璠三重证据法中的“口述史料”。
D.许多游牧民族曾将猴的形象作为祖先图腾,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根基,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第三重证据便是有字考古资料。
B.陈寅恪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
C.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
D.杨向奎运用了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提出三重证据法,认为民族学的材料可以补文献与考古之不足。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的是(3分)()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
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概述四重证据法包含哪四重。(4分)
5.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哪些理论上的飞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狩猎
阿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几乎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
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了枪的射程。
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头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一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
“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
“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
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
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静的样子:“我都看到它的獠牙了!”
“公獐子都有獠牙,它们的肚脐眼就是价比黄金的麝香。”我觉得他大惊小怪。
而经常为一点小事神经过敏的秦克明这时倒过分平静了。
他们两人重新拨燃火,默无声响地喝起酒来了。
我的吊床在轻轻地左右摇晃。他们好像有心事。而我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吗 我们只是在狩猎时建立起一种短暂的伙伴关系……
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我们附近的潮湿的泥地里,一夜之间长出了蘑菇!银巴说:“我打个赌,你吃不完这些蘑菇。”说完,他就提枪钻进了树林。果然,周围地上,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最多半个来小时,一群蘑菇又破土而出了。
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
一声,两声,焦灼、悲哀、凄凉。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它被雨水完全淋湿了,丰满的乳房里奶水自己渗漏出来。看来,它很久没有给幼獐喂奶了。
棚寮深处的干枯松枝底下传出了一个幼獐的声音,它和我们悄然过了一夜而我们竟然毫无知觉。我们两人同时跃起扑向那堆松枝,底下传来一声惨叫。我们抱出那只哆嗦不已的幼獐,它的一只腿在我们的扑击下折断了,那只母獐仍然在前后左右奔窜跳跃,用越来越凄凉的叫声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秦克明端起了他的大口径双筒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朝天,滚下了山坡。
我们两个一人削好一个桦木片,再把这木片当成夹板固定到幼獐的断腿上,用不久就会腐烂的棉布条扎好。棉布条用去了我内衣上的两个袖口。
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
银巴回来了。他遇见一只狼,它吃掉了昨晚那头麝香,他又打死了那头狼。他把那只麝香捣出来,放在我们面前,他想我们会吃惊的。后来倒是他吃惊地看到我们把饼干泡软一点点喂那只小獐,呆立一阵,从我手中接过茶缸细心地喂了起来。
小獐子像小羊一样叫了一声,真像是小小羔羊的声音,我禁不住也学叫了两声。“不要叫了,”秦克明说,“母獐子就要来了。”我和银巴大笑起来。说话间,母獐真就来了,我们听见它穿过树林时一路碰掉露水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一伸手摸枪,它就跳开了。
秦克明说:“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我和银巴又笑,听从他的吩咐放下了枪。
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突然,秦克明说:“看呐!”我们抬头仰望,先看到山包上棚寮的剪影,继而看到那头母獐正在给受伤的小獐子哺乳,此情此景确实有些令人胸口发紧发热。
银巴对獐子挥挥手,说:“回你家里去吧,我们也要走了。”
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
——(选自《阿来作品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黑之后,母獐之所以在我们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是因为幼獐就在附近,母獐不忍离去。
B.银巴看到“我”和秦克明用饼干喂幼獐,虽有些吃惊,但也很快理解并接纳了我们的做法,并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
C.天快亮的时候,银巴提枪钻进树林去了,“我”和秦克明呆在原处,后来就听到了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
D.当我们看到母獐给幼獐哺乳的情景后,感到“胸口发紧发热”,说明我们被动物间的母子之情深深地打动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注重伏笔、照应。如开头交代“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后文写发现公獐时三人分别“极不平静”“觉得他大惊小怪”“过分平静”,具有逻辑合理性。
B.小说路写公獐,详写母獐:写母獐,略述天黑时在棚子周围逡巡不去的情形,详写天亮后在雨中哀叫着接近幼獐的样貌。这样处理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C.银巴是军分区的侦察参谋,打死了吃掉公獐的狼;“我”是文艺工作者,秦克明是小车司机,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母獐两次逃生:这样写切合人物的身份。
D.小说语言自然而不求绚丽,简约、朴素而充满艺术魅力。如写蘑菇雨后生长,“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描写细微、妥帖,富有动作性。
8.小说围绕“狩猎”设置了三人狩猎经过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使作品主题意蕴丰厚。请简要说明。(4分)
9.小说中划线句子多次写到森林的景物、天气状况等自然环境,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北汉主闻太祖①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兗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壬辰,帝过泽州,宿于州东北。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张元徽军其东,杨兗军其西,众颇严整。时河阳节度使刘词将后军未至,众心危惧,而帝志气益锐,介马自临阵督战。杨兗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勍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兗默然不悦。麾东军先进,张元徽将千骑击周右军。合战未几,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②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二》,有删改)
【注】①指后周太祖郭威。②指宋太祖赵匡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
B.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
C.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
D.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驾,车驾晚出,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用法还有“驾崩”“山陵崩”等。
B.如,意为“到,往”。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如”意思相同。
C.壬辰,干支之一,可纪年月日。如纪年,则之前一年是辛未,后一年是癸巳。
D.未几,泛指时间短暂。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还有“俄而”“斯须”“无何”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与北汉军队的正面交锋中,北周大军被张元徽所败。主将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
B.世宗认为刘崇会趁后周太祖去世,年轻的新主登基未久的大好时机亲自率军进攻后周。
C.面对军容整饬的北汉大军,周世宗毫不畏惧,反而意志愈发坚决,骑马亲临阵前督战。
D.在世宗冒死奋战精神的感召下,赵匡胤亦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大溃北汉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
(2)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
14.面对北汉军队的入侵,意欲亲征的周世宗为何被群臣阻止?请简述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D.该诗为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
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 , 。”
(2)古人常用香草美人来作为圣主贤相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赤壁赋》中,“ , ”两句就用了这样的手法。
(3)《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 ”和“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街路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地理实体名称等。在我国① 的成语中,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地名,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成语风景线:嵌地名成语。
地名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而成语的结构具有定型性和凝固性特点,地名一旦进入成语中就不能被随意更换或修改。比如,“东山再起、寿比南山、泰山压顶、巫山云雨”等成语中都有“山”,但是其中的“东山、南山、泰山、巫山”等地名不能互换,也不能被替换。再如,“秦晋之好”中的“秦”字,“② ”中的“吴”字,也都不能更换为其他地名。
地名之所以进入到成语中,与地名的特点③ 。因为地名不仅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还承载着与当地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或文化事项。比如,“邯郸学步”就出自《庄子·秋水》中的寓言故事。可以说,对每一个嵌地名成语的背后,都有一段经典的历史故事。地名既是文化精华的浓缩,更是地理坐标的外显。故此,需要深入细致地阐释地名文化,追寻地名的价值和意义。
18.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直接写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个别国家和集团的“家法”和“帮规”不能取代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会员国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B.现实证明,长期过度的自由主义治理使不少西方国家丧失了在危机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胆识与能力,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C.数据显示,在打造中国新的“电竞之都”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开展六年之后,绍兴已经为位于上虞区的e游小镇招徕大约1.1万名专业人才。
D.由中国侨联主办的“亲情中华·诵读新时代”朗诵音乐会通过人民视频、新华社现场云等网络平台向全球播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没有一把尺子,能够量出夜的厚度。鸟倦了,归巢后叽叽喳喳地吵闹一阵,在枝丫中慢慢安静下来。大山和森林站在村庄外面,一下子变得远远的,在黑夜中显得更加突兀和肃穆。百虫的歌声越来越力不从心,唱到后来见无人理会,声音越去越远,最后悄然钻进大地中去了。一粒星子掉在了大地上,幽蓝的光焰划过长空,把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到底撕不开如此厚重的夜。
捉迷藏的孩子,在夜色中越走越远,慢慢消失于无处不在的夜的缝隙。有的走着走着就迷迷糊糊地走到了自家的楼屋,头一歪倒在床铺上,掉进了另一个更加深沉的黑夜,把自己丢失在伙伴们的游戏里。有的走着走着便走到别的村庄或是鬼魅出没的森林中去了,从此深陷在这个梦境中,再也没有出来。还有的走着走着,倚在一堆苞谷蓬或是稻草垛中就睡着了。夜凉如水,也不知过了多久,一滴巨大的露珠把他喊醒,他才恍恍惚惚地回到屋里,兄弟姐妹们横七竖八地躺了一排,月光已经晒白了整个大地。他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众人皆睡唯我独醒的恐惧和孤独,赶紧掀开一角棉絮钻进去,把自己裹得紧紧的。
21.反衬重在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反衬手法进行简要分析。(5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干成分为:“捉迷藏的孩子消失于夜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2022年8月,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盘乡的一项篮球赛事火了。这场当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篮球赛,经由短视频火爆全网,网友们参照“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命名规则,称之为“村BA”。此外,福建、广东等地也有类似乡村篮球比赛,福建晋江“村BA”决赛于九月进行,其冠军奖品是农用拖拉机。
材料二:
贵州“村BA”火爆出圈后,当地文旅部门表示将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打造体育小镇,完善配套设施;也有当地和外地的企业运营商、投资人,想开发“村BA”这个市场项目。不过,有当地村民面对“村BA”可能的“发展”,明确表示希望它不要被过度商业化:“不能封闭,不要场馆,就在太阳底下,谁都可以参与,谁都可以看,这样才有氛围,如果说哪一天,我们这儿的篮球赛要收门票了,村里的老人们会第一个不同意。”
本学期你选修了我校素质拓展课“《乡土中国》与乡村振兴”,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了以上材料,要你谈谈对“村BA”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并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A.“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错。由材料一中“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可知,“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B.“他们相互借鉴”错。由材料二中的“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可知,“他们相互借鉴”于文无据。D.“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错。由材料三“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可知,敦煌地区的调研证实猴曾为党项人图腾,不能证实哈努曼形象出现与否。故选C。
2.DA.“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错。由“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知,第三重证据是无字考古资料。B.“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错。由材料二“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可知,陈寅恪三重证据是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证,外来观念和固有材料互证。C.“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错。由材料二“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可知,原文主要是指用少数民族史料“先秦史”。故选D。
3.D“二重证据”是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是图像符号,属于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图像符号,是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是出土文物,属于传世文献互证,是一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是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的相互印证,故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故选D。
4.①一重证据法,“传世文献互证”;②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③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一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学材料”,(其它学者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证据法);④四重证据法,主要指增加“图像符号”(从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
5.①从一重证据法到二重证据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逻辑方法论原理,运用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②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础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③从三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主要是创新与整合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等。
6.CC“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错误。“羊子似的哀叫声”是母獐发出的。故选B。
7.CC.“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错误,文中“我”不能命中是因为獐子动作敏捷。秦克明没有命中是为了吓跑獐子。故选C。
8.①三人本是相处不深的短暂的伙伴关系,狩猎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思考人与人如何越过隔阂,进入相互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②公獐、母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獐子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执着而深沉的情感,启发我们用心灵体察动物的情感世界,深入认识万物共生的世界。③人的关系随着獐子命运的变化而演进,动物的灵魂深处的爱意推动了人的互相理解和体认。(从狩猎经过谈人的关系,从獐子命运谈生命与爱,从两者关系谈动物之爱对人的启迪。)
9.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时静谧的环境及周边的特点。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由下雨到阳光钻破云层,照亮我们,渲染温馨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柔软、温暖的内心。③推动情节发展:景物和天气状况变化也暗示时间由晚上到天亮的的推移,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展更加合理。④象征隐喻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主题:最后描写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象征人性光辉,表现人物人性的善良,凸显人性被感化这一主题。
10.C“而”字表顺承,连接“不胜”和“北”,不能断开,排除AD;“令均”做主语,“逐”是谓语,之”做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单独成句,“令均”前断句,“之”后断句,排除选项ABD;故选C。
11.CC.“则之前一年是辛未,后一年是癸巳”错误。按照干支顺序,壬辰年前一年是辛卯年,后一年是癸巳年。
12.AA.“北周大军被张元徽所败”错误。由原文“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可知,被张元徽打败的是率二千步兵迎战的穆令均,而非北周的主力军队,双方作战时,李筠正率领北周大军驻扎在太平驿。故选A。
13.(1)世宗担心敌军逃跑,催促各路军队急速前进。(2)后周世宗看到形势危急,自己带领贴身侍卫冒着流矢飞石督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虑”,担心;“遁”,逃跑;“趣”,通“促”,催促;“亟”,急速。(2)“危”,危急;“引”,带领;“亲”,贴身;“犯”,冒着。
14.北汉主刘崇从平阳逃跑以来,势力缩小,士气低落,必定不敢亲自来犯;周世宗刚即位不久,人心容易动摇,不宜轻易出动。
参考译文:
北汉主听说后周太祖去世,非常高兴,图谋大举进攻后周,派遣使者到契丹请求出兵。二月,契丹派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兗率领万余骑兵到晋阳去。北汉主亲自率领三万士兵,任命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和契丹军一起从团柏南部赶赴潞州。北汉军队驻扎在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派遣他手下的将领穆令均率二千步兵迎战,李筠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太平驿。张元徽与穆令均作战,假装战败逃走,穆令均追击他,北汉伏兵突然出击,杀死穆令均,俘虏斩杀士兵一千多人。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后周世宗听说北汉主领兵入侵,准备亲自率领军队抵抗,朝廷群臣都说:“刘崇从平阳逃跑以来,势力缩小,士气沮丧,必定不敢亲自再来。陛下新近即位,为帝不久,人心容易动摇,不宜轻易出动,应该命令将领去抵抗。”世宗说:“刘崇庆幸我国有大丧,轻视朕年轻新近即位,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此次必定亲自前来,我不能不去。”壬辰日,世宗路过泽州,住宿在州城东北。北汉主不知后周世宗到达,所以经过潞州时没有进攻,领兵向南,当晚,军队驻扎在高平城南。癸巳,后周前锋部队与北汉军队相遇,发起攻击,北汉军队后退。世宗顾虑敌军逃跑,催促各路军队急速前进。北汉主率中军在巴公原摆开阵势,张元徽率军在东边,杨兗率军在西边,部众十分严整。这时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后续部队尚未到达,大家心感危险惧怕,但世宗意志情绪却更如坚决,骑着披甲的战马亲
临阵前督战。杨兗驱马向前观望北周军队,退下来对北汉主说:“是劲政啊,不可轻易冒进!”北汉主扬起两颊长须说:“时机不可丧失,请您不必多言,试看我出战。”杨兗沉默不快。北汉主指挥东面军队首先发动进攻,张元徽率领一千骑兵攻击北周右路军队。交战不多时,北周右路军队溃败。一千多步兵脱下盔甲口呼万岁,向北汉投降。后周世宗看到形势危急,自己带领贴身侍卫冒着流矢飞石督战。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当时任后周警卫将领,对同伴说:“主上如此危险,我等怎么能不拼出性命!”宋太姐皇帝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士兵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军队溃败。北汉主得知后周世宗亲临战阵,便嘉奖重赏张元徽,催促他乘胜进兵。张元徽前往攻阵,坐骑摔倒,被后周士兵所杀,北汉军队大败。
15.C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错误,前两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被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前两联以记叙为主。
16.(1)内容不同: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词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方式、风格特点的能力。(1)内容不同:①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之事,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一个写曹操,一个写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此诗的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是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联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17.(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3)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18.①不计其数②吴牛喘月(吴下阿蒙、吴市吹箫)③密切相关(密不可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中强调我国成语数量多,用“不计其数”。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②应该填一个带有“吴”这个地名的成语,如“吴牛喘月”或吴下阿蒙、吴市吹箫。吴牛喘月:据说江浙一带的水牛害怕酷热,见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因此发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吴市吹箫”,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③语境强调成语和地名特点的密切关系,用“密切相关”或密不可分。密切相关: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19.可以说,每一个嵌地名成语的背后,都有一段经典的历史故事。地名既是地理坐标的外显,更是文化精华的浓缩。故此,需要深入细致地阐释地名文化,追寻地名的价值和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对每一个嵌地名成语的背后”,成分赘余,删掉介词“对”。“地名既是文化精华的浓缩,更是地理坐标的外显”语序不当造成不合逻辑,分句间有递进关系,应该先说“地理坐标的外显”,进而“更是文化精华的浓缩”,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表述。
2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邯郸学步”引号表引用。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21.①“一粒星子”反衬整个长空的浩瀚无垠;②“一粒星子带来的幽蓝的光焰”反衬了夜色的浓黑与厚重;③“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反衬了夜的漫长。【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如何运用该手法,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本题已指出运用了“反衬”手法,因此,分析的重点应放在用什么来衬托主体事物方面。画线句子中“一粒星子”是从浩瀚的太空中落下来的,星子的渺小,反衬了整个长空的浩瀚无垠;由“一粒星子带来的幽蓝的光焰”“在黑夜中显得更加突兀和肃穆”可知,星子是蓝色的,黑夜是黑色的,星子所带来的幽蓝光焰和广阔无垠的太空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了夜色的浓黑与厚重;“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在前面两层对比反衬的基础上,“迅疾”一词表现了星子划过的时间之短,反衬了黑暗时间之长。
22.①“在夜色中越走越远”照应下文,表现孩子在夜色中进行娱乐活动,童真未泯。②“慢慢消失”写出了孩子在夜色中随性自然而眠的自在美好。③“无处不在”写出了夜色的无边无际。④原句节奏舒缓,与原文风格更贴近。【分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改句和原句相比较删去了“在夜色中越走越远”的行为动作描写,修饰谓语动词“消失”的状语“慢慢”,和“无处不在的”。因此,答题的重点在于以上词语的表达作用。从“在夜色中越走越远”可知,孩子们于夜色中捉迷藏时,喜欢用黑夜做掩体隐藏自己。“慢慢”修饰“消失”,写出了孩子们随着夜越来越深,一个个不再游戏,不见了踪影。但他们的消失是一个一个没有约定的。“无处不在”修饰'“夜的缝隙”说明了夜黑暗的深重。特别要指出的是和改句相比原句句子更长,内容更多,叙事相对复杂缓慢,适合写孩子们由快乐于游戏到最后散去的经过。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所介绍的“村BA”,本是当地村民在农忙过后,为预祝粮食丰收,举行的各种活动之一。而如材料一所说,其中篮球赛之所以能成为最热闹的一项,火遍全网,是因为它只需露天场地、不需要门票,球员和观众都是当地村民,而现场气氛却堪比CBA和NBA职业篮球赛……若说材料一从“乡下人靠土地谋生”的角度介绍了“村BA”的源起,那材料二就是对“村BA”未来发展的思考。首先,文旅部门体育小镇的规划、企业运营商和投资人对这个市场项目的开发,都体现了政府和社会以此体育运动为契机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满足乡土人民从“欲望”到“需要”的转变。但材料后半部分,村民们对“村BA”不要过度商业化的期盼,则说明,乡村振兴不应该意味着乡土本色的消亡和资本主义的崛起。不管怎样发展,我们都应该坚守乡村的乡土底蕴。试题要求思考自己对“村BA”这一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首先,可以从乡土本色角度简单介绍一个“村BA”的源起,说明它代表了乡村社会人们表达精神世界的一种手段。然后可从赞成有关部门的一些做法去谈,指出注册有关“村
BA”的商标等,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链等等,都是为了尽可能满足当地群众对体育这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顺应他们对美好生活更高的追求。此外,材料一也指出“村BA”在全国多个地方都有,那么以此为契机,借体育赛事交流实现各兄弟省市互帮互助,也不失为促进“村BA”做大做强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的好方法。此后,则需根据材料二后半部分进行反思,指出“村BA”在求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初心。不管如何发展,它都不能抛下其不设门槛、感情淳朴的底色,否则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立意:
1.“村BA”应永远扎根乡土。
2.通力协作,让“村BA”带动乡村振兴。
3.发展“村BA”应因地制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