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名称 第四单元 课题 13 植树的牧羊人 节次 第1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作业 (必做) 1.请从课后“读读写写”中,选择你觉得比较陌生或难写的字词,用楷体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并在田字格上方标注拼音(不限字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能力,检测学生对汉字拼音的掌握情况。 题目来源:新编
2.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内容。 ①②③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趣;村落都变成废墟;环境恶劣。④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乡景依然如昔,但已萌发了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⑤最后一次相见虽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 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参考答案:① 牧羊人的情况 ② 高原的情况 ③ 初遇牧羊人 ④ 再见牧羊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题目来源:教材试题改编
3. 请根据表格,概括牧羊人的形象。 序号直接描写间接描写1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借环境描写来表现。2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房顶很结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地板……猎枪……炉子上……”“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3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4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倒”“散”“分开”“数”“拣”“挑”“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5第8自然段“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泡了一下”“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6第9自然段“牧羊人让……爬……”“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7第10自然段“停……戳”……讲自己的经历(过去,不放羊),带“我”看橡树林,87岁,等等。 “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除此以外,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给牧羊人定位。
(示例:1.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2.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3.他是普通人。4.他是一个具有无私精神的人。5.他是一个勤劳的人。6.他是一个单纯的人。7.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关键语句,归纳人物性格,理解描写人物的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题目来源:教材
拓展性作业 (选做) 1.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提高默读能力的其中一种方法是勾画关键句。请你快速默读这篇文章,勾画关键句,并说明理由。(提示:可以关注人物描写句、作者情感句、评价句等) (示例:主要勾画描写人物言语的具体语句,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掌握提高默读效率的方法。 题目来源:教参改编
2.请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描写你的老师或者父母。(150字左右) (示例:本题没有标准答案,特别注意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通过环境描写、他人的评价、议论等方式进行间接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练习,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 题目来源:教参改编
3.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请你选择几段文本,尝试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叙述,并比较两种人称叙述的不同特点。(150字左右) (示例:第一人称,真实、情感细腻,但是叙述视角受限制,如有“我”的过度参与,会影响叙述的客观性。第三人称,客观、全知全能,情感不如第一人称细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人称叙述的特点。 题目来源:新编
单元名称 第四单元 课题 13.植树的牧羊人 节次 第2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作业 (必做) 1.选择“读读写写”中的五个词组成一句话或多句话,表达赞美的情感。同样再用这五个词组成一句或多句话,表达批评不满的情感。 (示例:本题没有标准答案,注意词语的选择成句后的逻辑性,注意句子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组词成句的训练,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题目来源:新编
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参考答案:D) 设计意图:通过比喻修辞的辨析,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题目来源:新编
3. 文章的主旨可以通过议论性的句子来体现,议论性的句子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请找出一些具有议论性的句子。 (示例:文章开头结尾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议论性句子,提升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题目来源:新编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者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的人是谁”的约稿而成。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卢旺斯删去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根据以上内容,请你推测《植树的牧羊人》属于哪一种文学体裁,并说出原因。 (示例:小说。因为小说是虚构的,资料信息“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以推断这不是真实的故事,而又不具有戏剧、诗歌的特点,因此推断为小说。)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推断文体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文体的特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题目来源:新编
拓展性作业 (选做) 1.请分析以下句子的共同点,并选择其中一到两句进行赏析。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3)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示例:这几个句子都是比喻句,前两句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也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第三、四两句写景,前者是写远景,比喻生动,后者是写近景,用新奇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而且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风景的神韵。赏析可以从修辞、句子内容、表达情感等角度赏析。例如,第一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狂风穿过破房子的声音比作饥饿野兽的声音,生动形象写出了狂风的大,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山地环境的恶劣,也为后文见到牧羊人做铺垫,通过环境描写烘托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提升学生句子赏析的能力,加强对修辞句的理解。 题目来源:教材改编
2.《植树的牧羊人》是作者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的人是谁”的约稿而成。请根据这个专题写一篇“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的人是谁”的作文提纲。 (示例:作文提纲应该包含写作的选材、立意,基本的段落结构等)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作文的练习,提升学生书写作文提纲的能力。 题目来源:材料
3.“种植”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课文中牧羊人“种植树木”“种植绿色”。由此思考,我们还可以“种植”什么?请补充完“种植 ”的题目,再完成“种植 的人”这个题目,并分析两个题目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示例:种植希望,种植梦想,种植快乐,从具象走向抽象;种植快乐的人,种植希望的人,种植未来的人……“种植 ”这是一个动宾短语,强调动作“种植”以及宾语,主要是写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写他人,但是要有我的参与;而“种植 __的人”是偏正短语,重点在于人,写作时要重点写人,故事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 设计意图:抓住文章关键词,训练学生写作审题、选材立意的能力。 题目来源: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