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24 08:0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法简介、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掌握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获得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设置情景模式,再现情景,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让学生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条件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加上古今地名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具有了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是有必要的.同时他们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简介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了各种技能。
①教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以情境体验历史,以交流升华情感。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法, 精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②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音视频材料收集等。
学生:相关材料收集
2、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2009年4月23日下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而举行的海上阅兵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驶进了阅兵海域,让人们想起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面。
[新课学习:].
<一>、交往:郑和下西洋
1、介绍郑和:各组推选的历史小专家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介绍郑和的生平事迹。
2.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视频展示记录片片断《1405,郑和下西洋》让学生说出所见、所闻、所想.。(过渡: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了解了下西洋的时间.规模.次数.路线等基本知识,部分同学还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郑和的船队到底到达了哪些地区呢 )
用多媒体投影片演示《郑和西洋下路线图》请学生上台指出下西洋的路线,可能到过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教师强调最远到达的地区和“西洋”的位置)
3、[合作探究] 假如时光倒流,你随郑和船队一起远航,你会做一些什么准备呢(说明理由)?
引导得出:
A.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
①物质条件: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②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③思想条件: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B.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为了宣扬国威
[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话说,在交流中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他们即获得了知识,更能体验成功。]
4、[课堂主动探究:]展示图片和表格,请根据ppt上的图片,谈一谈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讨论得出结论: ①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②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通过图片,图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其读图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冲突
1、自主学习:(基础知识)①倭寇指
②、明朝中期,明朝政府派将领 到 沿海抗倭,在 九战九捷,平熄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③、1553年骗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是( )
A、荷兰殖民者 B、葡萄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D、西班牙殖民者
2、戚继光抗倭
[课堂主动探究]: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及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然后让学生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得出:爱国的品质、淡薄名利等
[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命,体会生命的意义,意识到“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两重身分和使命]
3、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展示:图片,配音乐《七子之歌》
师提问:1、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澳门被哪个国家侵占?
2、中国收回对澳门行使主权说明什么?
学生从课本中找到答案: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思考得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同时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知识小结]:
明朝前期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后期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五、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
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大多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将继续思考和探究。
友好交往
矛盾冲突
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