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4 08:3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题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效古秋夜长
钱起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到嗅觉、由长空到大地渲染了一种寒凉萧瑟的秋日氛围。
B. 三四两句暗示寒女纺织之艰辛,身世之孤苦,为人织布却身心俱寒的凄凉。
C. 七八两句描写一位富家少妇,住在锦幕云屏的家中与寒女形成了鲜明对比。
D. “白玉窗中”人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
16. “檐前碧云静如水”与“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两处“云”一静一动,在表达感情上各得其妙。请分别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晓箭: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借指拂晓。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更声报晓,作者揽镜自照,一种迟暮之感油然而生。
B.颔联“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紧扣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使人如临其境。
C.全诗一韵到底,平仄相间,诗中“颜”“山”“闲”“关”都押同一个韵,读来感觉音韵和谐,极具音乐美感。
D.王维以袁安自比,表达了对袁安清高风骨的赞美,和自己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信念。
16.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回忆胡居士的。(6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最高楼·咏梅
陈亮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①。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②。树不着唐昌宫里玩③。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④。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释】①辟寒钿∶魏明帝时,有人献嗽金鸟,鸟不怕寒,常吐金屑如粟,宫人争以鸟所吐金为钗铒,称之为“辟寒金”。②唐明皇曾带杨贵妃在沉香亭上看牡丹花。③长安安禁坊唐昌观有玉蕊,每当花开时观者甚众。④“铅华”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写洛神的句子“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蛾眉”句引用了唐代张祜写虢国夫人的诗句“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个“透”字传递出春色忽然转浓,百花吐艳的信息,而梅花“香早暗偷传”,写出了梅花开于早春的特色。
B.诗歌描绘了梅的紫檀色的枝干,以及它金黄色的须蕊,这些外貌的描写突出了梅花高贵的品质。
C.“更朝朝”三句反用陈后主的诗句“琼树朝朝新”之意,诗人认为琼树虽华贵,却比不上梅花。
D.虽然眼前的梅花像洛神和虢国夫人一样都具有天然的美,但并不为更多的人欣赏,在对比中表达了对梅花的怜悯。
15.梅花是历代文人喜爱歌咏的对象。这首词是怎么歌咏梅花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兴①
陆游
小雨迎藜杖,微风入葛巾。
宁甘结袜②系,不作拜车尘③。
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
家山又初夏,好在不赀身。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被罢官多年的晚年时期。②结袜:《史记·张释之传》记载:“王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王生:处士,谓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③拜车尘:《晋书·潘岳传》记载:“岳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藜杖”“葛巾”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竹杖芒鞋”“蓑”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相同。
B.诗歌以自叙的口吻,述说诗人在微风细雨之中,身背药囊,四处为乡邻施药、治病的情景。
C.“忘机鸟雀驯”借写山间与世无争的鸟雀明确表达诗人即便去官多年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
D.“初夏”写诗人给百姓看病的季节,但诗人认为自己不是高贵的人,所以并不害怕天气热。
15.作为诗歌“诗眼”的第二联,除了使用典故,还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诗人对人生怎样的深刻理解?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词人在建炎三年(1129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今昔而作。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写词人在端午节高咏《楚辞》,既有对屈原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 词人由眼前的榴花联想到昔时鲜红的舞裙,突出了昔日宴饮的热闹与词人的意气风发。
C. 上阕末句“满帘风”衬托出客人不知亡国恨而一味高歌的快意,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愤。
D. “试浇桥下水”与苏轼“一尊还酹江月”句,写了相同的行为,但寄寓的情感却不相同。
16. 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词人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桐庐①
查慎行
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
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②间。
雨蓑烟笠严陵③近,惭愧清流照容颜。
【注】①本诗是查慎行于康熙二十二年自家乡赴江西幕府途经桐庐时所作。②碓床:靠水力来舂米的器具。③严陵,指严子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征召,曾于此隐居垂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交代诗人的行踪,又写出诗人看到与故乡迥然不同的风光景物时的惊讶之情。
B.颔联写桐庐县城,三面以山作为城墙且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县城给作者以新奇之感。
C.尾联即景抒怀,诗人看到清流中苍老的容颜,不禁发出功业无成、愧对名士的感慨。
D.本诗运思周密,结构严谨,以“乍惊”领起,以“惭愧”收束,一起一收,脉络清晰。
15.本诗颈联刻画工细,请简要分析其写景技巧。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还郊
王勃
闲情兼嘿语①,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②侵岸水,鸟路③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④,花树满春田。
【注】①嘿语:沉默。“嘿”通“默”。②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③鸟路:鸟道,高山小径。④平子赋: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得志。著有《归田赋》,后喻精美文章,或咏归隐及哀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同道合者,希望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B.颔联紧扣“春日”着笔,观察细致,比喻形象,既有色彩的描写,又有事物形状的描摹。
C.颈联“侵”“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D.颔联和颈联,情景交融,设想灵巧,描绘出一幅草绿树青、鱼床临岸、鸟儿高飞的春光图。
1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听雨①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考取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写年少时的听雨场景,传达出欢乐情怀。
B.“客舟”及“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写出了壮年听雨的悲凉心境。
C.“而今听雨僧庐下”,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都已成过去,词人看破一切,心境淡然超脱。
D.“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词人“听雨”的一生。
15.本词体现出词人高超的写作技巧,请简要赏析全词的表现手法。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峨:大山上的小山。②西凉簿:谢艾,西凉名将,儒生出身,曾任主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参加了黄茅冈举行的一次习射会猎,狩猎场面相当气派。
B.诗人从狩猎全景中选取两个最为英武的场面,着重加以描写。
C.归来时,苍翠的山峰烟雾缭绕,漫天的红叶暗示着猎物丰硕。
D.整首诗感情激昂,气势飞动,对仗工整,遣词用字尤见功力。
16. 苏轼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与本诗接近,词的下片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几句,与本诗尾联互相阐发,请分析这几句和本诗尾联在手法和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注】①这组绝句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其时安史之乱进入第六个年头。②糁(sǎn):米粒,这里意为散落。③雉:一种鸟,俗称“野鸡”。④凫:一种水鸟,俗称“野鸭”。
1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一改《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意境恬静优美,语言华丽工整,整首诗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B.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使全句活了起来。
C.诗歌末句中的“傍”字写出了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使整个画面宁静、温馨。
D.该诗虽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但诗中不见客愁,更多流露出作者对初夏景物的喜爱之情。
14.诗人是如何描绘初夏美妙的自然景色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效古秋夜长
钱起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到嗅觉、由长空到大地渲染了一种寒凉萧瑟的秋日氛围。
B. 三四两句暗示寒女纺织之艰辛,身世之孤苦,为人织布却身心俱寒的凄凉。
C. 七八两句描写一位富家少妇,住在锦幕云屏的家中与寒女形成了鲜明对比。
D. “白玉窗中”人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
16. “檐前碧云静如水”与“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两处“云”一静一动,在表达感情上各得其妙。请分别赏析。(6分)
15. 【答案】D
【考查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析】(“应”是希望,是呼吁,说明现实中“白玉窗中”的人没有去可怜同情寒女无衣。反推白玉窗中的人不是作者自指,而是上文中的富贵少妇。从“白玉”二字亦可佐证。)
16. 【答案】“碧云静”①实写户外的风平云静(1分)。②运用了反衬手法(1分),以云之静,反衬女子一夜未眠汹涌澎湃的自伤之情、思念之情(1分)。
“生曾云”①实写泰山云蒸霞蔚,壮阔宏伟之景(1分)。②以升腾的层云衬托作者开阔的胸襟,无畏的雄心(1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1分)
【考查点】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
【解析】碧云静,抓住景物特点,及所用手法,深层次感悟静在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生曾云,抓住泰山云气象万千的特点。写出衬托手法及作用就可得满分。出该题目的是想回扣课本。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晓箭: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借指拂晓。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更声报晓,作者揽镜自照,一种迟暮之感油然而生。
B.颔联“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紧扣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使人如临其境。
C.全诗一韵到底,平仄相间,诗中“颜”“山”“闲”“关”都押同一个韵,读来感觉音韵和谐,极具音乐美感。
D.王维以袁安自比,表达了对袁安清高风骨的赞美,和自己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信念。
16.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回忆胡居士的。(6 分)
【答案】15. D
解析:尾联借用袁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胡居士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他雪天生活的关切。
①借景抒情。前六句写诗人独居山中,见雪满山,营造寂静清幽的氛围,引出尾联对友人的忆念之情;②用典,想象。尾联借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高卧,赞美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最高楼·咏梅
陈亮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①。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②。树不着唐昌宫里玩③。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④。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释】①辟寒钿∶魏明帝时,有人献嗽金鸟,鸟不怕寒,常吐金屑如粟,宫人争以鸟所吐金为钗铒,称之为“辟寒金”。②唐明皇曾带杨贵妃在沉香亭上看牡丹花。③长安安禁坊唐昌观有玉蕊,每当花开时观者甚众。④“铅华”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写洛神的句子“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蛾眉”句引用了唐代张祜写虢国夫人的诗句“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个“透”字传递出春色忽然转浓,百花吐艳的信息,而梅花“香早暗偷传”,写出了梅花开于早春的特色。
B.诗歌描绘了梅的紫檀色的枝干,以及它金黄色的须蕊,这些外貌的描写突出了梅花高贵的品质。
C.“更朝朝”三句反用陈后主的诗句“琼树朝朝新”之意,诗人认为琼树虽华贵,却比不上梅花。
D.虽然眼前的梅花像洛神和虢国夫人一样都具有天然的美,但并不为更多的人欣赏,在对比中表达了对梅花的怜悯。
15.梅花是历代文人喜爱歌咏的对象。这首词是怎么歌咏梅花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3分) D (“表达了对梅花的怜悯”错,诗人说“堪怜”意指“值得怜爱”,而不是“令人怜悯”)
15.(6分)
①直接描写。“香早暗偷传”写梅之味,“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写梅之色、形。②侧面烘托。用“深院落”的环境侧面烘托梅花的“斗清妍”。③运用比喻。以传说中的美好事物来比喻梅花的形象。④用典。引用洛神和虢国夫人等典故来强化梅花的美好。⑤运用衬托。用牡丹、玉蕊、琼枝等意象衬托梅花的美。(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第一点2分,第二点“用典”“想象”各1分,结合诗句赏析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兴①
陆游
小雨迎藜杖,微风入葛巾。
宁甘结袜②系,不作拜车尘③。
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
家山又初夏,好在不赀身。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被罢官多年的晚年时期。②结袜:《史记·张释之传》记载:“王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王生:处士,谓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③拜车尘:《晋书·潘岳传》记载:“岳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藜杖”“葛巾”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竹杖芒鞋”“蓑”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相同。
B.诗歌以自叙的口吻,述说诗人在微风细雨之中,身背药囊,四处为乡邻施药、治病的情景。
C.“忘机鸟雀驯”借写山间与世无争的鸟雀明确表达诗人即便去官多年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
D.“初夏”写诗人给百姓看病的季节,但诗人认为自己不是高贵的人,所以并不害怕天气热。
15.作为诗歌“诗眼”的第二联,除了使用典故,还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诗人对人生怎样的深刻理解?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C
15.①对比的手法。(1分)用张释之为王生结袜和潘岳谄媚高官对比,表达了诗人宁愿像张释之礼待王生那样为乡邻做些有益的事情,也不学习潘岳之流趋炎附会权贵。(1分)②表达出诗人归隐山林、厌恶官场、保持高洁品格的情感。(2分)③人的一生,要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高尚的情怀、人生的追求,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了人生的价值。(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词人在建炎三年(1129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今昔而作。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写词人在端午节高咏《楚辞》,既有对屈原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 词人由眼前的榴花联想到昔时鲜红的舞裙,突出了昔日宴饮的热闹与词人的意气风发。
C. 上阕末句“满帘风”衬托出客人不知亡国恨而一味高歌的快意,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愤。
D. “试浇桥下水”与苏轼“一尊还酹江月”句,写了相同的行为,但寄寓的情感却不相同。
16. 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词人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直抒胸臆,“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写出词人心忧万事却孑然一身、垂垂老矣的境况,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②借景抒情,“戎葵凝策”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自己落魄处境的自嘲;③用典抒情,“湘中”用屈原典故,词人用酒凭吊屈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高歌”的是词人自己,不是客人;“无人知此意”是没有人理解自己,而不是“客人不知亡国恨”。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写出词人心忧万事却孑然一身、垂垂老矣的境况,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
“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表达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也暗含对自己落魄处境的自嘲;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桐庐①
查慎行
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
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②间。
雨蓑烟笠严陵③近,惭愧清流照容颜。
【注】①本诗是查慎行于康熙二十二年自家乡赴江西幕府途经桐庐时所作。②碓床:靠水力来舂米的器具。③严陵,指严子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征召,曾于此隐居垂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交代诗人的行踪,又写出诗人看到与故乡迥然不同的风光景物时的惊讶之情。
B.颔联写桐庐县城,三面以山作为城墙且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县城给作者以新奇之感。
C.尾联即景抒怀,诗人看到清流中苍老的容颜,不禁发出功业无成、愧对名士的感慨。
D.本诗运思周密,结构严谨,以“乍惊”领起,以“惭愧”收束,一起一收,脉络清晰。
15.本诗颈联刻画工细,请简要分析其写景技巧。
【答案】:14.C
15.①运用叠词。“依依”状帆影,“汩汩”摹水声,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之美。②视听结合。诗句描绘了如燃的枫林、隐约的帆影以及汩汩的水声,景色明丽,画面立体。③远近结合。远处帆影缓缓移动,近处山溪汩汩欢唱,观察角度多变,诗歌意境开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
C.“苍老”“功业无成”的说法没有根据。诗人惭愧的是自己外出求禄,未能免俗。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依依”,状帆影轻柔貌,“汩汩”摹水流的声音,叠词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言
的韵律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远处的枫林、隐约轻柔的帆影,这些为视觉描写;汩汩的水声为听觉描写,诗句视听结合,呈现的景色红白相间,明丽动人,画面充满立体感。
远处帆影缓缓在江面移动,近处山溪在碓床间汩汩欢唱,诗句远近结合,观察角度多变,由江面到山间,诗歌意境开阔,引人想象。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还郊
王勃
闲情兼嘿语①,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②侵岸水,鸟路③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④,花树满春田。
【注】①嘿语:沉默。“嘿”通“默”。②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③鸟路:鸟道,高山小径。④平子赋: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得志。著有《归田赋》,后喻精美文章,或咏归隐及哀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同道合者,希望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B.颔联紧扣“春日”着笔,观察细致,比喻形象,既有色彩的描写,又有事物形状的描摹。
C.颈联“侵”“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D.颔联和颈联,情景交融,设想灵巧,描绘出一幅草绿树青、鱼床临岸、鸟儿高飞的春光图。
1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C
15.第一问:①尾联与开头照应,构成首尾呼应;②“还题平子赋”使用用典的手法。③尾联中“花树满春田”以景作结,借景抒情。
第二问:诗人在尾联使用了张衡《归田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得志,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尾联中“花树满春田”以春天田野里春色正浓,满树繁花的景色结束整首诗,表达自己对田园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愿望。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C.“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意思是供鱼栖息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颈联用动感极强的词“侵”“入”来形容鱼床和鸟路的情态,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运用的表达技巧:
首先,诗歌的首联“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中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正好尾联的归隐田园的愿望与此处“寄情山水”的希望相呼应,构成首尾呼应。
其次,结合注释④“平子赋: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得志。著有《归田赋》,后喻精美文章,或咏归隐及哀愁”,可知此联运用东汉张衡的典故,暗寓诗人想要回归田园的愿望。
最后,尾联的对句“花树满春田”意思是“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这是以景作结,借景抒情,借助满眼正浓的春色来表达归隐的愿望。
诗人的思想感情:
尾联“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意思是:“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诗人运用东汉张衡的典故,自己能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表达自己不得志,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
尾联的对句“花树满春田”意思是“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这是以景作结,借景抒情,一方面表达自己对田园景色的喜爱之情,一方面这里借助满眼的正浓的春色喜爱来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
总之,尾句既抒发了悠闲的心情,也透露了失志的烦闷。闲兴中有沉思,颂春中含愁绪,以景衬情,含蕴婉曲。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听雨①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考取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写年少时的听雨场景,传达出欢乐情怀。
B.“客舟”及“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写出了壮年听雨的悲凉心境。
C.“而今听雨僧庐下”,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都已成过去,词人看破一切,心境淡然超脱。
D.“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词人“听雨”的一生。
15.本词体现出词人高超的写作技巧,请简要赏析全词的表现手法。
【答案】:14.C
15.①运用对比(衬托),年少时的欢快青春,对比(反衬)亡国后处境的凄凉;
②虚实结合,上片的年少听雨与壮年听雨都是回忆中的场景,是虚笔;下片则是写当下眼前的雨水滴落在台阶上,是实笔,感情蕴藏深厚;
③融情于景,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将一生的悲欢离合渗透、融汇其中。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词人看破一切,心境淡然超脱”错,这首词写词人一生的遭遇,最后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已是到达痛苦的顶点,词人并未获得解脱。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歌楼”、“红烛”、“罗帐”等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而今听雨”的画面,则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亡国后处境之萧索,心境之
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中“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是回忆
的情景,为虚写。下片中“而今听雨僧庐下……”为眼前之景,是实写。虚实结合,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
最后,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为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下的三个“听雨”场景,融情于景,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峨:大山上的小山。②西凉簿:谢艾,西凉名将,儒生出身,曾任主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参加了黄茅冈举行的一次习射会猎,狩猎场面相当气派。
B.诗人从狩猎全景中选取两个最为英武的场面,着重加以描写。
C.归来时,苍翠的山峰烟雾缭绕,漫天的红叶暗示着猎物丰硕。
D.整首诗感情激昂,气势飞动,对仗工整,遣词用字尤见功力。
16. 苏轼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与本诗接近,词的下片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几句,与本诗尾联互相阐发,请分析这几句和本诗尾联在手法和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答案】15. C “漫天的红叶暗示着猎物丰硕”错误。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经过紧张的围猎,诗人现在一身轻快,不由回过头去眺望方才鏖战之处,但见常山白云缭绕,远远望去,恰似在不断吐出云气。俯视自己,一路归来,火红的枫叶已落满了征衣。
16. 都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一个以冯唐自比,一个以谢艾自许,倾吐怀抱,表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表达了想要报国的迫切之情。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注】①这组绝句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其时安史之乱进入第六个年头。②糁(sǎn):米粒,这里意为散落。③雉:一种鸟,俗称“野鸡”。④凫:一种水鸟,俗称“野鸭”。
1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一改《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意境恬静优美,语言华丽工整,整首诗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B.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使全句活了起来。
C.诗歌末句中的“傍”字写出了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使整个画面宁静、温馨。
D.该诗虽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但诗中不见客愁,更多流露出作者对初夏景物的喜爱之情。
14.诗人是如何描绘初夏美妙的自然景色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3.A14.①选取典型的初夏意象“杨花”“荷叶”等,一句一景一画面,营造出初夏恬静优美的意境。
②诗歌一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散落在小径上的杨花比作白毡,把点缀在溪水中的片片荷叶比作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生动贴切富有形象感,描绘出清新明丽的初夏景色。
③诗歌三四句运用白描手法,幼雉于笋根间隐伏,幼凫依母而眠,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宁静闲适又饱含趣味的初夏图景。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语言华丽工整”不恰当,本诗语言通俗生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