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2022-2023学年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0分)
“可上九天揽月”,“嫦娥五号”探测器克服重重困难着陆月球表面,成功在月球表面挖土采样。下列关于月球表面环境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月球“白天”天空漆黑,可同时看到太阳和群星
②月球表面温差大,风化强烈,月壤深厚
③月球表面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地球
④月球上的一个昼夜长度约27天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读图,完成2~3题。
鹦鹉螺( )
①出现在早古生代
②出现在中生代
③属于无脊椎动物
④属于脊椎动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鹦鹉螺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其( )
①特殊的生存环境
②特殊的生物属性
③出现的时期早
④外形与习性稳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读图,完成4~5题。
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 温度:A>B>C>D
C.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 气压:D>A>B>C
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B表示的可能是( )
①白天的谷地
②白天的山顶
③夜晚的谷地
④夜晚的山顶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天文日照时数是指如果一个地方一直都是晴天,太阳照射地面的时数,也就是实际日照时数的上限。实际日照时数与天文日照时数的比值,就是日照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方晴天的发生率。①为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②为北京实际日照时数、③为北京天文日照时数、④为雷克雅未克天文日照时数。结合图完成6~7题。
下列关于北京和雷克雅未克日照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北京天文日照时数季节变化比雷克雅未克小
B. 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各月均少于北京
C. 雷克雅未克夏季日照率低于北京
D. 北京日照率夏季高于冬季
雷克雅未克天文日照时数季节变化幅度较北京大的原因是( )
A. 雷克雅未克全年昼长大于夜长
B. 雷克雅未克夏季比北京晴天多
C. 雷克雅未克纬度高,夏季昼长于北京,冬季昼短于北京
D. 雷克雅未克有极昼极夜现象
2020年4月22日,初次出征南极的“雪龙2”号驶入中国极地考察基地码头。经历五个多月的风雪交加与斩浪破冰,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各项预定任务,顺利返航。如图为“雪龙2”号去程路线图(深圳一中山站)。据此完成8~9题。
“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 深圳沿海 B. 赤道海域 C. 霍巴特港 D. 中山站沿海
从深圳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雪龙2”号吃水深度的变化大致是( )
A. 变深 B. 变浅 C. 先变深后变浅 D. 先变浅后变深
读表,回答10~11题。
气候类型 1月气温(摄氏度) 7月气温(摄氏度) 7月降水量(mm) 全球降水量(mm)
甲 -4 25 213 595
乙 5 18 82 750
丙 20 25 581 1860
丁 30 7 367 900
关于表中四种气候类型的正确叙述是( )
A. 甲降水季节变化小 B. 乙终年温和湿润
C. 丙分布在大陆西岸 D. 丁雨热同期
表中既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又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16年入冬以来,华北地区雾霾频繁,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雾霾天气时( )
A. ①增强 B. ②不变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关于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 )
A. 在古登堡界面S波完全消失
B. P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传播,且速度较慢
C. 在莫霍界面,P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D. S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8.0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知道阳光带给我的,不止于明净与和煦。你看山巅云海翻腾、檐下细雨纷飞、窗前风铃摇曳,是画,是歌,是乐……这让我想起五年前我自驾游途径宁夏中卫市,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停下了脚步,超过3000个足球场面积的西北最大光伏产业园第一次给了我无与伦比的震撼。光伏板整齐排列的“蓝色大海”一望无际,丰足的太阳资源把蛮荒大漠变成了富庶宝盆。从烈日灼灼到电流涌动,这就是沙漠里与众不同的勃勃生机……暖阳下,万物生。”(文段选自文学作品《生活在暖阳下》,有删减)
(1)分析中卫市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2)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意义。
如图为热力环流“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至⑤,气压最高的是 ______ ,气压最低的是 ______ 。
(2)A、B、④、⑤气压由高到低排序顺序是 ______ ,A、B、④、⑤气温由高到低排序顺序是 ______ 。
(3)该热力环流运动呈 ______ (填“顺”或“逆”)时针。
(4)若近地面A、B两地易形成降水的是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o
(5)近地面A、B两地相比较日温差较大是 ______ 。原因是白天 ______ 夜晚 ______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坎儿井作为我国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或灌溉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坎儿井位于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主要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图a示意我国新疆地区;图b示意塔里木盆地沙丘景观;图c示意坎儿井剖面结构。
(1)图b中沙丘为 ______形沙丘,多分布在 ______(干旱或湿润)地区,有植被生长的那一侧为 ______(背或迎)风坡。
(2)坎儿井集中区的主要地貌名称是 ______,是由 ______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3)坎儿井暗渠输水属于水循环的 ______环节,明渠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 ______。与明渠输水相比,暗渠输水可减少 ______;暗渠输水不能直接用于灌溉,而明渠输水可以 ______,利于作物生长。
(4)根据坎儿井补给水源判断,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______季。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解:由于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则没有大气的散射作用,因此月球“白天”天空漆黑,可同时看到太阳和群星,①正确。
由于自转周期长,没有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差大,则物理风化强烈,因此月壤(风化物)深厚,②正确。
由于地球自转且周期较短,因此在月球表面不是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地球,③错误。
月球自转周期是 1. 天,但是月球上的一个昼夜为 2. 天,④错误。
故选: C 。
月球环境具有高真空、强辐射、弱重力、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本题考查地月系的组成及运动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3.【答案】B、B
【解析】
2. 【分析】
鹦鹉螺早在距今 5 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就出现,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生物演化的规律和鹦鹉螺的特点。
【解答】
解: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③正确,④错误。
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和笔石等,①正确,②错误。
故选: B 。
3. 【分析】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在早古生代就出现了,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历史系统性地编年的时间单位及由长到短的排序,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解答】
解:鹦鹉螺出现在早古生代,当时它们分布在全球各大海域,是最早出现的海洋动物之一。鹦鹉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身体的变化极小,与现在的模样相比,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稳定性)。现存的鹦鹉螺种类仅有 3 种,它们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种类,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的重要依据,所以有着“活化石”的称号。综上分析,③④正确,①②错误。
故选: B 。
4~5.【答案】A、B
【解析】
4. 【分析】
引起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根据“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原理分析问题;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垂直方向上气压分布的基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水平方向上的气流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
本题以图为背景,考查了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读图并调用课本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解答】
解: A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故正确;
B 、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 AB 大于 CD ; B 大气上升故为高温, A 下沉故为低温,故 B 大于 A ;而根据温度垂直递减率得知, C 大于 D .故综合得知,气温 B > A > C > D ,故不符合题意;
C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故不符合题意;
D 、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 AB 大于 CD ;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故 A 大于 B , C 大于 D ,故综合得知 A > B > C > D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
5. 【分析】
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而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有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而图中③为大气上升,则温度高。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理解即可,属于基础题。
【解答】
解: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空气受热上升,故①错,②对;
夜晚,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坡面的空气迅速变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地,最终导致谷底空气抬升。故③对,④错。
故选: B 。
6~7.【答案】D、C
【解析】
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天文日照时数是指如果一个地方一直都是晴天,太阳照射地面的时数,也就是实际日照时数的上限.
本题关键是读图,把北京与雷克雅未克两者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据图判断北京天文日照时数 250 ~ 550 小时,雷克雅未克天文日照时数 80 ~ 650 小时,北京天文日照时数季节变化比雷克雅未克小得多;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 20 ~ 200 小时各月均少于北京实际日照时数 180 ~ 280 小时;根据日照率就是实际日照时数与天文日照时数的比值判断雷克雅未克夏季日照率低于北京;北京夏季实际日照时数与天文日照时数差距大于冬季,即日照率夏季低于冬季,故 D 选项不正确。
故选: D 。
7. 【分析】
日照时数是指太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线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的条件下,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小时.
日照百分比是指:某时段内实际日照时数与该地理论上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影响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比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 、日照的时数与海拔高低有关 2 、日照的时数与天气有关 3 、日照的时数与昼夜长短有关 4 、日照的时数与污染有关.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幅度.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解答】
解:雷克雅未克纬度较北京高,夏季昼长比北京长,冬季昼长比北京短,天文日照时数季节变化幅度较北京大。
故选: C 。
8~9.【答案】B、C
【解析】
8. 【分析】
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大致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海水温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解答】
解:根据图片,四片海域中,赤道附近海域纬度最低,全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海水温度最高, B 正确, A 、 C 、 D 错误。
故选: B 。
9. 【分析】
吃水深度,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不同船舶有不同的吃水深度。而同 - 船舶亦根据不同的载重量及所处水域的盐度,而吃水深度有所不同。吃水深度跟密度有关。盐度越高,密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浅。
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解答】
解:科考船的吃水深度受海水密度的影响,海水密度越大,吃水越浅。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从深圳至中山站航行过程中,纬度先降低后增加,海水密度先降低后增加,考察船吃水深度先变深后变浅, 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
10~11.【答案】B、C
【解析】
10. 【分析】
图示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是“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和特点,属于基础题,掌握“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方法即可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 、甲是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节变化,不符合题意。
B 、乙最冷月均温在 0-15 ℃之间,各月降水差别不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降水均匀,故正确。
C 、丙是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在亚欧大陆南部和西南部,不符合题意。
D 、丁是地中海气候,雨热异期,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
11. 【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主要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典型的地理事物。
本题难度较大,通过表格数据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解答】
解:丙最冷月也在 15 ℃以上,并且 7 月降水在全年降水中比重大,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既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又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故选: C 。
12~14.【答案】D、A、A
【解析】
12. 【分析】
读图可知,图示①②③④分别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本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且学会读“大气受热过程图”,能说出大气受热的各环节,熟记基础知识。
【解答】
解: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故 D 对, ABC 错。
故选: D 。
13. 【分析】
地球吸收了太阳光后,除去反射会太空的部分,其他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大气的作用,大气能减弱地球热能的反射作用,而且可以存储这些热量,除了辐射,其他形式的热传递都要通过物质,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把热量保存在地表。
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特点。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解答】
解:由题,白天雾霾笼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故选: A 。
14. 【分析】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之中传播,使地面物体产生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液态、气体之中传播,使地面物体产生上下震动。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震波的特点。
【解答】
解:经过古登堡界面时, S 波,即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减慢, A 正确。
P 波,即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B 错误。
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C 错误。
S 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 错误。
故选: A 。
15.【答案】解:(1)读图,中卫市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深处内陆,加上重重山脉、高原的阻挡,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小,晴天多,阴天少.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故答案为:
(1)地处中国内陆,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①为地球提供光照资源;②推动地球大气运动;③推动地球水循环;④通过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⑤参与塑造地表形态;⑥通过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累积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⑦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
【解析】 ( 1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天气情况、地形因素、洋流等。
(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解题关键是熟记太阳能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熟记基础知识,并能根据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16.【答案】④ ⑤ A>B>④>⑤ B>A>⑤>④ 逆 B 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A 白天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夜晚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解析】 解:( 1 )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可知,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读图,五个点中,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①与⑤在同一竖直方向上,①的海拔低,气压高于⑤;③与④在同一竖直方向上,④海拔低,气压高于③;所以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④>① = ② = ③>⑤,判断气压最高的为④,最低的为⑤。
( 2 )据图示信息可知, B 点、③点、④点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上, B 点位于近地面, B 点高空等压面向上弯曲,推断是近地面热空气上升,地表气压下降, B 为低压; A 点、①点、⑤点位于一垂直方向上, A 点高空等压面向下弯曲,判断是近地面冷空气下沉所致,冷空气下沉在地表集聚,形成高压,判断 A 为高压。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可判断 A 、 B 、④、⑤气压由高到低排序顺序是 A > B >④>⑤。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流层中气流每上升 100 米,温度降低 16. ℃,故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判断气温值 B >④, A >⑤,再根据 B 点近地面热空气上升, A 点近地面冷空气下沉,判断气温 B > A ,故四点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为: B > A >⑤>④。
( 3 )图中的热力环流方向:近地面由 A 流向 B ,高空由④地流向⑤地,垂直方向是 A 地下沉, B 地上升,因此热力环流呈逆时针方向。
( 4 ) A 、 B 两地较冷的是 A 地, A 地空气受冷收缩下沉,为高压,受高气压影响,天气晴朗; B 地较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水汽凝结容易形成降水。
( 5 )据上题分析可知, A 地出现晴朗天气, B 出现阴雨天气。白天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夜晚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故答案为:
( 1 )④;⑤。
( 2 ) A > B >④>⑤; B > A >⑤>④。
( 3 )逆。
( 4 ) B ;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 5 ) A ;白天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 1 )读图,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和和气压垂直变化规律判断即可。
( 2 )据 A 、 B 两地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判断 A 地冷空气下沉, B 地热空气气流上升,再根据气流的垂直方向的流动导致气压的变化分析即可。
( 3 )根据上题分析,在图中画出箭头方向可知,该热力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 4 )据( 2 )题的分析, B 地热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
( 5 )据 A 、 B 两地气流的垂直方向运动,判断 A 地天气晴朗,结合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答。
17.【答案】新月 干旱 背 冲积(或洪积)扇 流水堆积 地下径流 陆地内循环 蒸发(或水资源损耗) 提高水温 夏
【解析】 解:( 1 )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新月形沙丘多分布在干旱地区;由图示可知,新月形沙丘形状如新月,故名新月形沙丘。背风坡一侧风力较小,适合植被生长。
( 2 )坎儿井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山前的冲积扇地区;冲积扇是流水堆积形成的,是流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流出山口后由于地势低,流速减缓,泥沙应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 3 )坎儿井暗渠输水属于水循环地下径流环节;该地区位于西北内陆,明渠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该地气候干旱,与明渠输水相比,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明渠有利于接受太阳光照射,提高水温,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 4 )坎儿井的水是地下水,地下水来源于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夏季冰雪融水量最大,也是坎儿井最大水量季。
故答案为:
( 1 )新月;干旱;背
( 2 )冲积(或洪积)扇;流水堆积
( 3 )地下径流;陆地内循环;蒸发(或水资源损耗);提高水温
( 4 )夏
( 1 )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
( 2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 3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 4 )河流的补给方式: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沼泽补给;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本题以坎儿井为材料,涉及新月形沙丘、坎儿井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