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课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考点1】 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水汽
杂质
21%,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物质
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
O2
N2
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CO2
光合作用原料、温室气体
O3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
水汽
成云致雨必要条件
成云致雨必要条件(凝结核)
【考点2】 大气垂直分层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
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气温(℃)
高度(千米)
50
12
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
极光
流星
气温垂直分布
积雨云
-100
60
20
-20
-60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纬度
①高度: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对流层特点
夏季较厚
冬季较薄
季节
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④与人类关联: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天气复杂多变。
③运动状态: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上冷下热)
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
① 高度:
② 气温变化: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原因:臭氧层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③ 大气运动:
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空气水平(平流)运动显著
气温(℃)
高度(千米)
50
12
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
极光
流星
气温垂直分布
积雨云
-100
60
20
-20
-60
④ 与人类关联:
平流层特点
“地球生命保护伞”
适合飞机飞行: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平流层以上大气
① 高度:
② 气温变化:
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上升
气温(℃)
高度(千米)
50
12
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
极光
流星
气温垂直分布
积雨云
-100
60
20
-20
-60
高层大气特点
③ 与人类关系:
电离层(60~500千米)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有极光和流星现象。
电离层大气在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大气分解为离子,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考点3】 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上热下冷)
A 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B 日出前的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
【考点3】 逆温现象
不利影响:
①清晨多雾 (低层大气冷凝,且空气对流受阻,不利于雾气消散)
②加剧大气污染(空气对流受阻,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
③多雾天气影响飞机起降;
有利影响:
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高空逆温利于飞机飞行
③山坡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大量吸收波长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氧原子几乎全部吸收了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地面
绝大部分可见光直接到达
大气上界
【考点1】 大气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
【考点1】 大气削弱作用
②反射作用
云层和大尘埃
无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具有选择性,散射波长较短的蓝光
现象:天空呈现蔚蓝色;朝霞和晚霞
③散射作用
大尘埃、小水滴
无选择性
现象:阴天灰白色、晨昏蒙影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
地面反射
大气
地面吸收
大气散射
CO2、 H2O
O3
大气削弱作用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下垫面因素:地面物体组成不同,反射率不同
地面反射率不同: 新雪、冰、城市水泥路面反射率较高;海洋、耕地、土壤反射率较低。反射率高地面吸收热量少。
地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经过大气路程长,削弱多,太阳辐射弱。
【考点2】 大气受热过程
三个过程①太阳暖大地②大气还大地③大地暖大气两种作用①大气削弱作用 ②大气保温作用三种辐射①太阳辐射(短波)②地面辐射(长波)③大气(逆)辐射(长波)
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
射向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上界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①太阳暖大地
②大地暖大气
③大气还大地
【考点3】 大气保温作用
大气保温成分: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原理:大气逆辐射
大气保温应用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
(2)为什么寒冷夜晚在农田燃烧秸秆
人造烟雾,增厚云层,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少,
【考点3】 大气保温作用
应用 作用
覆膜 透明膜 透光;保持地温;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地表侵蚀
黑膜 不透光;减少光照,抑制杂草,保持水分
反光膜 增加光效,提高水果着色度
覆草 增加有机质、抑制杂草生长;易发病虫害
覆砂 增加昼夜温差,利于水果糖分累积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答案:D、D
3.下列各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考点1】 大气热力环流
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五大关系①温压关系 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 近地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③气压与高度: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④等压面凹凸关系: 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⑤气压与天气 低压多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 高压多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
【考点1】 大气热力环流
1、判断气压高低
等压面,高凸,低凹
近地面、高空气压相反
2、判断热力环流方向
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垂直运动,受地面冷热影响
水平运动,高压吹往低压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
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温日较差小
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温日较差大
方法:等压面判读与应用
④
1000
2000
3000
高度(米)
A
B
等压面
C
D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地,空气____;冷却的是_____地,空气_____ 。
(3)A、B、C、D四处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
(4)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④
⑤
A
B
上升
下沉
PA>PB>PC>PD
①
②
③
⑤
下图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海陆风
陆地
海洋
热
冷
陆地
海洋
热
冷
白天:海风
夜晚:陆风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考点2】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加。
白天:谷风
热
热
冷
夜晚:山风
冷
冷
热
谷风风速大于山风(温差大)
山顶积云易降雨
冷山风吹向谷底形成逆温层
盛行上升气流而多夜雨现象
【考点2】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山谷风
污染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范围之外
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城市风范围以外
城市热岛环流(城市风)
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下沉距离以内,近郊区
如图是某一时刻山峰和山谷之间冷热不均形成的一种热力环流,叫山谷风。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谷风的产生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
B.此时表示的是夜晚
C.此时的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D.此时的风从山顶吹向山谷
2.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答案: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