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4 21:40: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鼓琴》 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背后隐喻的含义一一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等学习的基本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品味语言,理解“知音”之意。结合“资料袋”了解知音文化。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高山流水”之美。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等学习的基本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品味语言,理解“知音”之意。结合“资料袋”了解知音文化。
【教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高山流水”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1.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要素。
2.直奔课题,释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则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板书伯牙鼓琴,理解鼓的意思)
3.出示自读要求:尝试读一读课文,圈画难读的字词。
出示:善哉shàn zāi乎 少shǎo选之间 汤汤shāng乎 以为wéi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4.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读准节奏。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语气词“乎”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文言文中没有实在意思,朗读时拖长它的音,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5.注意其他词句间的停顿。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想象画面,感悟知音
1.是什么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为知音的?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的,锺子期都能听懂。
2.从哪儿可以看出伯牙会鼓琴,锺子期会听呢?默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画下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内容)
3.借助琴音,想象画面。
①配乐《高山流水》:据记载,当年伯牙席地坐在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樵夫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假设你就是锺于期,就站在琴旁,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怎样的流水呢?
②聚焦“巍巍”:伯牙想到高山,仿佛眼前就是高大的山、峰峦起伏的山……于是弹出了一首高山的雄浑气势。
③聚焦“汤汤”:伯牙想到流水,仿佛眼前就是浩荡的流水、波澜壮阔的流水……于是弹出了一首奔腾不息的流水。伯牙琴声里有高山,子期就看到了气势雄浑的高山,感受到伯牙高远的志向。伯牙琴声里有流水,子期就看到了浩浩荡荡的流水,感到感受到了伯牙博大的胸怀。
4.再现画面,品悟知音:出示泰山图片,配乐《高山流水》:我的心在这里呀,子期,你怎么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反复复沓读)出示长江黄河图片,配乐《高山流水》:我的心在这里呀,子期,你怎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反复复沓读)每一首曲子伯牙刚刚开始弹奏,锺子期就懂得他的心志、情志,所以伯牙弹的是琴,表达的是志;锺子期听的是音乐,了解的是伯牙的心声、志向。难怪说——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这就是伯牙和子期关系的最高境界——知音。
5.拓展画面,领悟情深:我们刚才听的琴声,就是《高山流水》的片段。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太山、汤汤流水外,他的琴声可能还会表现什么呢?请充分展开你们的想象!
①出示句式: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②出示图片:徐徐清风、绵绵春雨、袅袅炊烟、皎皎明月……配乐《高山流水》——方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方鼓琴而志在春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春雨。”……
6.“志”是什么意思?是心志、情志的意思。也就是说,“高山流水”不仅仅是伯牙想象到的画面,更寄托了伯牙的情感和志向。你觉得伯牙想到泰山,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情志?(预设:顶天立地、藐视困难、正气凛然……)你觉得伯牙想到流水,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情志?(预设:想要做一个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的真君子……)小结:这些情志,锺子期明白吗?锺子期听懂了伯牙心中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琴声也懂,心声也懂,这就是心意相通、心有灵犀的——知音!(学生齐读)——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三、补充拓展,感受文化
拓展补充: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官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没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万万没想到,锺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锺子期洒泪挥别,相约第二年中秋再相见。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当伯牙赶到相约地时,锺子期已不幸染病身亡。伯牙知道锺子期的死讯后,泪如泉涌,他在墓前哀悼锺子期。
1.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出示课文: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此时,假设你就是伯牙,我想问你:伯牙,你为何破琴绝弦?(预设: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我还弹给谁听 锺子期不在了,琴已没了任何意义……)
3.追问:伯牙,你不为自己高超的琴艺感到可惜吗?世人从此将失去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啊!(预设:这个世界上没有了锺子期,我的琴声再也没有人听得懂,我宁要知音,不要古琴。我觉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4.那一声琴碎,使得伯牙的琴声终成绝响。但是,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山水之间多了一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却有“情”。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古老的故事,一起感受他们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之情。(再读全文)
5.阅读“资料袋”,了解知音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四、作业布置
1.给父母讲述《伯牙鼓琴》这个故事;
2.写读后感。