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4 19:3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百家姓》里的上古八大姓有姬、姜、姒、赢、坛、妫、姥等,这些姓氏的起源共同折射出当时
母系氏族的特点B.权贵阶层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产生D. 血缘关系的传承
2. 针对如何重建秩序,恢复社会生产,战国有思想家认为:社会崩塌的原因是周礼过时了,
现在该建立霸道,即建立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和王权独裁社会。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
A.老子B. 庄子C.墨子D.韩非子
3.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社会矛盾尖锐化,导致农民起义
爆发。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恢复礼法、与民休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由此可见,汉朝
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
C.否定了秦朝的政治制度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
4.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同时重用张汤、杜周等酷吏治理地方。由此可见,
汉武帝
统治思想与秦朝完全相反B.用务实策略加强中央集权
C.使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5.准安在隋唐大运河贯通前只是普通的军事城市,隋唐大运河贯通后,淮安境内的楚州和
泗州迅速成为大运河干线上的要津和漕运中枢城市。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凿
促进了南北交流B.巩固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城市发展D. 带动了文化繁荣
6.下表为安史之乱前唐朝人口统计表,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
A.社会经济持续发展B.大量引进高产作物C.政治清明轻徭薄赋D.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7. “其租庸杂徭悉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以尚书度支总统焉”,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魏晋租庸调制的形成B.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
C.唐朝赋税制度的改革D.清朝土地兼并的加剧
8. 晋室南渡之初,士人奉中原文化为圭臬;北齐时,最负盛名的文人互相指责对方偷师南
朝文人;至隋朝,隋文帝文化上实行“关中本位”政策,但“南朝化”的倾向却愈演愈烈。这种文化领域的变化根源于
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B. 政治重心发生变化
C.中原认同的不断加强D.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9. 张老师为《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 “宗教密码:三教相激”、“文
化密码:时代意气"、"交流密码:异域同天"。下列史实属于第三个学习活动的是
道教提出贵儒、尊道的主张B. 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
C.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D.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10.据统计,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50%,海关税收最高时占到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0%。
宋仁宗时期,每年中央税收约50万贯,到南宋高宗时,仅广州一处每年的税收就高达110 万贯。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海外贸易发达B.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C.中央财政宽裕D.内部统治比较稳定
11.史学家钱穆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
袭”。宋代制度中最能体现“因循承袭”的是
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以钱财换取边境和平D.增设机构分割相权
12.朱熹生活在南宋,乱世的混乱与动荡迫使他去思考如何进行社会治理,重塑万民所仰的
社会道德。为此,他提出
“为往圣继绝学”B. “为政以德”C. “存天理,灭人欲”D. “致良知”
13.隋唐时期,一般高门士族“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时至宋朝,“婚姻不问阅阅”被一
些家族写进家规。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科举制度的发展B.君主专制的加强C.程朱理学受推崇D.经济重心的南移
14.金熙宗时,首先根据女真旧制,兼采隋唐之制、辽宋之法编成全国第一部成文法典《皇
统制》。金章宗时又制定《泰和律义》12篇,使全国法制在完备程度上超过辽国,《泰和律》直到元初还被蒙古统治者援用。这表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促进中华法文化的发展B.主导民族交往交融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积极推行汉化政策
15.它将中央最核心部门中书省的官员派往地方,临时行使中书省的权力,从而使中央集中
权力,又给地方官员留出可以更好发展的权力。该制度开创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 明朝
16.下列著作反映出明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B.西东学渐成为潮流
C.重科学技术的实用性D.形成近代科学体系
17.下图为学者对1550年-1645年中国进口的白银估量表(单位:公吨),从中可以得出的
结论是
与藩属国的朝贡贸易发达B.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
C.中国商人主导了世界贸易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8.中国古代的史书大都“是非尽合于圣人”,以儒家的道德至上主义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
史人物。但李贽在《藏书》中,对“篡逆不道之伦,伎艺讽谏之类”都作了重新评价。由此可见,李贽
反对君主专制 B.否定孔子言行 C.敢于抨击时政 D.藐视权威教条
19.清人齐周华在《名山藏副本》记载:“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
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这段论述反映了作者
对忧勤之君的高度维护B.对皇权高度集中的否定
C.对社会改革的热切盼望D.对君臣关系的辨证认知
20.面对康乾盛世,有学者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他的惋惜最有可能
基于这一时期
签订《尼布楚条约》B. 儒学新思想的活跃
C. 编撰了《四库全书》D.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21.下图阴影部分显示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丧失的边疆领土。抢占这一地区的列强

A. 英国B.法国C. 俄国D.美国
22.1901年6月,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与列强达成互保约
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归南洋大臣……切实保护”等条款。这些约定的达成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B. 表明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C.加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D.便利了联军在南方侵略
23.孙中山认为义和团使各国“变其政策,不倡瓜分而提议保全支那之领土,开放支那之门
户”。据此可知,孙中山肯定义和团
保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C.重挫了日本对台湾的占领企图D.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24.下图为某本连环画散落的故事页,这本连环画的名字最有可能是
A.《下关江面》B.《庚子之变》C.《甲午风云》D.《马尾军港》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28分,其中第25题14分,第26题14分。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沿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近80年中,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社会原有的和新生的多种政治力量轮番出台了各种救国方案,但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洪秀全借助西方宗教中至高无上的“上帝”挑战封建皇帝的权威,坚决打击地主阶级政权,提出新的土地纲领,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根基——地主土地占有制度。他们对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予以坚决抗击,把中国近代人民革命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虽然没有能找到一条建立新国家的道路,但它在继承旧的农民战争传统和开创新的斗争目标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摘编自樊得智《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你对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结论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没有能找到一条建立新国家的道路”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期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提出的“救国方案”,归纳这些探索的共同主题。(8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28分,其中第25题14分,第26题14分。
25.
26.
(1)新:①提出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纲领;②反封建的同时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2分)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分)②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1分)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1 分)
(2)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或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机器生产技术,2分)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推翻清政府,建立平均主义社会;(2分)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主张。(1分)
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变法图存。(1分)
共同主题:挽救民族危机,探索国家出路。(或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