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4 17:1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1.秦王嬴政以谦逊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对待臣下,王翦、王贲、蒙恬、李斯、尉缭、姚贾等人皆是他的座上客。这说明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是(  )
A.人民期盼统一   B.秦国实力强大
C.秦王重用人才   D.秦国位置优越
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引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度   D.郡县制和世袭制
3.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  )
A.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C.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D.法律助推秦灭六国
4.“(秦)亟(屡次)役万人,暴其威刑……负锄梃(扛着锄头、棍棒)谪戍之徒,圜视(互相顾看)而合(联合)从,大呼而成群。”材料描述的是(  )
A.秦军征服南越    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争战   D.王莽建立新朝
5.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凝固的历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从下面这幅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最准确信息是(  )
A.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B.西汉初年牛车普及
C.当时交通不便    D.牛力量大,适宜拉车
6.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7.如图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对儒家学说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其中与甲、乙所示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焚书坑儒、尊崇儒术
C.百家争鸣、尊崇儒术   D.焚书坑儒、百家争鸣
8.《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9.霍去病墓是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汉代的霍去病(  )
A.为镇压诸侯叛乱作出贡献 B.为西汉击败匈奴作出贡献
C.为治理黄河泛滥作出贡献 D.为开荒种地戍边作出贡献
10.如图所示为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 D.导致朝政腐败
11.公元184年,东汉爆发了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使东汉王朝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  )
A.张角   B.陈胜 C.黄巢   D.吴广
12.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分恰当,如果说“柳”是指开辟丝绸之路,那么“花”是指(  )
A.力图解决汉初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 B.努力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C.促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D.力图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13.“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
14.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感谢(  )
A.司马迁   B.蔡伦 C.华佗    D.张仲景
15.“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公布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已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坚持参加冰雪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意义。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一位名医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这位名医是(  )
A.蔡伦    B.华佗 C.张仲景   D.司马迁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及凝聚的核心。秦汉的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推行郡县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1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学术界和学者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由。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兴起,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在阶级关系上,出现地主、农民、工商阶层,士活跃起来,并受重用。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这一时期,提出“民心”思想的是哪两家学派 (8分)
  材料二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取,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秦始皇实行的这一措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 (4分)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从材料三中分析,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汉武帝为了“民知所从矣”,他是怎么做的 (6分)
(4)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4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王嬴政重用人才,这是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
2.A 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柳宗元认为周朝实行的分封制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不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
3.A 根据“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制定法律推行全国,并影响后世。
4.B 根据材料中的“(秦)亟(屡次)役万人”“谪戍之徒,圜视(互相顾看)而合(联合)从,大呼而成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描述的是陈胜、吴广起义。
5.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导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西汉初年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当时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牛车”反映了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6.B 根据题干中的“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文景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7.B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故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焚书坑儒、尊崇儒术有关。
8.C 根据材料中的“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可知,汉朝政府通过贵卖贱买的方式来平抑物价。
9.B 汉武帝时,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故选B。
10.A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民族矛盾,加强了对官吏的监督管理,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1.A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12.D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但这一目的并未达成,因此说“有心栽花花不开”。
13.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D。
14.B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易于纸的推广,使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15.B 根据题干中的“东汉末年”“五禽戏”可知,这位名医是华佗。
16.(1)不同:分封制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郡县制的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原因: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秦始皇认为分封制是国家动乱的根源。
(2)措施:颁布“推恩令”。作用: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中的“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这一措施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根据材料中的“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回答即可。
17.(1)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各国纷纷变法改革;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都江堰的修建;土地私有;等。儒家学派、道家学派。
(2)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体现了秦朝的暴政,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思想学说。兴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书籍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允许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经济基础;焚书坑儒不但遏制了思想文化的进步,而且阻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给中国带了消极影响;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等。
解析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表现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这一时期,提出“民心”思想的两家学派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4)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