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明确目标(1分钟)
1.通过独立学习,知人论世,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
3.通过跳读,筛选作者思绪变化的句子,把握作者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二、独立学习(3分钟)
阅读导学案独立学习环节中有关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学习要求: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重要知识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他在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后又转向散文创作。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他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逝世。
朱自清的早期诗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散文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论专著《诗言志辨》等。
作者简介
原名:朱自华 据说朱自清的父亲十分喜欢苏东坡,于是,朱自清出生后,其父就从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取“自华”二字,作为儿子的名字。
改名:朱自清这个名是朱自清在1917年改的,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一语。这句话是屈原于流放之时请太卜为自己占卜时说的,意思是“应该廉洁正直清白自处”。朱自清选“自清”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其用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以保持清白。
字:佩弦 出自《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是皮带、皮绳的意思,性柔韧;“弦”常紧绷,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显的自我勉励之意。
作者背影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虽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始终抚平不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他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当时他苦闷心境的写照。《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写作背景
题目——《荷塘月色》
本文标题点明了作者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文题解读
标注蓝色字体读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寻找本文“文眼”
(文眼——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梳理作者夜游荷花池的行踪路线
(即出发点、途中所经地点和终点)
看朗诵视频,思考如下问题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标注读音
本文“文眼”:
作用:
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交代夜游荷塘的原因
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整体感知
家
小路
荷塘
小路
家
作者行踪路线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惦念江南
心里颇不宁静
独出家门
小径漫步
荷塘四周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夜赏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去荷塘路上的所见所感。这是作者对不宁静的心情的调节,并由写“淡淡的哀愁”向下文写“淡淡的喜悦”过渡。
第三部分——第4-6段,这是文章的主体,集中描绘荷塘与月色,先写月下荷塘,次写塘上月色,最后写荷塘四周的近树远山和蝉声蛙声,层次 分明,变化有致,逼真如画。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因荷塘月色的美景而得以暂时超脱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第四部分——第7—10段,写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采莲的情景,最终他的思绪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三、同伴互助(8分钟)
1.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2.作者为什么要去游荷塘月色?
四、激情展示(6分钟)
1.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2.作者为什么要去游荷塘月色?
情感变化
1.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颇不宁静
寻求宁静
暂得宁静
失去宁静
情感脉络
不宁静
(现实)
暂得宁静
(理想)
寄情荷塘
回到家门
终不宁静
(现实)
描绘自然 寄托苦闷 抒发不满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荷塘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作者为什么要去游荷塘月色?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时代的苦闷
五、总结提升(4分钟)
六、达标测评(2分钟)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是满月,天上 有一层淡淡的云, 不能朗照,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虽然 却 所以 然而 既
B.即使 也 因此 但 固
C.即使 也 因而 但是 既
D.虽然 却 所以 但 固
答案:D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明确目标(1分钟)
1.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通过欣赏荷塘月色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在朱自清写下这篇散文后,很多人慕名来到了这片荷塘,但是往往大失所望。现实中的荷塘美则美矣,但是却缺少了一丝梦幻和神韵。我们可以说是朱自清用自己的文字为这片荷塘添了一层滤镜,那他到底是如何来呈现和突出这种特点的呢?《荷塘月色》美在何处?
1.什么是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产生新奇的效果。
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声)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例如: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歌声如满天繁星,越听越灿烂。(听觉转为视觉)
作用: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二、独立学习(3分钟)
2.通感与比喻的一般区别。
①作用不同: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通感不具备这个作用,如果把“塘中的月色”比喻成“梵玲上奏着的名曲”,并没有比原来更具体、更通俗。
②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感受;通感着重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为了表达作者在特定条件下个人的特殊感受。
③文本适用不同:比喻适用于一般文本,通感适用于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的文本。
三、同伴互助(8分钟)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四段(找出本段运用比喻和通感手法的句子)
2.从炼字角度赏析第五段(分析本段前三句动词表达效果)
3.从叠词角度赏析第六段(分析本段在词语运用上的精妙之处)
四、激情展示(6分钟)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四段(找出本段运用比喻和通感手法的句子)
2.从炼字角度赏析第五段(分析本段前三句动词表达效果)
3.从叠词角度赏析第六段(分析本段在词语运用上的精妙之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体会其恬静淡雅)
依次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写出了月色下荷塘的静美,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舞女的裙
羞涩地打着朵的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下荷塘画面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赏析句子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高而圆的风姿。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亭亭”照应“出水很高”,“舞女的裙”照应“叶子”,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画面感十足。
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句子
①运用拟人手法。“袅娜”写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的含苞待放,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②运用比喻手法。将荷花比做明珠、星星和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博喻:两个及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赏析句子
运用通感的手法。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这种通感的手法是新奇真切的,“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使荷花的香味变得具体传神,让人心生愉悦,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赏析句子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荷波,由远及近,以“闪电”为喻,写出了“叶子与花”的迅速颤动。
金志华的点评:“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 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赏析第五段——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赏析第五段——塘上月色(体会其朦胧和谐)
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影子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月光的朦胧、美妙,再次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之情。
①“泻”有倾泻、流泻的意思,范围更广,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字义
②与“流水”这个比喻相照应,以动写静,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语境义
③并且用“静静”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情感/表达效果
④而“照”的范围窄,显得死板、不灵活,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虚写)
赏析句子
[动静结合]
“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照应了上文“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描写;
“浮”字表现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
“洗过”写出了月光下的叶子和花的纯净;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
通过写荷叶荷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赏析句子
运用通感的手法,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韵律和谐,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赏析第六段——荷塘四周(体会其宁静冷清)
写荷塘四周的情景。写树色、树姿、远山、树缝里的路灯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
分析本段在描写景物时词语运用上的精妙之处?
赏析第六段——荷塘四周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运用叠词
叠词的作用:叠词的恰当运用,能突出描写对象的形象性,也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赏析七八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赏析七八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①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来的。作者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是由眼前之景触景生情,顺理成章。
②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拜托“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副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江南是作者的故乡,借用《西洲曲》里表达的男女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总结主旨
本文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明线,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暗线,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写夜游荷塘的所见,绘制出一幅醉人的月下美景图,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体验,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虽不满现实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总结提升(6分钟)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时代的苦闷
圆形结构
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清新典雅,生动传神,充满了诗情画意。
①善用比喻。第4段
②词语准确生动,尤其善用动词。第5段
③善用叠词。第6段
④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第4段和第5段
下列句子中不包含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B.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D.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六、达标测评(3分钟)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两篇课文,体会二者在所写之景及抒情方式方面的差异。
对比阅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两篇课文,体会二者在所写之景及抒情方式方面的差异。
(1)所写之景:
《故都的秋》所写之景富有生活气息,多是直观之景,从五幅图中可以看出。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景物,再如秋雨图中的对话,秋果图的描绘,都贴近生活。即使如秋蕊图中的描绘,也在诗情画意中不忘加入尘世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荷塘月色》所写之景则富有诗情画意。“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读后令人唇齿生香。
对比阅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两篇课文,体会二者在所写之景及抒情方式方面的差异。
(2)抒情方式:
《故都的秋》抒发情感的方式多样。首先,作者借助景物抒发情感,作者笔下之景都染上了作者浓浓的苦闷、寂寞与忧思之情。作者抓住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组织全篇结构,选取了五幅图,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着力突出其特点。其次,作者也将情感融入叙事、议论之中,秋雨图就是一个特别精彩的叙事片段,接着,作者援引中外相关事例进一步阐述秋与文人的关系,探究秋的文化内蕴,富有思辨色彩。
《荷塘月色》主要是借景抒情。文章紧扣文眼“心里颇不宁静”,通过三幅美丽的画徐徐展现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当然,结尾还借用《采莲赋》《西洲曲》,在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与现实对比,反衬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