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5 08:2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①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根本原因)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④思想:a. 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b.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传播
⑤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原因)
(一)五四运动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废除“二十一条”
收回青岛主权
英美等国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
权益转让给日本
2、经过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形式
口号 结果 1919.5.4 - 6.5
1919.6.5起
北京
上海
学生
工人
罢课、游行
罢课、罢工、罢市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如何理解初步?
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没有推翻军阀统治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性质
(1)五四运动是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发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一)五四运动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罢市救国”等标语;农民抵制日货和断绝粮源的斗争;不准在路行乞,免妨碍国人救国行动;罢市期内,无失窃之事等。
五四以后,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民主与科学。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郑大华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风起云涌。 ——《东方杂志》
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意义
(1)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五四运动
1920年12月,邓中夏等人到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开展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意义
(3)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4)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程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5)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一)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结果 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
相同点 革命背景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2、中心:
北京(李大钊)、上海(陈独秀)
3、表现:
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③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特点:
经历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一)条件
1、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中共共产党的诞生
南陈北李
(二)诞生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3、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
二、中共共产党的诞生
◎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4、内容: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奋斗目标(纲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④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二、中共共产党的诞生
探究: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纲领在当时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②联系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有什么问题?
③何时完善?怎样完善?
①此时的中共将斗争对象指向了谁?
资产阶级
未提出反帝反封建要求
中共二大;最低和最高纲领
思考:
(二)诞生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二)诞生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5、意义
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中共共产党的诞生
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新的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新的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三)中共二大
1、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
2、内容:
①党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党的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二、中共共产党的诞生
反帝反封建
实现共产主义
正确认识国情,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中共三大
1、时间、地点:1923年6月,广州
2、内容: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问题的决议
二、中共共产党的诞生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一)国共合作
1、背景:
①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被镇压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屡次失败,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合影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残酷镇压
革命活动的屡次失败使孙中山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孙极大的兴趣,他致电苏俄做出了友好的表示:“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共同团结奋斗。”
——《中国现代史》
1922年马林考察了中国革命的形势,而后写成报告,阐述了国民党的进步性,联合的必要性,最后建议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并提出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开展国共合作。
(一)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广州)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国民党一大的内容:
①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
②提出新三民主义
③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④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反清反满 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不明确反帝到反帝;
由反满到民族平等
民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到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
民生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
主要指私人资本,也指外来资本,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一)国共合作
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4、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5、意义: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加速中国革命的进程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反帝反封建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1、基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2、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3、过程
①1924.1,第一次国共合作
②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③1926年开始北伐(高潮),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④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黄埔军校的建立
1、建立时间和地点:1924.5,广州黄埔
2、领导组织: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一大成果:1927年,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是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在武汉政府支持下,中国人民先后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夺回租界。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4、失败:
①标志: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
枪决赤党摄影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4、失败:
②原因:
客观:a.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b. 帝国主义的破坏;c. 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主观:a. 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 中共缺乏经验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落后于历史发展潮流;
“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超越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4、失败:
③教训:
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5、意义
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有重要影响:
a.它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b.中共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
c.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的特点: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进行的一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①革命任务:
②群众基础:
③指导思想:
④革命军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