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课题 3《短诗五首》 节次 第2-1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1.【基础过关】 (1)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拼音写汉字。 《断章》是一首体小意丰、耐人寻味的哲理诗。诗歌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搭设了一架“天堑变通途”的飞桥,在其逻jí___①___结构的关联之下,意象的单薄骨架立即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yínɡ___②___与丰富,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全诗一共四句,每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事态意象:“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zhuāng shì__③____了别人的梦”。如此平常的现象,却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巧妙地做到了诗情与哲理的高度qì hé__④____。 请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霜 风 呼 呼 的 吹 着 月 光 明 明 的 照 着 明 月 装 饰 了 你 的 窗 子 你 装 饰 了 别 人 的 梦 参考答案: (1)辑;盈;装饰;契合。 (2)霜 风/ 呼 呼 的/ 吹 着 月 光 /明 明 的 /照 着。 明 月/ 装 饰 了 /你 的 窗 子 你 /装 饰 了 /别 人 的 梦 设计意图:考查正确书写字词,通过朗读标记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2.【朗读交流】 在朗读沈伊默的《月夜》时,小深和小圳有不同的理解。 小深:在朗读《月夜》时,我认为“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中的“呼呼的”“明明的”需要重读,因为,这两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孤独冷清的意境。 小圳:我和小深的感受不同。我认为“霜风呼呼的吹着”,“呼呼的”看似是冷,但却更能感受到一种生机;“月光明明的照着”,“明明的”修饰月光,让读者感受到夜晚不是孤独,而是明亮的。 “我”:通读整首诗,我赞同 ① 的观点。因为 ② 。 因此,这首诗歌的最后两句更应该以 ③ 的语气来朗读。 参考答案: ①小圳。 ②“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依靠”中的“并排立着”“没有依靠”,并无孤独之感,反而表达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 ③昂扬地、向往自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独特的感情基调和意蕴。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3.【意象探究】 意象是指寄托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学习诗歌,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链接:《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正是“五四运动”前夕。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象诗句分析意象 霜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雁门太守行》李贺①霜风呼呼的吹着。 ——沈伊默《月夜》看似是冷,但却更能感受到一种生机。 月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李商隐②月光明明的照着。 ——沈伊默《月夜》③
参考答案: ①凄冷,意境苍凉,格调悲壮。 ②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③“明明”为萧瑟的夜晚增添一抹亮色,给人一种风云激荡、生机盎然的昂扬气象。 设计意图:通过古今诗歌中的意象探究,把握诗歌意象寄托的情感。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1.戴望舒不远万里行了六个小时的路,就为了来到墓前送一束红山茶花。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在萧红的墓前说些什么?请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写出你会对萧红说的话。(100字左右) 链接材料一: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链接材料二:萧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参考答案: 略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诗歌背景补白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2.【感受韵律】 《短诗五首》五首现代诗歌,短小而意蕴深刻。有人说,从旧体诗到新体诗的转变,似乎对平仄、押韵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了,但新体诗仍应讲究韵律节奏,请结合五首诗歌,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A.偶句押韵。 B.押“ai”韵,“来”“海”。 C.句式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整齐。 D.“所有……是……”“所有……无非是……”“整片……是……”句式整齐。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体会现代诗“新中有旧”的特点。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课题 3.《短诗五首》 节次 第2-2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1.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萧红墓畔口占》,口占指 ,描述了作者去萧红的墓前凭吊,寄托了作者 。 (2)《断章》中,诗人通过“ ”“ ”“ ”“ ”“ ”“ ”这几个意象,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风雨吟》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 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像 。 参考答案: 即兴作诗,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对已故作家萧红的怀念之情。 (2)桥上,风景,楼上,明月,窗子,梦 (3)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2.《断章》是一首体小意丰、耐人寻味的哲理诗。名为“断章”,是因为这4行诗“本身已经可以独立,所以未足成较长的一首诗”。请结合诗歌内容,概括诗歌描绘了哪两个小画面?并谈一下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哲思? 参考答案: 第一个画面,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桥上的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的梦。 通过主客体流转,富有意趣表达了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辩证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3.阅读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A.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B.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C.社会的政治风雨。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象。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请朗读聂鲁达的《统一》,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谈一谈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参考答案: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看似不合常理,细思深有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作者消解了差异性,回归同一性的本质思考。 设计意图:借助旁批,思考诗歌中的哲理。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课本P9旁批。
2.请阅读两首诗歌,分析两首诗歌中的“舵手”的内涵。 (一)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二) 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 你用手中的橹桨 荡出南湖上潋滟的波光 一只红船从此带着希望和力量 迎着朝阳 劈涛斩浪 向着波澜壮阔的大海航行 穿过暗夜凶险 穿过岁月风沙 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沉沉苍穹 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 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 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 你是伟大的舵手啊 豪迈的远航路上 勇气和智慧之帆高高飘扬 参考答案: (一)中的“舵手”象征着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因为“年轻”,在茫茫大海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 (二)中的“舵手”指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披荆斩棘,从黑暗驶向光明。赞颂了中国共产党的勇气、智慧、伟大。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对比阅读,引导同学们思考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