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
○…………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2021-2022学年安徽省芜湖市中华艺术学校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2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说“木叶”》)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屈原的影响下,谢庄、陆厥等后代的诗人创作了一些有关“木叶”的诗歌。
B.从字面看,“木叶”就是“树叶”,似乎不需多加说明,但诗歌中却要认真分析。
C.“木”有“木头”“木料”的影子,因此会让人联想到树干,而不会联想到叶子。
D.“木叶”会给人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氛,因而“木”给人以干燥的触觉感。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首段引用屈原、谢庄、陆厥的诗句,指出“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B.文章采用举例的方法,将“高木”和“高树”相比较,通过具体的诗句比较“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C.文章层层论证,先将“木叶”与“树叶”相比较,从而引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思路清晰。
D.文章将“木叶”与“树叶”相比较,通过层层分析,认为在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必然造成一字千里的差别。
下列诗句中的“叶”所引发的联想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所引发的联想,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______
A.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B.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C.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见外弟又言别》)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俄】契诃夫
有一个新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 沙维奇 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 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 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华连卡是别里科夫遇到的“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表现了华连卡的孤独。
B.别里科夫用自己的世界观来辖制柯瓦连科、华连卡和其他所有人,是十恶不赦的人。
C.柯瓦连科不尊重上司,别里科夫抬出了校长、督学来劝告他时,柯瓦连科并不买账。
D.柯瓦连科是小说中塑造的正面人物,他穿绣花衬衫、骑自行车,是阳光向上的形象。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柯瓦连科说自己是“正大光明的人”,别里科夫也自诩是“正人君子”,两个“正”相互映衬,既刻画了人物形象,也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B.小说结尾用“结束了……结束了……”的排比句,增强了行文的节奏感和层次性,同时也表明别里科夫恋爱失败和死亡之间的必然联系。
C.小说运用反复的手法来增强语气,表现别里科夫内心的焦急和劝说的努力,如“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十分十分小心才成”等。
D.别里科夫恋爱失败,一个月后死亡,整个过程充满戏剧性,但其中细节的刻画依然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如华连卡看到他摔下来的狼狈相而大笑。
你认为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0分)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乙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和“嫱”高。
B.“锱铢”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锱、铢连用,指极重的分量,意为“极多的钱”。
C.“九土”指九州的土地,代指古代中国的地域,与“天下”“神州”之意基本相同。
D.“荆卿”指荆轲,曾受燕太子丹派遣刺杀秦王,但未成功,下文的“刺客”亦指此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杳不知其所之也 斯用兵之效也
B.燕赵之收藏 李牧连却之
C.剽掠其人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多于南亩之农夫 赵尝五战于秦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秦国的统治者长期从各国掠夺美女和珍宝,累积在阿房宫中不珍惜,并且滥用民力,直接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B.燕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到最后才灭亡,一是因为坚守本国的土地不贿赂秦国,二是因为能使用兵力对抗秦国。
C.两文话题均围绕国家兴亡展开,甲文写秦国灭亡原因,乙文论述齐、燕、赵迁灭的缘由,目的都是借古讽今。
D.甲文体现文赋特点,融铺叙、夸张为一体,辞采丰富;乙文体现史论特点,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任选三小题。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想象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是“ ______ , ______ ,咏而归。”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价公西华的志向的句子是“宗庙会同,非诸侯
而何? ______ , ______ ?”
(3) 杜甫《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恢宏气象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4)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化用杜牧诗句“至今商女, ______ , ______ ”劝说当朝只有奋起改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
(5)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写天人合一的美妙不可言传的词句是“ ______ , ______ 。”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往往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目标”。有人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也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一切皆有目标”。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700字。
五、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1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疆棉区有 _______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_______。
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_______,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_______。
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B、D、A、
【解析】(1)A.“在屈原的影响下,谢庄、陆厥等后代的诗人创作了一些有关‘木叶’的诗歌”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一段“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可知,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只是影响了后代诗人对“木叶”的使用,并且谢庄、陆厥等人的诗歌只是出现了“木叶”这一意象,并非是创作了关于“木叶”的诗歌。
C.“因此会让人联想到树干,而不会联想到叶子”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可知,应是“很少会想到了叶子”,不是“不会联想到叶子”,以偏概全。
D.“‘木叶’会给人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氛,因而‘木’给人以干燥的触觉感”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五段“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可知,因果颠倒,“木叶”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故选:B。
(2)D.“一字之差必然造成一字千里的差别”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可知,原文的结论是“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并非是必然造成一字千里的差别。
(3)原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给人以萧瑟舒朗的感觉,A项是最相似的。
A.“亭皋木叶下”的意思是:亭皋旁,秋风起而木叶下。给人以萧瑟舒朗的感觉。
B.“山山黄叶飞”的意思是: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只体现出一种萧瑟飘零,没有舒朗的感觉。
C.“落叶何翩翩”的意思是:飘零的落叶轻轻地盘旋飞舞。体现的是一种柔媚、轻盈的形态。
D.“雨中黄叶树”的意思是: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只体现出一种萧瑟飘零,没有舒朗的感觉。
故选:A。
(4)提出问题。文章首段引用屈原、谢庄、陆厥的诗句,指出“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第二段开篇通过设问“木叶”是什么呢”来具体阐释“木叶”这个概念。
分析问题。第三段指出“木”具有的一种艺术特征,即“‘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第四段具体解释何以会有这个特征;第五段指出“木”具有的另一种艺术特征,即“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得出结论。第六段用简洁的文字得出“‘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这个结论,收束全篇。
答案:
(1)B
(2)D
(3)A
(4)①首先,提出问题(指出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②接着,分析问题,说明“木”所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③最后,得出结论,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很大。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并结合语境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5~7.【答案】D、B、
【解析】(1)A.“表现了华连卡的孤独”错误,写华连卡是别里科夫遇到的“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是为了突出别里科夫很不受人喜爱,而并不是“表现了华连卡的孤独”。
B.“是十恶不赦的人”错误,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更多的是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C.“柯瓦连科不尊重上司”错误,柯瓦连科并非不尊重上司,这只是别里科夫的个人看法。
D.正确。
故选:D。
(2)B.“排比句”错误,“排比”是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来加强语势或深化语意的修辞。“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是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不是排比句。
故选:B。
(3)依据“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可知,华连卡并非真正爱别里科夫。
依据“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可见华连卡是一个率真爽朗、活泼可爱、具有新思想、敢作敢为、向往自由的年轻人;而别里科夫是守旧、胆小、反动、旧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二人是性格截然不同。
依据“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可知,科瓦连科的反对、骑自行车事件、以及从楼梯上滚下来受到奚落等因素是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失败的导火索。
答案:
(1)D
(2)B
(3)华连卡是在校长太太极力撮合下才对别里科夫表示了好感,并非真正喜欢别里科夫。
从华连卡快活地骑自行车、爽朗清脆地笑等情节可知,华连卡是一个率真爽朗、活泼可爱、具有新思想、敢作敢为、向往自由的年轻人;而别里科夫是守旧、胆小、反动、旧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二人是性格截然不同。
科瓦连科的反对、骑自行车事件、以及从楼梯上滚下来受到奚落等因素是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失败的导火索。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8~11.【答案】B、C、A、
【解析】(1)B.“指极重的分量,意为‘极多的钱’”有误,锱,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2)A.“杳不知其所之也”中“之”,动词,去、往。句意: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斯用兵之效也”中“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B.“燕赵之收藏”中“之”,助词,的。句意: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李牧连却之”中“之”,代词,他。句意:李牧接连打退秦国。
C.“剽掠其人”中“其”,代词,他们的。句意: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其”,代词,他们的。句意: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
D.“多于南亩之农夫”中“于”,介词,比。句意: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赵尝五战于秦”中“于”,连词,与、和。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故选:C。
(3)A.“直接导致了王朝的覆灭”有误,依据原文可知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起义直接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4)①举:被攻下;可怜:可惜;焦土:成为焦土。句子翻译为: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人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②洎:等到;以:因为;惜:可惜;终:坚持到底。句子翻译为: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答案:
(1)B
(2)C
(3)A
(4)①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人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②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参考译文:
甲 六国的宫妃,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没能见到皇帝,竟整整三十六年。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韩国、魏国营谋的珍宝,齐国。楚国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人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乙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2.【答案】【小题1】浴乎沂,风乎舞雩
【小题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小题4】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小题5】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解析】故答案为:
(1)浴乎沂 风乎舞雩(重点字:雩)
(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重点字:孰)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
(4)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重点字:遗)
(5)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重点字:悠)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句积累: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6.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13.【答案】不忘初心得始终,目标过程共开花
人们常说,坚定目标,勇往直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就比如常青藤,和树相比,一个卑微渺小,一个粗壮强大;一个芊芊细影,一个魁梧彪悍,可是,常青藤藤却最终超越了树,将它取而代之,这是又为什么呢?
这并不是因为树太懦弱,只能说藤的不断追求使得自己更加强大。热带雨林的气候可以说是常年湿润,这本并不适合藤的生长。为了追求阳光的滋养,藤不得不依附于大树之上,但是,他有着追求卓越之心,他不断向上攀援,直至得到阳光的眷顾。而树却仗着自己的根深蒂固,而缺少了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因而最终被藤夺取了阳光的滋养渐渐死去。
同样的生存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即使再卑微再渺小的人也应当有坚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理想。只有当你拥有了坚定的目标,你才能拥有不断攀援的动力。哪怕你强大如树,如果缺少了勇往直前始终如一的理想,只会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最终一生碌碌无为。这样,强大如树的人也会被身边原本卑微渺小的“藤”所打败,因为人家正不断追求理想以求达到最终目标。可是,我同样认为,若我们仅仅追求目标,却也可能忽视了过程中的诸多美好,而无法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完整。
相比于实现目标,或许努力实现目标背后的精神力量更需铭记。就比如我们关注金牌,更应该关注金牌背后运动健儿的拼搏与付出。不久前中国女足获得冠军。但她们的辛苦我们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与过程之中的拼搏相比,金牌早已不是最重要的。即使明知前方荆棘遍布,依旧初心不改;即使未能取得冠军,依旧永不言弃。这种精神力量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冠军本身。
不唯目标重过程,懂得感受过程中的美好,人生才是一幕喜剧。
人生重要的就是过程,希望我们晚年人生回眸时,只为没做的事情后悔,不为做过的事情后悔。希望我们的人生不仅仅为实现各种目标,而疲于奔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人生当中宝贵的财富。因为结果是留给别人评价的,而过程是留给自己独享的。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中国从过去未能取得申奥资格,到成功举办奥运会深受各国赞扬;从渴望一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到现在金牌不计其数。中国不再是以前的中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当今的中国国力增强,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不必揪心奥运会上得到金牌的数量,我们更应该享受参与的过程,表现出大国应有的风范。
而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既要树立长远目标,努力拼搏,不给青春留遗憾;也要有魄力做到不执着于目标,感受成长中的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本则材料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关于目标与方向的讨论,意思是人应该有一定的目标,有一定的人生追求,或是有梦想有理想,否则就可能因没有目标方向而误入歧途。这一层肯定了目标的积极意义。第二层把“一切皆有目标”认定为是人生最大的悲剧,过分关注目标,人生就会变得功利化,过分急功近利,而忽视了人生过程中的美好。这是对唯目标论观点的否定。因此,这一层想表达的观点主要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一切皆目标,最根本的幸福是一切皆过程”。
对此,写作过程中应当对目标与过程进行思辨性讨论。首先可以肯定目标的重要性:天道酬勤,只要全心付出,有时候结果就不会令你失望,因此目标对于人生成长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某些“唯目标论”的极端行为展开批判,并指出过程也同样重要:但我们决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比如学习中直接给你一百分,而不需你学习,这个一百分有意义吗?此外,当我们一心想达到某个目标时,反而有可能因为承受太多压力而失利。所以,放下包袱,享受过程,有时候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立意:
1.目标明确容易成就人生。
2.明确目标,勇往直前。
3.享受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14~16.【答案】(1)第一空,语境说的是新疆棉区良好的自然条件,且“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应用“得天独厚”。第二空,语境指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重要,应用“举重若轻”。第三空,语境指“强迫劳动”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应用“子虚乌有”。第四空,语境指谎言不用理睬也会自动破灭,应用“不攻自破”。
(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①句式杂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句式杂糅,“根据”“显示”删去其中一个。②搭配不当。“发生概率较轻”搭配不当,改为“发生概率较低”。
(3)比喻的构成应写明本体、喻体,本句是将“新疆棉”比成“云朵”,本体是“新疆棉”,喻体是“云朵”。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一般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本句比喻的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新疆棉的洁白。排比的构成,要与出几句话的内容与关系。本句以“她以……她以……她以……”三个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其效果一般是增强语势,使内容丰富。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流畅感人。本题中排比句主要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起到增强语势,强化赞美之情的效果。
答案:
(1)得天独厚 子虚乌有(无中生有、无稽之谈) 不攻自破
(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3)“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是比喻句,将“新疆棉”比成“云朵”,二者在色彩和形状上相似,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疆棉的洁白与柔软。“她以……她以……她以……”是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带来富裕、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达了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最后明确表达效果。
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第16页,共18页
第17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