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偶像
追星现场
他被后人誉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曾参与过南昌起义
是新中国第一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
曾活跃于各世界级舞台
他就是?
猜猜下面这位偶像是谁
课堂导入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周总理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作为人,都是出类拔萃的。
外国政要眼中的周恩来:
美国总统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曾评价周恩来:他是我在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
第16课
一.独立自主定国是
【名词解释】
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蓝色大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
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部成立会上对全体工作人员说: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
由周恩来主持制定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第54条规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周总理认为新中国坚定的外交立场是什么?反映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屈辱的、不独立、不平等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独立自主定国是
是谁阻拦新中国走向世界呢?当时的新中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形势
国际形势: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在外交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在军事上实行包围。
苏联
中国
美国
苏联
中国
美国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一.独立自主定国是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方针及其含义。
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即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宣布了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之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在七月七日发表了联合声明,拥护这一方针。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
你是外交部的一名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提问:“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相互矛盾吗? 这怎么理解呢?
情境思考
一.独立自主定国是
一.独立自主定国是
你是外交部的一名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提问:“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相互矛盾吗? 这怎么理解呢?
情境思考
材料:周恩来曾多次指出,“一边倒”以及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表明我们在对外关系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非“倒向苏联怀抱”。与苏联战略上虽然结为同盟,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郭伟伟:《当代中国外交研究》
“一边倒”
国家实力
国际环境
独立自主
国家利益
体现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一.独立自主定国是
赞成民族独立、和平、民主
决定
决定
1949年12月
1950年
2月14日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周恩来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周恩来以“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 的大智大勇,与苏联重新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又签署了解决中苏关系许多悬而未决的协定,使苏联放弃了在中国享有的特权,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潘晓,孙彦《鞠躬尽瘁操国事 周恩来与新中国》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政权的原因了。
米高扬
外交成就①: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独立自主定国是
一.独立自主定国是
1 1949.10.3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0 1949.11.23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2 1949.10.4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1 1950.4.1 印度
3 1949.10.5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2 1950.10.4 印度尼西亚
4 1949.10.6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3 1950.4.13 瑞典
5 1949.10.6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4 1950.5.9 丹麦
6 1949.10.6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5 1950.5.11 缅甸
7 1949.10.7 波兰人民共和国 16 1950.6.8 瑞士
8 1949.10.16 蒙古人民共和国 17 1950.9.14 阿尔本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9 1949.10.27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外交成就②:与17个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作用: 成功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7
一.独立自主定国是
建国初期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1951 1952 1953
1 0 0
从统计表格里的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1950年后,新中国的外交陷入了困境。
二.五项原则促和平
1.背景
① 1953年7月,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引起中国周边国家的担忧与忌惮。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②中、印、缅三国在历史上存在领土纠纷,不利于发展友好关系。
③美国的干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新中国要怎样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呢?
二.五项原则促和平
周总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天一天地会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国时成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王俊彦:《开国外交》
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2.过程
1953年12月31日,周总理热情欢迎了印度代表团来华
根据材料,周总理提出什么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二.五项原则促和平
2.过程
1954年4月至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的周恩来
【注】印度支那:即法国殖民地在东南亚的一部分,其组成包括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
材料:日内瓦会议周恩来的贡献是载入史册的。他多次打破僵局,把会议导向和平签署协议的彼岸。
——潘晓,孙彦《鞠躬尽瘁操国事 周恩来与新中国》
哇-好帅!
回到金边后,我的代表们向我称赞中国总理,他们被他迷住了。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
日内瓦会议部分成果:
一、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
二、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
三、三国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也不允许任何外国在三国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这三项协议内容分别对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什么内容
体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体现“和平共处”
体现“互不干涉内政”
二.五项原则促和平
2.过程
1954年6月24日,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向印度总理尼赫鲁再次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家关系之中,它们将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二.五项原则促和平
2.过程
1954年6月24日,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向印度总理尼赫鲁再次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你是外交部的一名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有印度记者提问:“国家有大有小,如何和平共处呢?”面对疑问,你怎么做出解释?
情境思考
周恩来在印度举行记者招待会上:
一个印度记者极感兴趣地提出:“国家有大有小,如何和平共处呢?”
周恩来微微一笑回答说:我们认为,根据最近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协定序言上规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必须得到尊重。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王彦俊《大外交家周恩来》
“不分大小强弱”——避开差异,和平共处
二.五项原则促和平
2.过程
1954年6月28日,周总理一行到达缅甸,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努握手
阁下这次来访,起了很大作用,消除了缅甸人民对于中国持有的恐惧的相当大部分。”
——王彦俊《大外交家周恩来》
据统计,到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时,有90多个国家同我国共同发表的文件中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张颖,潘敬国《高端决策: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
二.五项原则促和平
3.意义
材料:当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并作为我外交指导思想时,很快解决了与周边一些国家的边境谈判问题,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潘晓,孙彦《鞠躬尽瘁操国事 周恩来与新中国》
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倡议到推广,已经走过来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它排除了各种干扰,曲折前进,逐渐为各国普遍接受,显示了无限的生命力。
—— 裴默农:《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①有利于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②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一边倒”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③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立国威
时 间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地 点
参与人员
性质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1955年
亚非29国领导人和地区的代表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新中国参加的目的
为了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补充:会议主要谈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三.万隆会议立国威
你是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在参加会议之前,你会做什么准备呢?
情境思考
材料:他对参加国家进行了逐个分析。29国中只有6个建交国家,其余的大部分是原来列强的殖民地,少数独立国家也受西方国家的长期影响,然而它们又都有反帝反殖和谋求独立自主的传统。
—— 裴默农:《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
材料:接下来就是怎么去的问题。先是周总理提出由香港坐船走海路去,那样可以在船上休息两天。但是经与有关方面的同志研究,认为走海路不行...如果蒋介石集团的特务机关派出特务沿途破坏,则安全很难保障。于是便放弃了坐船走海路的设想,改为由香港乘飞机去印度尼西亚。
——王俊彦:《开国外交》
时刻准备着!
三.万隆会议立国威
身体危机:周总理突发急性阑尾炎,做完手术后身体尚未康复
安全危机:国民党特务制定了计划要暗杀周总理及代表团成员
会议前
去,固然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可以多交些朋友,扩大中国的影响,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友谊。
——王俊彦:《开国外交》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空中霸王”号专机再遇险情
三.万隆会议立国威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颠覆性宗教,是新式的殖民主义,当前我们都应该反对共产主义!
会议中
泰国代表:中国所建立的傣族自治区,意味着共产主义对邻国的“渗入和颠覆活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菲律宾代表: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向殖民主义斗争以取得独立,而是要同像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面对这些国家的攻击,周总理会做出怎样的回复呢?
三.万隆会议立国威
会议中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百闻不如一见,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
——潘晓,孙彦《鞠躬尽瘁操国事 周恩来与新中国》
三.万隆会议立国威
会议中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会议应将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时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选自《周恩来外交文选》
根据材料,“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选自《周恩来外交文选》
何为“同”——
共同的遭遇:曾经受到殖民主义的压迫
共同的愿望: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何为“异”——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建设道路等不同
三.万隆会议立国威
会议后
万隆会议后,你从周总理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为国为民、真诚坦率、顾全大局、不卑不亢、沉着冷静....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
周恩来的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泰国代表:接受邀请前往中国代表团住所共进晚餐
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我是带着成见来的,但想不到周恩来总理这样尊重别人。现在成见消除了。
三.万隆会议立国威
会议后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求同存异”的方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材料:从万隆会议结束到1959年底,同中国先后建交的有尼泊尔、埃及、叙利亚、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斯里兰卡、東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几内亚11个国家,它们全部都是亚非国家。亚非会议为新中国的外交活动打开了新的天地。
——张颖,潘敬国《高端决策: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
影响: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三.万隆会议立国威
2015年4月24日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
1955年4月18日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召开
团结合作、友好相处,保卫世界和平
四.海棠花开忆总理
从1949年到1976年
周恩来当了26年总理
周总理逝世,首都人民群众自发伫立街道默哀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了这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住的比你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邓颖超《海棠花祭》片段
四.海棠花开忆总理
【忆总理】
结合这节课的内容,用一个带“全”的成语,说说周总理的“全”体现在哪?
示例1:才貌双全:周总理既有民国四大美男的美貌,又有高超的外交才华,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一位才貌双全的男神!
示例2:全力以赴:周总理对待每一项外交工作都是全力以赴。比如充分为万隆会议做准备,即使身体不适,危机重重,也要赴约万隆会议,并全力提出有效的解决方针,打破了会议的僵局。
示例3:顾全大局:在万隆会议中,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周总理选择顾全大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示例4:大获全胜:不管是在日内瓦会议,还是在万隆会议,周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都大获全胜,促使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课堂小结
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0年2月
周恩来总理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底
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周恩来总理参加
日内瓦会议
1955年
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本课件是作者辛苦创作的成果,仅限于教学和分享
已经用于参赛了,请其他老师勿用于参赛或者商用哦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