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冷战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冷战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4 14:5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6课 冷战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时间(1947-1991)
双方
方式
整体状态
环节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 了解冷战的定义、原因及开始。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雅尔塔会议中的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二战中美、苏士兵亲切拥抱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
丘吉尔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3月)
1946年,英国首相邱吉尔用“铁幕”一词来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互不信任的情形。
右图是英国的一幅政治漫画。
鐵幕的來臨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194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的讲话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国家战略的对立
社会制度的差异
读材料,分析冷战的原因。
一、冷面交锋——冷战的发生
苏维埃社会制度是比任何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优秀的社会组织。
——斯大林
美 国 苏 联
经济 黄金储备占2/3; 生产总量占1/3; 船舶总吨位占1/2。 逊于美国。
军事 陆军仅次于苏联; 战后初期垄断原子武器。 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1949年爆炸了原子弹。
政治 操控联合国。 在全世界威望很高。
二战结束后美苏实力对比
——数据摘自徐天新、沈志华主编《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
独一无二的综合实力,使美国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企图安排世界秩序却无果而终的尴尬,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
——《大国崛起》解说词
“希腊和土耳其是内外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自由国家。”
——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
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要求援助希腊和土耳其。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杜鲁门(1947年3月)
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
——杜鲁门(1947年4月)

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美国实施冷战的重要步骤
丘吉尔曾说“马歇尔计划”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真的是“最慷慨”的举动吗?
“欧洲复兴计划”
内容:要求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经济合作计划,美国尽可能地加以援助。自1948年至1952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130多亿美元。
接受这一法案(指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1948年4月)
我们每接受一次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法国总理拉马迪埃
为了应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制定了“莫洛托夫计划”,以加强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后在这一计划的基础上,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控制西欧,牵制苏联
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恢复、发展和联合的进程,使西欧迅速强大起来,朝着西欧一体化方向前进了一步;奠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基础,增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内部凝聚力,巩固美国在欧洲的领袖地位;也为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马歇尔计划是面对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凋敝,企图复兴西欧经济的关键性谋略,它旨在向西欧国家提供贷款和物资,使他们的经济全面复苏;同时通过一些相关措施,促进美国国内经济。
柏林空运行动持续了11个月,美、英飞机共飞行19.5万架次,空运量达250万吨。
——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第二册)》
德国分裂: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北大西洋公约》
“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华沙条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总统肯尼迪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美苏为何最后达成了谅解?
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理性
读漫画和材料,美苏双方怎样解决危机?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通过这些信件以及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等。因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让危机升级,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
——刘金质著《冷战史》上
古巴导弹危机(1962)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
德国分裂(1949)
美国侵略越南(1961—1975)
“星球大战计划”
(20世纪80年代)
苏联解体(1991)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5年
1991年
二战结束
苏联解体
成立“华约”
20世纪
60年代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侵略越南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德国
分裂
成立“北约”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
莫洛托夫计划
华约

冷战

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18世纪中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1947—199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这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以各国的实力为基础,所以不能维持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