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40分钟)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图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系列纪念金银币中的以官渡之战为主题的金币。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三国时 B.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C.袁绍战死 D.曹军火烧袁军粮草
2.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
A.发展经济 B.争权夺利 C.打败孙权 D.统一中国
4.魏、蜀、吴三国按其灭亡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5.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一次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史称“八王之乱”。请选出与此事件无关的选项( )
A.西晋实行了分封制
B.封王掌握实权,皇帝昏庸无能
C.带来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高潮
D.导致“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6.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其中前秦政权是由以下哪个民族建立的(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7.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他之所以能当皇帝,主要得益于( )
A.江南经济的开发 B.西晋王族的覆灭
C.北方人口的南迁 D.南北大贵族的支持
8.在南朝的四个王朝中,疆域最大,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的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9.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0.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下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1.“……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 )
A.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B.北魏迁都的条件
C.北魏迁都的原因 D.汉化措施的问题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13.如图是张华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符的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14.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下列哪一史实可以为此结论提供佐证( )
A.制定出夏历
B.制定出一年24个节气
C.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D.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15.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
16.(20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影响,两者可媲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案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为了解决“生产率低下”和“军队战斗力低下”采取了什么措施 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成功处理好“最大问题”具有哪些作用 (6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4分)
17.(20分)东汉末年以来我国江南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隋唐社会面貌的焕然一新。请你围绕下面课堂教学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作品解读】
《蒿里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上述作品,请你说出东汉末年北方的社会状况。这种状况导致中原人口开始大量迁往哪里 对迁入地有何影响 (8分)
【史料解读】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无饥馑之患。
——〔西汉〕《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2)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上两段材料,试比较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8分)
【建言献策】
(3)请结合江南地区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的建议。(4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军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00年正处于我国东汉时期。袁绍只是战败,并未战死。
2.D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D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光复汉室,统一中国的愿望。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了他锐意进取,统一中国的志向。因此,他们的共同理想是统一中国。
4.B 根据所学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因此,按灭亡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蜀、魏、吴。
5.D “八王之乱”与“王与马,共天下”局面的形成无关。
6.D 前秦政权是由少数民族氐族建立的。
7.D 在南北大贵族的支持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
8.A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9.C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0.D 根据图片中的“草木皆兵”并结合所学可知,与“草木皆兵”有关的是淝水之战。
11.C 据题干“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话表达了北魏迁都的原因。
12.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汉人的饮食融入了胡人的饮食,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
13.C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该笔记内容相符的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4.C 祖冲之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这是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15.B 阅读图中目录可知,这些内容均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6.(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为了解决“生产率低下”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采取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2)根据材料二中的“迁都之后”“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回答即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4)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17.(1)北方战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南方(江南)。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变化: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等。
(3)建议:大力发展科技、引进科技人才、招商引资、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意思分析北方的社会状况;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2)先结合材料,分析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然后从劳动力、生产技术、社会状况等方面归纳其原因。(3)结合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考虑,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