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测评】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测评】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1-23 16:4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检测
编者 叶捷生 考试时间:90分钟
班 号 姓名
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
1.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
A.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 B.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D.植树造林
2.下列气体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
A.N2 B.NO C.NO2 D.CO
3.区别浓H2SO4和稀H2SO4,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是 ( )
A各取少许溶液分别放入铜片` B分别与石蕊试液作用
C用玻璃棒各蘸少许液涂在纸上 D各取少许溶液分别放入铝片
4.氨是一种重要的致冷剂,这是因为 ( )
A.它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 B.氨极易溶于水
C.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 D.氮的化合价为-3
5.为了更简便制取干燥的NH3,下列方法中合适的是 ( )
A.氯化铵与浓硫酸混合加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
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成NH3,用烧碱干燥
C.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加热NH4HCO3,气体用P2O5干燥
6.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SO2使品红褪色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 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7.与3.2gSO2所含的氧原子数相等的NO2的质量是 ( )
A.3.2g B.4.6g C.6.4g D.2.3g
8.下列反应中,硫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 )
A.稀硫酸与Zn粒反应 B.SO2与O2反应 C.浓硫酸与铜反应 D.SO3与水反应
9.下列各组气体在常温下都不能共存,其中极易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是( )
A.H2S和SO2 B.NO和O2 C.NH3和HCl D.Cl2和H2S
10.将足量SO2通入氯化钡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当加入一试剂X后即有沉淀产生。此试剂X可能是 ( )
①H2SO4 ②氯水 ③氨水 ④H2S ⑤硝酸钠 ⑥硝酸银
A. 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
11.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甲,甲溶于水得溶液乙,向乙溶液中滴加溴水,乙溶液褪色变成丙。在丙里加入Na2S生成气体丁,把丁通入乙得到沉淀戊。甲、乙、丙、丁、戊均含有硫元素,则它们正确的顺序是 ( )
A.SO3 H2SO4 H2SO3 H2S S B.SO2 H2SO3 H2SO4 SO2 SO3
C.SO3 H2SO4 H2SO3 SO2 Na2S2O3 D.SO2 H2SO3 H2SO4 H2S S
12.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浓硝酸在光照下变黄,证明硝酸不稳定,且产物有红棕色气体可溶于浓硝酸
B.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一定含有SO42-
C.常温下,将铜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钝化
D.氯气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说明氯气可与淀粉反应
13.实验室下列物质的的保存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铝片放在不密封的容器中
B.氢氧化钠溶液盛放在用磨口玻璃塞的玻璃试剂瓶里
C.浓硝酸保存在棕色瓶玻璃试剂瓶中
D.实验室中通常将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14.关于盐酸、硝酸、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是含氧酸 B.其溶质都属于强电解质
C.都容易挥发 D.都能与金属镁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
15.固体混和物,可能含有氯化钙、碳酸铵、烧碱、硫酸铵,将它溶解于水得到无色澄清的溶液,无其它明显现象,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原混合物肯定有 ( )
A.CaCl2和(NH4)2SO4 B.(NH4)2SO4和(NH4)2CO3 C.NaOH和CaCl2 D.NaOH和(NH4)2SO4
16.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若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则还原产物是 ( )
A.NO2 B.NO C.N2O D.N2
二.填空题
17.在HCl、Cl2、O2、NH3、NO2、CO2、H2S、O2等中
(1)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
(2)酸雨主要有气体造成
(3)比空气轻的气体有
(4)用水作溶剂,可进行喷泉实验的气体有
(5)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有
(6)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有
(7)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气体有
(8)质量相同的上述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最少的是
在同温同压下,体积最大的是
18.工业上硝酸的制备和自然界中硝酸的生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路线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路线Ⅰ、Ⅱ、Ⅲ是雷电高能固氮过程中硝酸的生成途径。
N2 → NH 3 → NO → NO2 → HNO3
(1)写出工业制硝酸各步反应化学方程式

(2)硝酸生产排放出的NO是污染物,有一治理法,是在4000C且有催化剂作用下,用氨把NO还原成无色无味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为 。
19.亚硝酸钠(NaNO2)是工业盐,常被误食引起中毒,已知它能氢碘酸(HI)发生反应,生成NO和碘单质。
(1)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 ,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的是 ;
(2)根据上述反应,可用试纸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以鉴别NaNO2和食盐,可选用的物质的有:①自来水②淀粉碘化钾试纸③淀粉④白糖⑤食醋⑥酒精。进行实验时,必须选用的是
20.A、B、C、D均为中学所学的常见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及其他物质已经略去): 。
(1)若A、D的水溶液均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且D为强酸,则A、D分别为(填写化学式)A: ,D: 。写出A→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
(2)若A的水溶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的稀溶液能使蓝色的湿润石蕊试纸变红。则A为 ,写出A→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1.亚硫酸钠中+4价的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现有试剂:溴水、硫化钠溶液、亚硫酸钠溶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1)要证明亚硫酸钠溶液具有还原性,应选用的试剂有 ;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要证明亚硫酸钠溶液具有氧化性,应选用的试剂有 ;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2.下图是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两个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I实验装置中能否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是NO气体______(填“能”或“不能”),简述理由
。(3)若用Ⅱ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以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稀硝酸,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空气,稀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充满整个干燥管,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止水夹,观察干燥管内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停止后,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事先已将注射器内原有的空气推出),关闭止水夹后取下注射器,并抽取一定量的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
三.计算题
23.标准状况下,用一定量的水吸收氨气气制得浓度为12.0mol/L、密度为0.915g/cm3的氨水。试计算1体积的水吸收多少体积的氨气可制得上述氨水。
24.向铜片中加入115mL某浓度的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待铜片全部溶解后,将其溶液稀释到500mL,再加入足量锌粉,使之充分反应,收集到2.24L(标准状况)气体。过滤残留固体,干燥后称量,质量减轻了7.5g。求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5:AACCC 6-10:CDCCA 11-16:DABBBC
二填空题
17.(1)NH3、H2S
(2)SO2、NO2
(3)NH3
(4)NH3、HCl
(5) O2、NH3
(6) Cl2、SO2
(7) NO2
(8) Cl2; NH3
18.(1)略
(2)4NH3 + 6NO ==== 5N2 + 6H2O
19.(1)NaNO2 ,HI ;
(2)②⑤
20.(1)A:H2S D:H2SO4 
2H2S + 3O2 == 2SO2 + 2H2O
(2)A:NH3 ; 4NH3 + 5O2 == 4NO + 6H2O
21.(1)溴水;溴水褪色;Br2 + SO32- + 2H2O == 2Br- + SO42- + 4H+
(2)硫化钠、稀硫酸;溶液出现浑浊;SO32- + 3S2- + 6H+ == 3S↓ + 3H2O
22.(1)3Cu + 2NO3- + 8H+ == 3Cu2+ + 2NO↑ + 4H2O
(2) 不能;若产生NO2,用排水法收集由于发生了:3NO2 + H2O == 2HNO3 + NO
(3)产生汽泡,溶液变蓝,管内液面下降,烧杯中液面上升,产生无色气体;管内气体由无色逐渐变为红棕色。
三计算题
23.378.1体积
24.解:依题意由:Zn + H2SO4(稀)== ZnSO4 + H2↑知:产生2.24L(标况下)H2则
固体减重了6.5g,此时消耗H2SO4为0.1mol;
则由:Zn + CuSO4 == Cu + ZnSO4 另固体减重1.0g产生硫酸铜为1mol,且由:
Cu + 2H2SO4(浓) == CuSO4 + SO2↑ +2H2O知其所消耗硫酸为2 mol因此:115ml硫酸溶液中共有H2SO4为2.1 mol,其C(H2SO4)==2.1 mol/0.115L=18.2mol/L.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