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本课时课标要求:
1.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层析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1.下列仪器加热时不用垫石棉网的是 ( )
A.烧杯 B.烧瓶 C.试管 D.锥形瓶
2.用天然水制取纯度较高的水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
A 煮沸并加入石灰纯碱 B. 加明矾搅拌
C. 进行多次过滤 D 蒸馏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将石蕊试纸浸入溶液中,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B.向烧杯中倾倒溶液时,试剂瓶的标签没有朝手心。
C.过滤操作时,将待过滤的物质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玻璃棒应靠在滤纸的三叠处。
D.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滴管尖嘴要伸入试管口内,以防溶液滴到试管外。
4.下列分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萃取方法用四氯化碳提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B.利用分馏的方法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和煤油
C.利用结晶的方法除去KNO3中的氯化钠
D.利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酒精和水
5. 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SO2
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的少量O2
C.用新制的生石灰,通过加热蒸馏,以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
D.用适量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写标号) 。
A.用托盘天平进行称量,一般可准确到0.01g.
B.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量,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C.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慢慢注入浓硫酸.
E.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7.往试管中的2mL溴水中加入1mL四氯化碳[CCl4],振荡静置后,可观察到
现象。分离该混合物通常选用 仪器进行。
8.现由有含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提纯氯化钠,可将粗食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⑥蒸发结晶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2)过滤操作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
(3)加BaCl2溶液是为了除去SO42-,判断SO42-已除尽的方法是
。
(4)加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
第二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本课时课标要求: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2.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1.请设计简单实验鉴别下列物质:
①纯碱和食盐:
②食醋和酱油:
③丝绸与棉布:
④铁制易拉罐和铝制易拉罐:
2.铵盐与强碱溶液混合加热时有氨气放出,请设计简单实验检验氨气的生成:
。
3.从草木灰中提取的晶体中主要成分是K2CO3,还含有少量的KCl和K2SO4。现取该晶体少量制成溶液后分成两份,进行下列实验检验该晶体的成分。
(1)用铂丝蘸取该溶液在火焰上灼烧,并透过 观察到 ,说明溶液中有 离子;
(2)往第一份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 ,说明溶液中有 离子;待无气泡生成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可观察到 ,说明溶液中有 离子;
(3)往另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硝酸钡溶液至无沉淀生成,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 ,说明溶液中有 离子。
4.下列几组物质,不用其它试剂,能一一鉴别出来的有: ;只用一种试剂能鉴别的有: ,选用的试剂分别是 。
A.CuSO4溶液、Na2SO4溶液、NaCl溶液、BaCl2溶液
B.硫酸铜、氢氧化镁、碳酸钙三种白色固体
C.NaCl溶液、KCl溶液、NaNO3溶液
D.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钠、氯化钾四种无色溶液
5.下面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 H2O)
温度 NaNO3 KNO3 NaCl KCl
10 80.5 20.9 35.7 31.0
100 175 246 39.1 56.6
(假设:(1)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2)分离晶体时,溶剂的损耗忽略不计。)
某同学设计用物质的量比为1:1的硝酸钠和氯化钾为原料,加入一定量的水制取硝酸钾晶体的实验,其流程如图:
(1) 在①和③的实验过程中,关键的实验条件是 。
(2) 分离出晶体的②和④的操作是 (填“蒸发”、“结晶”、“过滤”中的某种操作)。硝酸钾晶体是 (填“A”或“C”)。
(3) 粗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离子是 ;检验的方法是 。
(4) 欲将粗产品提纯,可采取的方法是 。
6.对牙膏的探究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
(1)下表列出了三种牙膏中的摩擦剂,请在表中填写三种摩擦剂所属的物质类别(指酸、碱、盐、氧化物)
X牙膏 Y牙膏 Z牙膏
摩擦剂 氢氧化铝 碳酸钙 二氧化硅
摩擦剂的物质类别
(2)根据你的推测,牙膏摩擦剂在水中的溶解性是 (填“易溶”或“难溶”);
(3)Y牙膏中的摩擦剂——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某学生设计了一种实验室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其流程图为:
石灰石 生石灰 石灰水 碳酸钙
请你仍用石灰石用原料(其化学试剂自选),设计实验室制备碳酸钙的另一种实验方案,依照(3)所示的方式,将你的实验方案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石灰石
你设计的方案的优点是: 。
(4)检验牙膏中是否有碳酸钙的实验方法是 。
第三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本课时课标要求: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
2.了解生产和研究中经常要用中和反应滴定等方法进行定量测定。
3.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
1.下列各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
(A)4L 0.5mol L-1的NaCl溶液 (B)1L 0.3mol L-1的Na2SO4溶液
(C)0.8L 0.4mol L-1的NaOH的溶液 (D)2L 0.15mol L-1的Na3PO4的溶液
2.将100mL 5mol L-1的盐酸稀释到200mL,取出10mL,则此10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25mol L-1 (B)0.5mol L-1 (C)2.5mol L-1 (D)1mol L-1
3.配制0.5mol L-1的NaOH溶液100ml,需要4mol L-1 NaOH溶液的体积是 ( )
(A)12.5mL (B)25mL (C)75mL (D)87.5mL
4.0.1L某溶液含有0.1mol KCl和0.1mol CaCl2,此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1mol L-1 (B)0.2mol L-1 (C)0.3mol L-1 (D) 3mol L-1
5.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与方法正确的是 ( )
6.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作用相同的是 ( )
① 过滤 ② 蒸发 ③ 溶解 ④ 向容量瓶转移液体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7.标准状况下,11.2L的HCl的气体被水吸收制得50mL密度为1.16g/cm3的盐酸,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从溶液中取出10mL,H+的物质的量为 。
8.若要配制1.00L2.00mol L-1的稀硫酸需要密度为1.84g/cm3、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0%的浓硫酸体积约为 。
9.10 ml某温度下的NaCl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2g,将其蒸干后可得3.2g NaCl固体.计算: (1).Na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饱和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3).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0.用NaOH固体配制100mL 1.1mol L-1 NaOH溶液时,某学生的操作如下:
将准确称量的4.4g NaOH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约3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其溶解后,立即将溶液由烧杯中倒入100mL容量瓶中,轻轻振荡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然后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cm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再把容量瓶用塞子塞紧,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1)请指出该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
(2)该学生若改用将称量物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的方法称量4.4g NaOH固体(1g以下用游码),这项操作将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 (填“偏高”或“偏低”或“无影响”);该学生实际称得NaOH固体的质量为 。
(3)配制上述溶液时,下列操作对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什么影响(或偏高、偏低或无影响)?(1)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 ;
(2)容量瓶用水洗净后未烘干: ;
(3)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
加水溶解
②
③
④
①
原料
晶体A
液体B
晶体C
液体D
③加碳酸钠溶液
②加水
①高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本课时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2.初步了解原子的构成及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1.下列科学家中, 提出了原子学说, 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模型。
A.玻尔 B.道尔顿 C.汤姆生 D.卢瑟福
2.在1911年前后,新西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质量数为4的带2个正电荷的微粒),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的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让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的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以上叙述的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Au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A. ;
B. ;
C. 。
3.科学家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中心带 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绝大多数原子核由 和 构成。原子不带电是因为 。
4.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5.已知镁、氯、氧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列各图表示:
请推断MgO、MgCl2中三种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课时 原子的构成
本课时课标要求:
1.掌握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定量关系。
2.了解同位素、核素的概念。
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对南联盟滥炸中使用了大量贫铀弹。所谓“贫铀”是从金属铀中提取出23592U以后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是具有低水平的23892U。下列有关于23892U的说法中正确的 ( )
A.中子数为146 B.质子数为238 C.质量数为330 D.核外电子数为146
2.正电子、反质子等都属于反粒子,它们跟普通电子、质子的质量电量相等而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的某些部分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去年年初,欧洲和美国的科研机构先后宣布:他们分别制造出9个和7个反氢原子。这是人类探索反氢原子的一大进步。试推断反氢原子的结构是 ( )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电的中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
3.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三位对超导和超流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并作出先驱性贡献的科学家。在低温下液态的42He和32He具有超流体性。关于42He说法错误的是 ( )
A.质子数为2 B.电子数2 C.质量数为4 D.中子数为4
4.同温同压下,由1H和2H组成的两种气体单质,如果质量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积之比2:1 B.密度之比1:2 C.原子个数之比2:1 D.质子数之比1:1
5.完成下表:
微粒 电子数 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最外层电子数
1737Cl
818O
1327Al
1634S2-
6. 用符号填空: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1)原子种类由___________ ____决定, (2)元素种类由____________ ___决定,
(3)核电荷数由___________ ____决定, (4)相对原子质量由_____________决定,
(5)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________决定, (6)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_______决定。
7. 根据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填编号)
(1)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
(2)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3)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8.某离子R2—核内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13
2
8
3
16
2
8
6
+11
2
8
+8
2
8
+8
2
6
+12
2
8
2
+17
2
8
7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编者 叶华斌
本专题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认识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1.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2.实验探究:①粗盐的提纯;②NH4+、CO32-、Cl-、SO42-、K+等离子的检验③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⑤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
课时训练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本课时课标要求:
1.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 )
A.空气 B.纯碱 C.乙醇(C2H5OH) D.氯化钠
2.下列各类物质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的有 ( )
A、单质 B、氧化物 C、盐 D、含氧酸
3.用Mg、MgO、Mg(OH)2、H2SO4溶液、CuSO4溶液五种物质两两进行反应,能得到MgSO4的方法有 ( )
A.3种 B.4种 C.5种 D.无法确定
4.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
A.2HCl+CaCO3====CaCl2+H2O+CO2↑ B.Zn+H2SO4====ZnSO4+H2↑
C.C +H2O CO +H2 D.Fe3O3 +3CO 2Fe +3CO2
5.请填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按物质组成分类法填写物质类别
名称 生石灰 硫酸铜 氖 气 氯化铁 氢氧化镁
化学式 CaO Ne
类别
6.盐酸是一种非氧化性强酸,不但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还能与下列物质反应:①铁、②氧化铝(Al2O3) ③氢氧化铝 ④碳酸氢钠等,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① ;
② ;
③ ;
④ 。
上述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有 。
7.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那些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①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制氧气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③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④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共热制取氨气
⑤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木炭层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判断依据是 。
8.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下列氧化物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有 ;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有 ;①Na2O②CO③CO2④SiO2⑤SO2⑥CuO⑦Fe2O3。
请在上述酸性氧化物中任选一种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
本课时课标要求: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及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物质的量是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B.0.012kg12C中所含有原子数目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等于6.02ⅹ1023mol-1
C.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D.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或电离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系数比即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lmolH约含有6.02ⅹ1023个氢原子 B.等质量的O2和O3中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
C.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中所含碳原子数相等 D.2molH2S04中含2molH+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
A. 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g
B.48.3gNa2SO4·10H2O中所含水分子的数目为0.15NA个
C.71 g Cl2所含原子数为NA
D. 1 mol H2O的质量为18g/mol
4.填写下列表格:
物质 摩尔质量/g mol-1 质量/g 物质的量/mol 分子数
CO2 1.204ⅹ1024
H2O 0.1
H2SO4 24.5
6.4molNa2CO3与 molNa2SO4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7.0.8g的甲烷(CH4)是 mol,约含 个甲烷分子、 g碳元素和 mol氢原子。
8.9.8g硫酸与 g磷酸(H3PO4)所含氧原子个数相等,它们所含的氢原子个数之比是 ,所含的分子数之比是 。
9.已知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在相同条件下,有一贮气瓶在空气中称重为179 g,当充满H2后称得为152 g。充满x气体时其质量为196 g,求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第三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本课时课标要求:
1.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性质。
2. 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N-14 O-16 S-32 Cl-35.5 Na-23 Mg-24 Al-27 Ca-40
1.a molH2和2a mol He具有相同的 ( )
(A)分子数 (B)体积 (C)原子数 (D)质量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反比
B. 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
C. 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
D. 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体积相同,气体分子数必然相等
B.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C.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是22.4L
D. 物质的量相同的粒子集体,其粒子数必然相等
4.在标准状况下,与8.8g CO2的体积相等的N2O的是 ( )
A.质量为8.8g B.物质的量为2mol C.体积为44.8 L D.分子数目为6.02ⅹ1023
5.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X2(g)跟3体积Y2(g)化合生成两体积气体化合物,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
A. XY3 B. XY C. X3Y D. X2Y3
6.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 )
A.11.2 L H2和0.5 molCO2 B.18 mL H2O(4℃)和2ⅹ105Pa,27℃ 32 g O2
C.1 molCO和88 g CO2 D.27℃,22.4 LCl2和含4 mol氧原子的H2SO4
7.质量相等的下列气体中,分别放到同体积的密封容器中,同温下,压强最大的是( )
A.H2 B.O2 C.C2H2 D.N2
8.质量相等的下列气体,在相同状况下,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 )
A.CO2 B.SO2 C.CO D.CH4
9.在相同条件下,下列气体中密度最大的是 ( )
A.H2 B.O2 C.C12 D.HCl
10.在标准状况下,10 g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为6.72 L,则此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
A.1:1 B.2:l C.3:4 D.1:2
11.实验室要制备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89.6L,需要含CaCO380.0%的石灰石 g。
12.用含NaOH 4g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2NaOH+C12==NaCl+NaClO+H2O),最多能吸收标准状况下的氯气多少升?
第四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本课时课标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交替的性质及应用。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初步了解常见的电解质及其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1.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
外观
特点
实例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 稀溶液,得到红褐色透明的分散系,该分散系是 。如何用简便的方法确定该分散系不是溶液: 。
3.明矾[KAl(SO4)2·12H2O]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其原理是 。
4. 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现有①石墨②铜③硝酸钾④食盐水⑤蔗糖⑥烧碱。上述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有
(填序号),写出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5.根据厦门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厦门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6.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 ~ 10-7m之间
B.向豆浆中加入石膏,可使豆浆胶体发生聚沉制得可口的豆腐,
C.用平行光照射棕黄色的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时,都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7.下列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 )
A B C D
电解质 Fe NaCl CaCO3 HNO3
非电解质 C12H22O11 BaSO4 SO2 H2O
7.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NaHCO3==== Na++ H++CO32- B.Ba(OH)2====Ba2++OH—
C.Al2(SO4)3====2Al3++3SO42— D.H2SO4====H2++SO42-
8.酸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电解质,下列电解质能电离产生氢离子,但不属于酸的是 ( )
A.NaHSO4 B.H3PO4 C.H2S D.NH4NO3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