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宏观表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3.普遍性: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适用性:质量守恒定律对化学反应有意义,对物理变化无意义。
5.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或分子数守恒。
6.质量分析:在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包括过量的反应物质量。
二、二氧化碳性质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经过压缩的二氧化碳固体叫干冰。
2.化学性质: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但碳酸不稳定,见光、加热都会分解,使二氧化碳逸出:H2CO3△CO2↑+H2O。
三、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
1.工业制法:CaCO3CaO+CO2↑
2.实验室制法:
a.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注意:不能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使CO2不纯;也不能用硫酸,因为反应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阻止碳酸钙跟硫酸反应)。
b.装置: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加热(如图所示)。
c.步骤:(略)。
d.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CO2+Ca(OH)2===CaCO3↓+H2O。
四、臭氧层、温室效应
臭氧层作用:
臭氧能杀死细菌和病毒,臭氧层可以把太阳辐射中的致命的紫外线转化为热,从而阻止了高能紫外线直接射到地面上危害生命。
温室效应原因
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再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
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于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生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但温室效应可使大气温度过高,引起气候反常,给人类带来灾难。
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煤、石油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气的排放,提倡使用无污染能源,加强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积极植树造林等。
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1.主要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等。
2.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项目暂定为:SO2、CO、NO2、O3、可吸入颗粒物等。
例1、如图所示,向盛有某种液体的烧杯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液体发生了明显变化。烧杯中盛放的液体是什么呢?甲同学认为:可能是澄清石灰水;乙同学认为:可能是蒸馏水;丙同学认为: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你认为三位同学提出的看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甲、乙和丙
例2、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牧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例3、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40 40 10 32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10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x等于90
B.b可能是单质
C.c一定是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7∶8
例4、甲同学取某种氧化铜与炭粉的混合物样品 a g,加强热充分反应后,发现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将反应后的固体与足量的稀硝酸微热[已知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且炭粉不与稀硝酸反应],充分反应后,有b g固体剩余。该混合物样品加强热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加反应的氧化铜和炭粉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g(以含a、b的代数式表示)。
例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并验证性质.
(1)【实验】
(a)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若用装置E收集氧气,则气体应由________端通入(填“a”或“b”).
(b)关闭K2 ,打开K,通入氧气后观察到装置A中木炭燃烧得更剧烈,发出白光;由此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
(c)关闭K2 ,打开K2 ,通入氧气,装置C、D经检验均充满氧气后,再关闭K2并撤去装置B.两天后,装置C中铁丝表面布满铁锈,装置D中不锈钢丝表面无明显现象.由此得出________(填“铁丝”或“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较强.
(2)【拓展】
(a)实验室利用装置B还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写出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操作方法、现象及结论).
1.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
A.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B.①比④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C.④变红,①②③不变红
D.①变红,②③④不变红
2.下列现象可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是( )
①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白色薄膜
②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③为了使刚用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干燥,常在室内生一盆炭火
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变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事实中能较好地说明集气瓶里的气体是CO2的是( )
A.集气瓶正放在桌上,瓶中气体是无色的
B.往集气瓶里倒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试液变红色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
D.向集气瓶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小组分别选取以下四组药品,通过称量比较各组物质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达到目的的有 。
A.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B.生石灰和水
C.氯化钙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D.碘和酒精
(2)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微粒种类变化如图所示“ “O”表示不同原子)。则参加反应的A、B物质的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 。
5.如图是验证“温室效应”的图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温室效应”已给全球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预防和控制“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大事。对如何控制“温室效应”,请你提出两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
6.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Ca(OH)2溶液是否与CO2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
猜想一:Ca(OH)2溶液与CO2不反应,是CO2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实验 步骤与操作 出实验现象与结果光 结论
一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 ,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
二 测出反应前Ca(OH)2溶液的pH。 大于7。
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
(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________。
(2)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________。
(3)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________。
7.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秒s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 ________。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________。
8.某地岩石以石灰岩为主,石灰石储量达50亿吨,是制造水泥、石灰、轻质碳酸钙的主要原料来源。某校科学探究小组同学把一块从山上捡来的石灰石做纯度分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天平准确称取30克石灰石放入甲图A装置中,同时加入足量稀盐酸;
②测量C装置中吸收到的由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并据此绘成乙图中的曲线;
③根据实验结果计算该石灰石的纯度。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2)忽略空气中二氧化碳及盐酸挥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由C装置测得的二氧化碳质量与实际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并不相等。试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请说说你的改进措施________。
1.2019·台州)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2.科学研究表明,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得海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也明显增加,海洋的表面水体碳酸增多,酸性增强,出现“酸化的海洋”,这会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1)你认为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有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请根据上述题目所给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海水酸化的原因:________。
(3)我们曾经做过如图所示的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②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3.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他认为据此实验现象,可以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
(1)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丙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 CO2发生了反应,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来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用如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称取一定质量的碳酸钠装入气球,将气球套在锥形瓶上。将药品全部倒入装有足量稀盐酸的锥形瓶中,气球迅速胀大。称量反应前后装置的总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碳酸钠质量/克 0.53 1.06 2.12
反应前装置总质量/克 66.33 66.86 67.92
反应后装置总质量/克 66.19 66.62 67.42
(1)计算第1次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
(2)分析数据发现每次反应前后装置的总质量均不相等,请以第1次反应为例,通过计算说明该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空气密度取1.3克/升,二氧化碳密度取2.0克/升,结果精确到0.01)
答案及解析
例1、B
【解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因此石灰水会变浑浊;
二氧化碳溶于蒸馏水生成碳酸,但是没有明显的变化;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而碳酸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那么发生明显变化的是甲和丙。
例2、A
【解析】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采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蜡烛火焰从下到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沉积在容器底部,即它的密度大于空气,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蜡烛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
例3、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x=40+40+32+10-12-10=100;故a、d为反应物,b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b为化合物;c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40-12)∶32=7∶8。
例4、CuO+C△Cu+CO a-b
【解析】氧化铜与炭粉加强热充分反应,产物只能是铜和碳的氧化物,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产生的气体为CO。炭粉过量,则氧化铜完全反应。
例5、(1)2H2O2 2H2O+O2↑;b;具有助燃性(支持燃烧或氧化性);不锈钢丝
(2)CaCO3+2HCl=CaCl2+H2O+CO2↑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
【解析】(1)B是固液常温型,由题意知,反应物双氧水,生成物水和氧气,反应条件为二氧化锰,故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小,若用装置E收集氧气,则气体应由短管b进;
(2)关闭K2 ,打开K,通入氧气后观察到装置A中木炭燃烧得更剧烈,发出白光;说明氧气支持燃烧,由此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是具有助燃性(支持燃烧或氧化性);
(3)装置C中铁丝表面布满铁锈,装置D中不锈钢丝表面无明显现象.由此得出不锈钢丝的抗腐蚀性较强;
(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
1.A
【解析】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显酸性,不能使石蕊变色,所以②③不变红;二氧化碳与石蕊试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变色,所以①④变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下沉,所以④比①先变红。
2.A
【解析】①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白色薄膜,这层白膜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
②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也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
③为了使刚用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干燥,常在室内生一盆炭火,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
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试液变红。
那么化学原理相同的是①②③。
3.D
【解析】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都是无色的,不能以无色来鉴别;氮气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以“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来鉴别。
4.(1)A,B (2)2:1
【解析】(1)A、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正确;
B、生石灰与水能发生化学反应,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正确;
C、氯化钙溶液与硝酸钾溶液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D、碘和酒精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该反应为2A+B=2C,所以A和的分子个数比为2:1.
5.左;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积极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解析】(1)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二氧化碳的温度升高的快,那么它的体积膨胀的更厉害,因此右边瓶内气体压强大于左边,而水柱总是向压强小的那端移动;
(2)如果要减小温室效应,那么就要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加大已有二氧化碳的吸收,据此确定控制方法。
【解答】(1)一段时间后,右边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强大于左边空气的压强,因此水柱向左移动;
(2)控制“温室效应”的建议为: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6.(1)蒸馏水或水
(2)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者Ca(OH)。溶液与CO2混合后,溶液pH变小
(3)重新实验,将足量的饱和Ca(OH)2溶液加入集满CO2的塑料瓶中(或者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解析】(1)如果瓶子变瘪只和二氧化碳溶于水有关,那么将等量的二氧化碳分别倒入氢氧化钙溶液和水时,气压的变化应该是相同的,最终瓶子的变瘪程度应该是相同的,据此设计对比实验;
(2)可从实验一和实验二中找到不同的现象,利用这些现象说明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3)根据资料可知,之所以生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是因为二氧化碳过量,也就是碳酸钙不足,因此只要通让氢氧化钙溶液过量就会看到有碳酸钙沉淀生成。
【解答】(1)如果要证明氢氧化钙是否与二氧化碳反应,只需将等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和水做对比实验即可,因此表中“?”处的内容应该是蒸馏水或水。
(2)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者Ca(OH)。溶液与CO2混合后,溶液pH变小。
(3)对实验一进行的改良为:将足量的饱和Ca(OH)2溶液加入集满CO2的塑料瓶中(或者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7.(1)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产聚积并逐渐下沉
(2)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解析】(1)根据实验一可知,A组玻璃罩内高度越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应该是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A组实验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产聚积并逐渐下沉;
(2)实验二种温度计的高度不同,可以测出玻璃罩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因此探究的问题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在B组实验中低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8.(1)设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为Xg
CaCO3+2HCl=CaCl2+ CO2↑+H2O
100 44
X 6.6g
=
X=15g
CaCO3%=15g/30g=50%
答: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50%
(2)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未全部进入C装置(或盐酸具有挥发性 ,HCl气体进入C装置中被NaOH吸收);在A装置前加装一个鼓气装置等合理即可[或在A和B装置间接一个洗气瓶,内盛AgNO3饱和溶液(合理均可)]
【解析】(1)由乙图可知反应结束后共产生二氧化碳气体6.6克,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再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2)A装置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到C的过程中,A装置和B装置中都有可能有二氧化碳剩余,可通过加装一个鼓气装置将A、B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赶到C装置。
1.D
【解析】(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会沉积在烧杯底部;
(2)如果集气瓶是封闭的,那么当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时,二氧化碳就不会从瓶中排出;
(3)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4)只要能证实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烧即可。
A.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烧,所以集气瓶中放出的二氧化碳会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烧杯底部,逐渐上升,因此低处的蜡烛先熄灭,故A错误;
B.如果不移开玻璃片,那么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后,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二氧化碳就不会继续排出,实验无法进行,故B错误;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阻断了与氧气的接触,故C错误;
D.实验中,如果去掉高处的蜡烛,照样能够得到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烧的结论,故D正确。
2.(1)汽车尾气排放(合理即可)
(2)二氧化碳+水 碳酸
(3)②③
【解析】(1)汽车的尾气排放、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都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1)我认为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有:汽车尾气排放;
(2)海水酸化,其实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碳酸;
(3)在实验一中,干燥的石蕊纸花放到二氧化碳气体中时,颜色不发生改变,这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在实验二中,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时,纸花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而碳酸使石蕊纸花变色。 那么正确的是②③。
3.(1)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
(2)取A中适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或取A中适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2)若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用稀盐酸检验;碳酸钠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所以也可用氯化钡溶液检验。
4.(1)将0.53g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中,则碳酸钠完全反应,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
Na2CO3+2HCl=2NaCl+H2O+ CO2↑
106 44
0.53 x
解得x=0.22g
(2)第1次反应后,装置总质量减少的质量是:66.33克-66.19克=0.14克。
因为装置减少的重力=气球受到的浮力,F浮=ρ空×g×V排 ,
所以装置减少的质量为: =ρ空×V排=ρ空× =1.3克/升× =0.143克≈0.14克,所以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将0.53g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中,则碳酸钠完全反应,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
106 44
0.53g X
解得X=0.22g
(2)第1次反应后,装置总质量减少的质量=66.33克-66.19克=0.14克
因为装置减少的重力=气球受到的浮力,根据F浮=ρ空×g×V排 ,
所以装置减少的质量为: =ρ空×V排=ρ空× =1.3克/升× =0.143克≈0.14克,所以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化学模块(四)
质量守恒、二氧化碳的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