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1.他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族联盟状态,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是( )
A.黄帝 B.舜 C.禹 D.启
2.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可见,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失败的自身因素是( )
A.周武王组织了庞大的政治联盟 B.商纣王残暴,不得民心
C.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D.周武王励精图治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疏远血亲,笼络功臣
C.抑制贵族,建立专制 D.稳定政局,巩固疆土
4.下图是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这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体量最大、保存状况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那么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出现在 ( )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西周
5.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
6.以下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夏商 秦汉
A.西周 春秋 B.春秋 战国
C.东周 战国 D.西周 东周
7.春秋时期,农业深耕细作,手工业规模扩大,商业活动活跃,主要是因为( )
A.重视肥料的使用 B.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建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8.《左传》记载: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庄公不再朝见周桓王。周桓王调兵伐郑,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王中肩”。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西周制度的崩溃 B.周王室势力的衰微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郑庄公称霸的野心
9.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10.《商君书·画策》中说:“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为了鼓励“民勇者”,商鞅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县制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度
11.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
A.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D.巩固了周朝对全国的统治
1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其中老子创立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3.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中应填写( )
A.以法治国 B.无为而治 C.顺应自然 D.以德治国
14.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其中形成了如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韩非子》书影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 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
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 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
15.有学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B.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C.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D.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
16.(20分)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遗址中的历史】
(1)图1遗址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传说中禹的都城,请你说出此都城的名称。如果将此都城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 试分析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6分)
(2)图2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朝代的都城 与哪一位国王迁都到此有直接关系 (4分)
【文物中的历史】
图3 利簋
(3)图3中的文物腹内有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实,请说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决定性战役及结果。(6分)
【史书中的历史】
(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史记》
(4)上述史料说明商纣王时期实行了怎样的统治 这一统治最终导致怎样的结果 (4分)
17.(20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材料五 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易中天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变革。(4分)
(2)材料二是哪位政治家说的 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4分)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变法措施,并归纳变法的历史作用。(4分)
(4)材料四中的图3是哪个历史人物 该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除了思想家的角色以外,“万世师表”(见图4)的称号表明他还在哪一领域影响深远 (6分)
(5)材料五中的“跨世纪大辩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哪一事件 (2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故材料中的“他”是禹。
2.B 在牧野之战中,商军阵前倒戈,这说明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失败的自身因素是商纣王残暴,不得民心。
3.D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指的是周公实行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稳定政局,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
4.B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它是商朝时期铸造的。
5.A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6.D 商朝灭亡后,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7.D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带动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8.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周王室衰微,王权受到挑战。
9.C 根据题干“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军队人数越来越多,战役规模越来越大,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10.C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鼓励“民勇者”,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11.A 根据“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副对联描述的是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2.B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3.D 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A、B、C均非孔子主张。
14.D 题干反映的是法家著作《韩非子》。故对其叙述正确的是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
15.C 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6.(1)阳城。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商朝。盘庚。
(3)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4)商纣王实行残暴的统治,征收沉重的赋税,建造钜桥粮仓和高大的鹿台,用来堆积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和财宝。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解析 第(1)问考查的是传说中禹的都城和国家机构,第(2)问考查的是盘庚迁殷,第(3)问考查武王伐纣的相关知识,都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史料和所学回答即可。
17.(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2)商鞅。法家。
(3)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孔子。“仁”。教育。
(5)百家争鸣。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这句话是商鞅说的,反映了法家学派的思想。(3)根据材料三回答即可。(4)材料四中的图3是历史人物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万世师表”的称号表明孔子在教育领域影响深远。(5)根据材料“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知,“跨世纪大辩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