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习诊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习诊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0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4 11: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芦台镇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习诊断
语文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第Ⅰ卷(共 39 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6 小题,共 39 分(1-9 题每小题 2 分,共 18 分,10-16 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基础知识(18 分,每小题 2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井陉.(xíng) 重创.(chuàng) 祈.(qǐ)福 冉.(r n)冉升起
B.接载.(zǎi) 寒噤.(jìn) 内疚.(jiù) 开花结.果(jiē)
C.复辟.(pì) 包扎.(zhā) 便笺.(jiān) 相.机包围(xiàng)
D.泡.(pāo)桐 横.(hèng)暴 襁.(qi ng)褓 羞恶.(wù)之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部署 安祥 长途跋涉 攻坚克难
B. 渲染 国粹 明火执仗 陈词滥调
C. 脱坯 寒暄 残无人道 兵荒马乱
D. 恻隐 易帜 垂诞三尺 背道而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提起“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都____,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有以杨利伟为标
志的航天员群体。可是,( )。东风基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两弹一星”的诞生地。
身为大漠航天人的后代,作者熟悉自己的父辈——第一代航天人____的创业史,熟悉 60 多年来
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也熟悉一代代航天人____的奋斗史,切身体会深藏于他
们内心的丰盈与骄傲。她以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
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真实再现了共和国航天发展史的印记。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熟能详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B. 了如指掌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C. 耳熟能详 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D. 了如指掌 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家对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却知之甚少。他们默默奉献,隐身戈壁,是无名英雄
B. 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知之甚少。他们隐身戈壁,默默奉献,是无名英雄
C. 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却容易被人们遗忘。他们是无名英雄,隐身戈壁,默默奉献
D. 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一无所知。他们隐于戈壁,勇于奉献,是无名英雄
高二语文第 1 页 共 8 页
5.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以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
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
B. 她的作品有 40 多万字,不但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而且刻画了他们
的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
C. 她以 40 多万字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家
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D. 她在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中,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和家庭生
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6.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A.足以保四海(安定)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捷)
B.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惊骇、哀痛) 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C.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天下归.仁焉(归顺)
D.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 可以怨.(讽刺时政)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贤思齐.焉
A.在明.明德 B 在止于至善. C.其未兆.易谋 D.朝.闻道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民之.从事 泉之.始达 B.天下归仁焉. 风雨兴焉.
C.任重而.道远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为之于.未有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9.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专指消息。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
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五部分。
B.“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优秀典籍。其中,“四书”指 是《大学》《孟子》《论语》《礼记》,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C.孔子曾整理了“六经”,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而被尊为“亚圣”的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D.《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的映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春秋末期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 二、(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
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
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
的行为。
高二语文第 2 页 共 8 页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
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
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
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
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杜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
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
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
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
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
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
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
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曾子易箦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
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
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无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
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
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
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
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
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
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是二者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靠国家权力,礼靠传统。
B. 乡土社会注重传统,是因为乡土社会流动性小,而且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也更实用。
C. “克己复礼”说明中国人本性就崇尚礼,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外力约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D. 因为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所以传统的效力在任何时代都是能得到保证的。
1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既证明古代礼有残忍 一面,也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
重礼。
B. 在安土重迁的乡村,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有句俗语::“不听
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C. 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的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 高二语文第 3 页 共 8 页
D. 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严谨的仪式操练,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彬彬有礼、温润如
玉的君子。
1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 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 B. 孟母为儿三迁
C. 曾子临终易席 D. 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
三、(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希乾传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
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
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
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剃发
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
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
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
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
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
进诸生而告之曰:“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
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诸生咸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
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
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
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
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
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
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
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占者恶.其烦数 恶:厌恶 B. 昏仆.就室而卧 仆:倒下
C. 以示奖劝. 劝:劝告,劝说 D. 常见希乾过.先君谈 过:拜访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烹而.进之母 安而.后能虑
B. 又往卜于.市 多识于.鸟普草木之名
C. 何以.救母病 凿户牖以为室
D. 予则.以为应出特典 则.近道矣
高二语文第 4 页 共 8 页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
旌之
B. 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
旌之
C. 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
旌之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希乾的母亲生病,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但没有效果,后割心救母,才
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紛纷供养她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
的孝道,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
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味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
事情,作者也不认可赵希乾的这种精神。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11 分)
四、(24 分)
1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4 分)
(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3 分)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8 分)
送郑明府贬岭南①
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莫畏炎方②久,年年雨露新。
[注]①唐德宗建中初年,司空曙被贬到长林(在今四川境内),郑明府被贬到岭南。司空曙在青枫
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市南)与郑明府话别,并写下此诗。司空曙:广平(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
区东南)人。②炎方:南方炎热地区。这里指岭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楚客”可特指屈原,这里也可指诗人自己。诗人客居异乡,因而以”楚客”称自己。“独”
字表现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B.颔联描写了诗人与友人饮酒饯别的场景,从“共对”“相看”可以看出,二人友情深厚,在
离别之际依依不舍。
C.颈联紧承颔联中的“万里人”来写,这句交代友人因他人猜疑、嫌怨而被贬,这句交代友
人具有正直的品格。
D.这首诗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以“春”比喻前途,以“一尊酒”比喻友情,以“雨露”
比喻朝廷的恩泽。
高二语文第 5 页 共 8 页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1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 分)
(1)子曰:“____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十二章)
(2)见贤思齐焉, (《论语》十二章)
(3)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 (《礼记 大学之道》)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大学之道》)
(5)___________,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四章)
(6)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_。 (《老子》四章)
(7)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 (《老子》四章)
(8)《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从而承担责任,践行使命的人才能称为“士”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密运
王继峰
1930 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
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
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
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
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
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
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
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
为异常的男人。
“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
“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
身还不住打寒颤。
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
“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
“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
“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
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
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
“不要,不要!老婆都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
“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
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
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
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
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
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
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
高二语文第 6 页 共 8 页
“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
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
“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
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
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
“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
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
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梧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
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
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
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
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
强撑着继续走。
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好不容易到
了门口,他弓着腰,一只手抵住门,让自己不会倒下,另一只手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
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
主人闻声开门,只见一个男子昏迷在地,穿着棉袄,全身滚烫,脸颊赤红。主人判断他是中
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
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颗颗大洋纷纷掉
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
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
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
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
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
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
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
“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
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
头员。
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
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让他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
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
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
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
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
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
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
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只见他虽然精神虚弱,每只手臂都有十几
处在冒血,但说得神采飞扬。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
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
高二语文第 7 页 共 8 页
20.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作者笔下的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
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描写男子在关卡遭遇白军检查的时候,不断发抖,举止疯癫,全身散发酸臭的气味,
这些丑态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
C.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
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
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
E.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准确生动,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
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
21.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3 分)
22.为了完成“密运”的任务,卢伟良都做了哪些努力?(6 分)
23.结合内容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6 分)
2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有损卢伟良的形象,你的观点呢?是否要把最后一段删去?请
说明理由。(3 分)
六、25.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12 月 7 日 16 时 52 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六星”的
方式,成功将“和德二号”A/B 卫星、天仪 16/17 卫星、“天启四号”A/B 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
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注意到,受火箭发射影响,昨天傍晚,北京上空出现“奇观”,“龙状云”刷爆朋友圈。它是如何
形成的呢 北京市气象局在官方微博对此作出了解释,火箭升空时的尾迹被太阳余晖照亮,就形成
了这样的航迹云。因为火箭尾流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这些粒径比较小的粒子被喷口喷
出后在高层大气中所受的阻力比较小,因此能够持续好几公里。平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循环气流,
造成火箭流场远端与空气混合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因而将尾迹吹成了螺旋状。我们人眼所见的
火箭尾迹主要是尾流中含铝的固体推进剂燃烧生成的三氧化二铝粒子散射太阳光所致。
(选自 2019 年 12 月 8 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15 字。(2 分)
(2)根据材料,说明“龙状云”形成的几个关键要素。(3 分)
七、写作(60 分)26.作文。
现代生活中,“进”是高频词,“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急流勇进”“循序渐进”……这些词展现
出了全社会奋发激昂的时代精神。在这个时代,“退”还值得我们思考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语文第 8 页 共 8 页
参考答案
1、选 D,A 重创(chuāng),祈(qí)福;B,接载(zài);C,复辟(bì)包扎(zā)
2、选 B,A安详,C惨无人道,D垂涎三尺,背道而驰
3. 选 A
第一组:“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了如指掌”,
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语境是“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听多了都知道,故选“耳熟能详”。
第二组:“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
的艰苦;“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语境是说“第一代航天人”的创业史的,故选“筚路蓝缕”。
第三组:“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语境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奋斗史,故选“前赴后继”。故选 A。
4.选 B
依据括号前的提示语“可是”,“可是”表明情况和前面相反,根据首句“提起‘两弹元
勋’和‘航天英雄’,大家耳熟能详”可知,所填句子的句式应与之对应,据此可以排除
AC。
B项“知之甚少”形容知道的人很少,D项“无所知”形容一点儿也不知道。人们对于“航
天人”不是无所知,而是知之甚少,由此排除 D。
5.选 C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①不合逻辑。“40多万字左右”,应把“多”或者“左右”删去。排除 A。
②搭配不当。“讲述”和“精神世界”搭配不当,和“精神世界”搭配的应是“展示”,
排除 A;且“刻画”和“经历”与“生活”搭配不当,应把“刻画”改为“展示”,排除
B。
③语序不当。“家庭生活”是物质层面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是精神层面的,
属于一个类别,表述的顺序先是物质层面,再是精神层面;且 D项“奋斗故事和家庭生活”
并列不当,“家庭生活”应和“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并列,排除 D。
6、选 D A项,敏:奋勉、勤勉。B项,怵惕:惊骇、恐惧 C项,归:称赞,称许。
7、选 A。例句与 A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善”形容词作名词 C.“兆”名词活
用为动词 D.“朝” 名词作状语
8、选 A A均为取独。B.句末语气词,了;于是 C.表并列;表转折 D.在;到
9、选 B “四书”中没有《礼记》。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
作品。
10. 选 A
(B. 说“更实用”与原文不合,乡土社会“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
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可知是同样信任“自己的经验”“若祖若父的经验”。
C. “自动形成的秩序”不符文意,第七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 1 页 共 4 页
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可知礼治并非“自动形成的秩序”。
D. 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
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礼治维持秩序是有前提的,并未体
现任何社会都是能得到保证的。)
11.选 C
(C. 理解偏差,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不是“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是
变化比较慢。原文表述有“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法治和
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
土社会的特色”。)
12. 选 B
(B. 孟母三迁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不属于礼治范畴。)
13.选 C。劝,鼓励、勉励
14.选 A。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 B.到;引出对象。 C.凭借;把 D却;就。
15.选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
天旌之, 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
16.选 D。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
17.(1)前往向占卜的人询问吉利不吉利,占卜的人的推测一向灵验,说母亲性命没有活
的可能。 【状语后置句式 1分;日者:占卜的人 1分;素:一向,平时 1分;生理:古
今异义,可译为“活下来的道理(可能)】
(2)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必:一定;愈:
康复,痊愈,病好转 1分,无乃……耶:恐怕……吧 1分】
参考译文:
赵希乾,是南丰东门人,幼年丧父,以织布为生。十七岁时,母亲患病一个多月,
(赵希乾) 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前往向占卜的
人询问吉利不吉利,占卜的人的推测一向灵验,说母亲性命没有活的可能。又到市集上去
占卜,占卜的人也说不吉利。 赵希乾徘徊不肯离开,说:“用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母亲的
病症?”占卜的人讨厌他频繁询问,说:“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
要割心救她了吧?”赵希乾回到家中,侍奉在母亲左右, 看见母亲的病情更加危重。当
时阳光斜斜照在床上的席子上,只有自己和影子孤立无依,孤寂地旁边没有一个人。赵希
乾忽然起身离开,从竹筐中取得剃发的小刀,站在窗外,剖开胸膛,深一 寸多,把手伸
进去取自己的心,没能取到。忽然风声飒飒,门窗都震动起来,认为有人来了。环顾四周
非常恐惧,仓促中取得肠子,抽出来,割下几寸。大概说的是人在惊慌时就忧虑不安心脏
向上悬起,肠子迂回重叠布满胸腹。赵希乾把肠子放在锅上,(然后)昏迷仆倒在内室。
不一会儿, 姑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看见锅上的东西,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煮了
给他母亲吃。再看赵希乾,心腹间鲜血淋漓,不能出声,才知道赵希乾为他母亲割了心。
赵氏是宋朝皇族后裔,是南丰的大家族。宗族的人认为他非常孝顺,供养他们母子,
并且又教导他读书。学使者侯峒曾经听说他的事,录取他补充博士弟子数额。崇祯壬午年,
皇帝降恩诏书天下学子,选拔一人进入大学。学使者吴石渠,考试结束,召见各位考生告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 2 页 共 4 页
诉他们说:“百行以孝道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没有死,不能用平常的事来看待。建武
多才俊,(如果)考评士子比较文章,赵希乾不应该入选。现在想让大家把选拔机会让给
他,来表示奖励劝勉。”考生们都点头心悦诚服。于是把赵希乾补选为壬午年间恩贡。又
过了三四年发生了甲申、乙酉年间的变乱,赵希乾到山中躲避战乱,携带母亲生活不安定,
于是以占卜为业,四处奔走来赡养他的母亲。又过了十多年,母亲活到八十多才去世。
我从年幼的时候时常见赵希乾造访先父(和他)交谈,饮食起居和平常人一样。面色
黝黑,高鼻梁方耳朵,眼睛炯炯有神,身材很高,气质深厚淳朴。从此赵希乾很少在家中
居住。母亲死去不到十年,赵希乾也去世了,年龄六十一岁。
甘表说:朝廷不表彰伤害身体这种愚孝的做法,时间很久远了。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
之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可以嘉奖吗?汤惕庵先生最讨厌
谈论赵希乾的事情,我却认为应该制定特别典章,加以表彰奖赏。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
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
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然而表彰了却不为他作传,不
如不表彰却为他作传啊。怎么能够 让史书记载并在后世流传呢?哎,从古至今忠诚孝顺
的人,不是愚笨之人不能成就。然而世上的人死去名声不能流传的,又有多少呢?可悲啊!
18.(1)D“以‘春’比喻前途,以‘一尊酒’比喻友情”,错误。诗歌中的“春”就是
指春色,“一尊酒”就是指所饮之酒,并无比喻意义。
(2)①正直却被贬谪的无奈之情。诗人和其朋友乃正直之人,却因猜嫌被贬,诗人被贬
长林,朋友被贬岭南,“伤”字写出被贬的无奈之情。
②别离的感伤不舍之情。诗人与友人只能借酒话别分别,此后相隔万里,难以相见,写出
离别的不舍。
③对朝廷恩泽的渴望之情(希望复得重用之情)。尾联写不要害怕被贬到岭南后在那里待
太久,朝廷每年都会给予臣民恩泽。
④对自己和友人的勉励、宽慰之情。“莫畏”这番话既是说给友人听,也是说给诗人自己
听,体现对朋友和自己的鼓励,劝勉,相信会复得重用。(答出三点即可)
19. 略
20.BD
21.通过对风、蝉的描写突出了夏季气候的炎热、难耐,衬托了主人公坚忍、顽强的精神,
交代时代背景,暗示当时时代环境的压抑和艰难,有利于后文情节的展开。(写出其中三
点即可)
22.①为了隐蔽,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忍受大洋嵌入皮肉的痛苦。②为了
避人耳目,夏天穿上内衣和袄子,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这样白军就不愿意仔
细检查。③他找好自己夏天穿袄子的理由——打摆子,打消了白军对他异样穿着的疑心。
④经过关卡时,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为避免白军检查到手臂,把手举得老高。⑤
白军检查时,他装疯卖傻,插科打诨,努力转移白军的注意力。⑥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
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⑦检查完上船后,仍捂
着袄子全身哆嗦,努力不让其他人对他产生怀疑。⑧他穿着袄子在炎热的夏天翻山越岭,
负重前行,为避免中暑无法完成任务,准备了金银花路上随时服用。(每点 1分,写出 6
点即可)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 3 页 共 4 页
23.①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展现了人物勇敢、顽强的品质。
②侧面描写,“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
经病,没人理他”等内容,可以看到主人公的机智和坚韧。③比喻,“汗水像山泉一样汩
汩流淌”“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等,生动展
现了主人公在密运途中努力克服艰辛的精神。④对比,主人公在无人处或同志身边的言行
和在白军面前的表现形成反差,突出了主人公的机智。(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24.可以删去。文章以卢伟良讲明密运的情况后接头员对卢伟良的赞美结束,有力地凸显
了卢伟良的英雄形象;小说删掉情节完整,人物个性突出,主旨鲜明。
不可以删去。卢伟良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在密运途中为保护大洋,穿着袄子,还一
直没有洗澡,全身酸臭难忍。现在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想洗澡是人之常情,这一内容正好
与前文情节形成照应,并不影响文章对其精神的赞美,且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当时轻松喜
悦的心情。
25.参考答案:(1)“一箭六星”带来“龙状云”奇观
(2)①火箭尾流中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②循环气流;③太阳光的照射。
26.参考
审题:
这是一则话题作文,围绕“进”与“退”审题立意。
材料开始告诉我们“进”是个高频词,并列举了有关词语,得出“进”的内涵,“展现出
了全社会奋发激昂的时代精神”;接着提出一个问题,“‘退’还值得我们思考吗?”毫
无疑问,出题者是告诉我们,“退”也有它的意义。“进”与“退”构成了一组貌似对立,
实则有着密切关系的词语。
进与退,从不同角度可以分辨出不同关系。可以是一种对立关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可以是目的关系,进是目的,退是手段,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可以是条件关系,不懂得退
就不可能进;可以是包含关系,有时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可以是转化
关系,进而不当,就导致后退,所以可写的角度很多。但引申开来,不仅指做事的态度与
方式,更指人生需要出世与入世的态度,或对待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或社会、历史发展
的进步与衰退等。
立意:
1.既要奋力前行,又要有退的准备。
2.进是一种态度,退是一种智慧。
3.进退有度,人生完美。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 4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